APP下载

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现象研究①

2016-07-23罗堃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方位词诗歌

罗堃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氹仔)



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现象研究①

罗堃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氹仔)

[关键词]诗歌;方位词;删略;“语言特区”

[摘要]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中的方位词可以突破常规语法规则删略,NP的中心名词可以是人体部位、季节时间、空间实体、虚构空间、非居实体等非处所词。方位词删略对常规语法规则的突破,具有渐进性特点。与此同时,与体貌范畴相排斥、NP高区别度、结构焦点化和话题化三条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的自由度。这种非常规删略是“语言特区”平台上语言运用的“复古”现象,其使用目的是把三维空间关系降级为二维平面关系,凸显NP使之意象化,以契合诗歌作品经验呈示的特征。

①我们这里所说的“诗歌作品”包括现当代白话新诗作品和流行音乐的歌词两部分内容。感谢导师徐杰教授的悉心指导!本文曾在第16届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上宣读,得到刘大为、王珏、左思民、韩蕾诸先生的指点,另外,洪波教授、杨西彬博士、澳门大学镜海语言学社的学友和匿名专家都给本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1.“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的常规情况②关于语法成分隐而不现,学界常用的术语是“省略”和“隐含”。吕叔湘先生(1979:67-68)用是否可以添补为标准区分这两个概念。“省略”的成分可以添补出来,而且只有一种添补可能,“隐含”的成分意思上有,实际上不能补出。“删略”是基于特定目的的语法操作手段,与“省略”“隐含”相比,更具动态性和针对性。我们所讨论的方位词隐现,具有可添补性,但不只一种添补可能,是诗人为了增强诗歌表现力而使用的特殊语法手段,因而“删略”一词较为妥帖。

“在+ NP +方位词”结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范继淹(1982)、戴浩一(1988)、周小兵(1997)、张赪(2002:10、46、79)、刘丹青(2002a)等。从组合成分来看,该结构中三个组成成分删略的可能性依次为“在>方位词> NP”(“>”意为可能性更大)。郭熙(1986)认为“在”的删略与语音弱化以及“在”前动词有关系。储泽祥(1996)提出“在”并没有实在的语义,只有涵盖意义,也就是“定位性”,在语篇中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张谊生(2000:134-136)从语义、音节、搭配关系、句法位置几个方面概括了“在”的删略规律。储泽祥(2010:149-150)运用统计频率得出在语用、语音、结构形式、句法语义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在”的删略存在优先序列。王磊(2014)研究表明,介词“在”的删略与NP、方位词都有一定的关系。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 NP +方位词”中“在”的删略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倾向性的。例如:

(1)(在)山头上,(在)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转引自储泽祥2010:132-133)

(2)(在)长江边一个旅馆的小房间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她。(同上)

与“在”的删略不同,“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的删略则是有一定规则的,具体而言有三种情况(以下例句取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3)方佳兴奋得噙着眼泪,她好久没有这样愉快了,在歌声中,她想念着学校、同学。

*方佳兴奋得噙着眼泪,她好久没有这样愉快了,在歌声,她想念着学校、同学。

(4)在教室里画素描,感到光线不足,需要用灯光帮助,是有理由的。

在教室画素描,感到光线不足,需要用灯光帮助,是有理由的。

(5)*他希望在上海里找到党,找到失散的战友,而陈文英却误以为表弟内心秘密的是爱上了她。

他希望在上海找到党,找到失散的战友,而陈文英却误以为表弟内心秘密的是爱上了她。

三组例子,方位词的有无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表现为例(3)方位词不能删略,例(4)方位词可以删略,例(5)方位词定要删略。

针对这一现象,方经民(2002)、储泽祥(2004)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方经民(2002)根据空间区域范畴的表达是否需要添加方位成分,把名词分成先天处所名词(inherent place-word)、可选处所名词(optional placeword)、非处所名词(non-place-word),其中非处所词,像桌子、黑板、思想等,就需要添加方位成分,而北京市、黄山、花园等可选处所名词,其后方位成分可以删略。储泽祥(2004)认为,“在+ NP +方位词”结构中促使方位词删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NP的类型、方位词的语义功能、参照物与目的物的关系、韵律配置、语用需要等等,其中,强制性因素是NP的类型,即中心名词是否为处所词,这与方经民观点一致。储文另外提出处所词与一般事物名词间存在连续统(continuum),如:

西部 火车站 广济桥 走廊 石凳 大火

这组词中,越靠近左边,处所特征越强,放在“在+ NP +方位词”结构里,方位词删略的可能性越大;越靠近右边,处所特征越弱,方位词就不能删略。这一论断,对于方位词删略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2.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规则的突破

在诗歌作品中,“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突破了处所词的界限,出现了这样的用法:

(6)你的花瓣零乱你说我们应该疯狂在这盛夏阳光(廖伟棠《回家》)

(7)我们无辜的平安没有根据是黑豹是泥土埋在黑豹的影子(骆一禾《黑豹》)

(8)我将含怨沉沉睡睡在那碧草青苔啊,我的欢爱!(戴望舒《可知》)

(9)卧室里轻微的响动在一首抒情诗捏死她的处女虫(阿翔《惩罚》)

日常交际中,“在这盛夏阳光”“在那碧草青苔”之类方位词删略的说法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是不能接受的表达,但在诗歌作品中这类现象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可以被读者接受、理解。我们由此产生了疑问:

疑问一: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的特点是什么?

疑问二: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的限制条件有哪些?

疑问三: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的动因是什么?

本文就这三个疑问展开研究。

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中的NP一般为偏正短语,根据词义,偏正短语的中心名词可以分为人体部位、季节时间、空间实体、虚构空间、非居实体①“非居实体”是指该物体有空间形体,但形体较小,不能承载其他物体居于其上。五类。

A.人体部位

(10)没有天鹅绒沉甸甸的旗帜垂拂在他们的双肩(舒婷《群雕》)

(11)酒浆在脸颊敷一层淡淡的红晕?(韩作荣《无言三章》)

B.季节时间

(12)我们是一群候鸟飞进了冬天的牢宠在绿色的拂晓去天涯远征(北岛《冷酷的希望》)

(13)慰我在深宵我希望长睡沉沉长在那梦里温存(戴望舒《生涯》)

C.空间实体

(14)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海子《黑夜的献诗》)

(15)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海子《四姐妹》)

D.虚构空间

(16)在你生命不曾有我而在我心却有个你(郑源《梦中情人》)

(17)他的阴影覆盖了我他的窗户用沉默在我的梦境说话(简宁《事物之诗》)

E.非居实体

(18)它们抬起我在一支飞越山梁的大鸟我看见了自己(海子《肉体》)

(19)在眼泪体会到与自己拥抱(戴爱玲《对的人》)

从语义特征角度看,这五类名词都具有[+空间容纳]特征,这是其成为处所的前提条件,但是[+空间容纳]特征有强有弱,空间实体的[+空间容纳]特征最强,而非居实体[+空间容纳]特征最弱。[+空间容纳]特征的强弱直接导致了五类名词处所化程度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框架测试法来看其[+空间容纳]特征的强弱,进而观察其处所化程度,测试框架为“整(个)X”“满X”“全X”和“到X”①之所以选择这四个测试框架,是因为处所特征在四个框架中表现有差异。“整个(X)”着眼于外部形体。“满X”和“全X”分别与“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套件隐喻(set metaphor)”相关,二者的差异是,与套件隐喻相关的“全X”对应非客观的投射世界(projected word.袁毓林,2004),而“到X”中的X是典型的处所宾语。因此,这四个测试框架对于处所特征测试能力也有“到X >全X >满X >整(个)X”的高低差别。。

表1:五类中心名词处所化程度差异表现

可以看出,NP中心名词为空间实体时,进入测试框架的能力最强,NP中心名词为非居实体时,进入测试框架的能力最弱。在处所词与一般事物名词的连续统上,非居实体位置最靠近右端,空间实体处所特征最强,但其仍然不是处所词。

Chomsky(1965:11)指出,[±可接受]与[±合语法]分属两个范畴,[±可接受]属于语言使用范畴,而[±合语法]属于语言能力范畴。司富珍(2009)认为,可接受程度有一个等级,对于不合法句子的理解需要有“纠错能力”参与才有可能实现。诗歌作品中方位词删略的“在+ NP”结构,读者通过将NP“纠错化”处理来理解、接受,纠错的过程就是在没有方位词参与的情况下,心理上把NP处所化。也就是说,心理上NP处所化程度高的其[+可接受]程度就高。上文提及的五类中心名词,处所化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可接受]程度也有高低差异。在我们自建的22万字语料库中②我们自建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包括现当代诗人作品和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现当代诗人作品取自中华诗库(现代诗库)网站,此网站共有613位现当代诗人的8744首诗歌,网址为www.shigeku.org/shiku/xs/#ebook,我们随机选取了北岛、海子、韩作荣、简宁、流沙河、陆忆敏、舒婷、西川、杨克、于坚、张枣11位诗人的全部作品,约12万字;流行歌曲的歌词取自百度音乐网,网址为http://music.baidu.com/,以“在”为关键词搜索歌词,选取前一百页内容,约10万字。共计22万字。,共发现“在+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非常规删略现象114例,其中,中心名词是空间实体的情况最多,非居实体最少,其他三类数量差异不明显。

表2:五类中心名词数量统计

中心名词是空间实体时,[+可接受]程度最高,可以理解为,在方位词删略的情况下,心理上将其纠错为处所的可能性最大,对于“鸟”“眼泪”等非居实体,由于[+空间容纳]特征较弱,心理纠错能力低,[+可接受]程度也比较低。虚构空间、季节时间和人体部位三类[+可接受]程度差异不大,在特定情况下被处所化的可能性基本相同。五类名词[+可接受]程度依次为空间实体>虚构空间、季节时间、人体部位>非居实体。

根据NP中心名词类型的不同,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对常规语法规则的突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空间实体、虚构空间、季节时间、人体部位、非居实体等都不是处所词,其后方位词的删略都是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突破。狭义上,空间实体的处所特征强,其后方位词在非诗歌语体中也有删略的可能,非居实体后方位词的删略则是最典型的突破。造成广义、狭义二分的原因正是处所词与一般事物名词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从连续统角度来看,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呈现出渐进突破(continuous viola⁃tion)的特点。

图1:方位词删略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渐进性表现

3.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的限制

Leech(2001:5-6)认为,诗歌语言(po⁃etic language)在很多方面违背普通语言(ordi⁃nary language)规则,形成偏离常规的变异现象(deviation)。这些偏离常规的变异现象,受制于人类的普遍语言能力,一般不会违反普遍语法中的原则(principle),突破的只是具体语言的规则(rules.覃业位,2016)。我们认为,诗歌语法对常规语法规则的突破保留了一定的限度,我们所研究的“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就遵循三条限制规则。

3.1限制规则一:与体貌范畴相排斥

体貌(aspect)是基于动词描写的语法范畴,反映了活动或事件中时间的长短与类型(Crystal,2000:29),是时间特征在语言上的投射。体貌可以分为情状体(situational as⁃pect)和视点体(viewpoint aspect)两类,情状体由谓词与相关论元构成,视点体通过句法手段体现(Smith,1997:1-2)。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来说,词汇手段是表达体貌范畴的主要方式。陈前瑞(2008:271)指出,现代汉语中表达体貌范畴的手段主要有重叠形式VV、V 一V,补语性质的“完”“起来”,副词“正在”“在”“正”,助词“着”“了”“过”等等。

在诗歌作品中,方位词删略后的“在+ NP”结构与体貌范畴相排斥,不能与“着”“了”“正”等共现。诗歌是经验的呈示,有别于事件陈述的有序性(刘大为,1986)。诗人运用“在+ NP”的目的是让读者“介入”诗歌的意境氛围,充分体悟NP的特点,而反映时间特征的体貌手段容易削弱NP的意象性特征,使之成为一般性事件陈述。例如:

(20)牧笛的风阳光灵气在尘埃升浮聚散(诗阳《德彪西:印象系列八首》)

*正在尘埃升浮聚散*在尘埃升浮着聚散着*在尘埃升浮起来聚散起来

(21)去吧我愿望的小太阳如果你沉没了就睡在大海的胸膛(舒婷《向北方》)

*就正睡在大海的胸膛*就睡在了大海的胸膛

诗歌作品中,删略了方位词的“在尘埃”“在大海的胸膛”不能与体标记“正”“着”“起来”“了”共现,没有删略方位词的结构则不受此限制,如诗作中可以出现“正在尘埃中升浮聚散”,“就睡在了大海的胸膛里”。特别说明的是,与体貌表达相排斥,仅限于删略方位词后的“在+ NP”及其所在诗句,前后诗句与体貌范畴并不排斥,像例(21)“如果你沉没了”依然有体助词“了”。

3.2限制规则二:NP高区别度

诗歌文本很大程度上不是诗人的个人独白,而具有较强的会话性特征(姚双云、万莹,2014),诗人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状态,会进行相应的话语选择,实施恰当的话语组织策略,表述复杂化就是一种典型的诗歌话语组织策略。诗歌作品中事物、动作的描述与其他文体相比,更加精细化,更具区别性。在语法形式上,具有显著地位或者诗人刻意强调的实体,在语言编码时,往往采用高显著度、高区别度的方式对其进行标示(熊岭,2012)。

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诗人的目的是提升NP的显著度与区别度,使之更加意象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诗人运用复杂定语对其进行标示,包括人称代词、截搭型定语①据徐杰、姚双云(2015)研究,诗歌语言生成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截搭”是概念整合的一种方式,简言之就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硬拼合在一起,如例(24)“土壤”与“孤单”本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概念,却拼合形成名词短语。、多层描述定语等。NP的高区别度提升了该结构的[+可接受]程度。例如:

(22)拥抱是什么温度问怀里的你就在你的眼神(林志颖《有你的世界》)

(23)让绿苍苍的生命重新波动在你的枝条(舒婷《致》)

(24)再用眼泪浇灌哀伤把爱情埋在孤单的土壤(黄佳《幻想》)

(25)驱赶黑夜也汇入固定而燃烧的太阳在悲伤的热带在黑漆漆的如夜的赤道(海子《太阳》)

这里,如果把“在你的眼神”“在你的枝条”“在孤单的土壤”“在黑漆漆的如夜的赤道”改成“在眼神”“在枝条”“在土壤”“在赤道”,[+可接受]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NP也有少量光杆名词的情况,但这类名词区别度极高,在读者心中不会有其他解读,是诗人与读者的“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一般来说是唯一的,不会因为没有定语而产生其他的理解。例如:

(26)我要把我的爱溶在泪水还给你(李茂山《别伤我心》)

(27)我血气方刚斧子劈在头盖骨破碎头盖骨从这一头飘到那一头(海子《太阳》)

3.3限制规则三:结构的焦点化、话题化

诗歌作品中,方位词删略的“在+ NP”结构出现的位置有四个:句首、句中、句末和单独成句。在我们搜集到的114例语料中,“在+ NP”结构位于句末用例最多,比例最高,位于句中的用例最少,比例最低,如表3(下页)所示。

汉语中句子末尾的成分比较容易成分句子的焦点,是焦点敏感式(Focus-Sensitive Opera⁃tors.徐杰,2001:142)。覃业位(2016)认为汉语诗歌中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介宾状语后置就是为了进入焦点位置。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方位词删略的“在+ NP”结构出现在句末的比例高达54%,而且很难移动到句中动词前位置。试对比下面两组例子:

(28)一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来又怅然退去花束倾倒在臂弯(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

一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来又怅然退去在臂弯倾倒花束

(29)看着飞鸟忘神地跳芭蕾就这样沉淀在咖啡杯(苏打绿《空气中视听与幻觉》)

看着飞鸟忘神地跳芭蕾就这样在咖啡杯沉淀

两组例子中的第二句“在+ NP”移到了动词前,从表达效果来看,远不如第一句生动,在没有方位词参与的情况下,[+可接受]程度也不如第一句。

表3:“在+ NP”结构出现位置统计

诗歌分行在客观上为诗歌体验准备了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刘大为,1986)。我们认为,独立成句的“在+ NP”在分行的诗歌语篇中,也相应地成为了“焦点”,是诗人与读者共同的关注点。

(30)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西川《杜甫》)

(31)给我一个栖所只要有梦可停泊在你留给我的天空我可以永远有我(王杰《候鸟》)

刘丹青、徐烈炯(1998:121)根据语义关系把话题分为论元共指性话题、语域式话题、拷贝式话题和分句式话题四类。方位词删略后的“在+ NP”结构置于句首,常常用作语域式话题,提供时间、处所等背景信息。例如:

(32)我站在忧愁的山顶正为应景而错短小的雨季正飘来气息一只鸟沉着而愉快地在世俗的领地飞翔(陆忆敏《年终》)

(33)在这夜我又再度漂泊你的痴情请莫继续(王杰《谁明浪子心》)

总体来看,第一条限制规则与体貌范畴相排斥是强制性规则,在诗歌作品中,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在+ NP +方位词”结构的方位词往往不能删略。第二条规则NP高区别度和第三条规则结构的话题化、焦点化是倾向性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中方位词的删略。

4.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的动因

诗歌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是为了经验呈示的需要,这是带有情绪、感觉、知觉、想象因素的审美意味的经验(刘大为,1986)。正是基于经验呈示的需要,诗歌语法可以突破一般语法规则存在。具体来说,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的动因有两个,分别是诗歌的“语言特区”属性和诗歌语言“陌生化”要求。“语言特区”提供了方位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进行删略的可能性,“陌生化”手段把可能性变成现实。

4.1动因一:“语言特区”——诗歌是特殊的语言使用平台

Lakoff(1977:73-86)指出,“语言中的可接受性与社会心理感知直接相关。当一个句子适合它所被运用的情景时就会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诗歌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环境,诗人为了表达特定情感,选择使用一些不符合传统语法规则的表达,但适合运用情景,因此并不影响接受性。徐杰、覃业位(2015)提出了“语言特区”(Special Linguis⁃tic Zone)的概念,即“有条件地突破常规语言规则约束的语言运用特定领域”。语言特区有诗歌文体、标题口号和网络平台三大类型。在语言特区中,出于特殊的语用需求,语言使用往往突破常规规则约束,这些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语法现象,有可能在未来进入常规语法系统。

不同类型的语言特区突破语言规律的动因不尽相同,韵律是诗歌作品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重要动因之一。现代诗歌作品虽然不像古代诗歌那样有吟诵的要求,但在节律配置方面的限制比散文、小说等文体高。汉语音步受到句法、语义的限制,四音节组合最自然的音步模式为[2 + 2],五音节组合最自然的模式是[2 + 3],此外,[3 + 1][1 + 3][3 + 2]也会在一定情况下出现(冯胜利,1998)。

“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的删略与韵律和谐关系密切,方位词的删略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音步结构,使诗歌作品在韵律感知上更为自然。

(34)四肢全无坐在大地面朝天空(海子《弥赛亚》)

(35)铃铛,金黄的铃铛碰响,碰响在天堂(简宁《地下的话语·花生》)

例(34)中三句诗都是四个音节,如果把“坐在大地”改为“坐在大地上”五个音节,节奏变得不和谐,在韵律感知上,四个音节正好是[2 + 2]音步。同样,例(35)“碰响在天堂”五音节,正好是自然的[2 + 3]音步,若改成“碰响在天堂里”,就显得节奏混乱。

4.2动因二:创新与复古——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要求

“陌生化”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意为“变平常为新奇”(Shkolvsky,1965:3-24)。从语言学角度看,陌生化是增强汉语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美学格局的重要表现形式。杰出作家的职责之一就是创造新鲜的语言,用丰饶的词汇、新鲜的意象和陌生的句子组合形式来挑战读者的想象力(刘英凯,1999)。刘颖、高瑒(2015)提出,陌生化激发了诗歌语言的张力和活力,使审美主体读者对平日熟悉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对于诗歌语言与语法的关系,雅各布森的论断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要么遵从语法(grammatical),要么违反语法(antigrammati⁃cal),但绝不能不讲语法(agrammatical),诗歌与语言学共享某种元语言视角(metalinguistic perspective田星,2008)。换句话说,诗歌语言在汉语语法框架内,囊括了[+合语法]与[–合语法]两个参项,[–合语法]参项是陌生化表达的手段之一。据张媛媛(2013)研究,汉语诗歌在句法层面的陌生化主要有长定语,结构助词“的”添加,主、谓、宾、数量词、虚词(助词、连词、介词)的省略,词类活用,语序错位,相邻重复、间隔重复等,而陌生化句法现象主要来源于欧化语言和古汉语。

从来源角度看,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非常规删略,是一种语言使用的“复古”现象。在先秦汉语中,处所词与一般事物名词没有分家,表达方位概念时,只用“在+ NP”,不需要方位词参与(储泽祥,1997)。

(3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转引自储泽祥,1997)

(37)有瞽有瞽,在周之庭院。(同上)

(38)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转引自张赪,2002:10)

(39)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同上)

上古到中古这段时期,处所词与一般事物名词开始分化,一般事物名词要表示处所,需要加上方位词。

(40)能复胜彼隐在山谷间、鄣於疾风者乎?(转引自张赪,2002:46)

(41)踊在空中,作十八变。(转引自张赪,2002:79)

(42)时剃发师,在门孔中,见其得宝。(同上)

(43)波斯匿王来在门外。(同上)

诗歌作品中方位词的删略用法,看似是语言使用的创新,实为先秦汉语方位表达的重新使用,但这种“复古”使用又多了规则与限制,是一种“创新中的复古”现象。

从陌生化实现的过程看,方位词删略的“在+ NP”结构,更改了题元关系的空间维度,从而起到凸显NP的表达功用。刘丹青(2002a)指出,“在+ NP +方位词”结构表达较为具体的题元关系,尤其是方所类题元内部的具体位置。也就是说,有方位词参与的情况下,“在+ NP +方位词”结构表达精准的三维空间关系。方位词删略之后,题元内部的具体位置模糊化,三维空间关系降级为二维平面关系,NP被凸显出来,其意象化程度加强。McConkie(1979:37-48)的聚光灯理论认为,这种类似阅读困难的地方,注意就会像聚光灯一样自动聚焦。因此,由于方位词的删略,读者在诗歌阅读过程中,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NP之上。诵读诗歌时,往往是“在”与“NP”之间有较大的语音停顿,NP的音强和音长都有所提升。

概括来说,在诗歌作品这个“语言特区”中,为了满足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要求,“在+ NP +方位词”结构仿古使用,方位词非常规删略,其作用是凸显NP,把三维空间关系变为二维平面关系,使NP更加意象化,有利于诗人的情感表达,有助于读者的注意聚焦,也符合诗歌作品经验呈示的特征。具体过程如图2(下页)所示。

图2:方位词非常规删略的实现过程

5.结论与余论

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中方位词删略,突破了常规语法规则的制约,NP中心名词可以是人体部位、季节时间、空间实体、虚构空间、非居实体等非处所词,五类名词的[+可接受]程度依次为空间实体>虚构空间、季节时间、人体部位>非居实体,同时,对常规语法规则的突破体现出渐进性特点。与体貌范畴相排斥、NP高区别度、结构焦点化和话题化是制约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结构方位词删略突破限度的三条规则。方位词删略是语言特区中语言使用的“复古”现象,其目的是凸显NP,使之意象化,以契合诗歌语言特区的相关特点。

汉语后置方位词的句法定位存在争议,主要有后置介词、名词次类和附缀三种观点(Huang,Li and Li,2009:16)。从跨语言的视角来看,后置方位词是一种参数化(parameter⁃ized)特征。英语等语言后置方位词零赋值,如I borrowed some books from a friend,汉语、Ewe语(储泽祥,2006)、武鸣壮语、黎语(刘丹青,2002b)等语言后置方位选择性赋值。

(44)Ewe语:

le Leiden

在(地名)

(在Leiden)

*le Leiden me

在(地名)里(*在Leiden里)

le agble

在 农场

(在农场)

le agble me

在 农场 里(在农场里)

le dzo-a me

在火(冠词)里

(在火里)

*le dzo-a

在火(冠词)

(*在火)

(45)武鸣壮语:

pai1laŋ1ta:i1.

去向外婆

(去外婆那里。)

(46)黎语:

ti:n3te2tun1tshia3dɯ3kwa:i3.

先生教书在县

(先生在县里教书。)

从这一角度看,诗歌作品“在+ NP +方位词”中方位词删略现象,违反的是个别语法规则(Particular Grammar),而非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是语言特区中的特殊用法。

[参考文献]

陈前瑞2008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Chen Qianrui 2008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f Aspect in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储泽祥1996“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J].汉语学习(4).// Chu Zexiang 1996 The including Meaning of“zai”and the omission of“zai”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4).

—— 1997现代汉语命名性处所词[J].中国语文(5).// Chu Zexiang 1997 The nominating placewords in modern Chinese[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5).

—— 2004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中国语文(2).// Chu Zexiang 2004 The omission of Chinese locatives in“zai + locative”phrases[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2).

—— 2006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中国语文(3).// Chu Zexiang 2006 The word-class status of words of place in Chinese and its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3).

—— 2010汉语空间短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hu Zexiang 2010 The Spatial Phrase in Chines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J].国外语言学(1).//Dai Haoyi(translated by Huang He)1988 On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J].Linguistics Abroad(1).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2000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Crystal,D.(ed.), (translated by Shen Jiaxuan)2000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范继淹1982论介词结构“在+处所”[J].语言研究(1).//Fan Jiyan 1982 On the preposition structure “zai + place”[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

方经民2002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3).//Fang Jingmin 2002 Properties and types of the spatial region categories in Chinese[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冯胜利1998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Feng Shengli 1998 On the natural foot in Chinese[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

郭熙1986“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J].中国语文(1).//Guo Xi 1986 On“fang dao zhuozi shang”“fang zai zhuozi shang”and“fang zhuozi shang”[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

利奇2001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eech,G.2001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刘大为1986诗歌:摆脱语法的桎梏(上)[J].修辞学习(6).//Liu Dawei 1986 Poetry:getting rid of the shackles of grammarⅠ[J].Rhetoric Learning (4).

刘丹青2002a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4).//Liu Danqing 2002a Circumpositions in Chi⁃ nese[J].Contemporary Linguistics(4).

—— 2002b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J].民族语文(5).// Liu Danqing 2002b Some typo⁃logical issues of word order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J].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5).

刘丹青,徐烈炯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Liu Danqing & Xu Liejiong 199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opic[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al Press.

刘颖,高瑒2015汉语诗歌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汉语学报(3).//Liu Ying & Gao Yang 2015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ransitive verbs taking objects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J].Chinese Linguistics(3).

刘英凯1999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3).//Liu Yingkai 1999 On the necessity and inevitability of“defamil⁃iarization”in information era’s translation[J].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3).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LÜ Shuxiang 1979 Issues of Analyzing Chi⁃nese Grammar[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覃业位2016汉语诗歌中介宾状语“在+ NP”的后置及相关句法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Qin Yewei 2016 On the post-positioned PP adverbial “zai + NP”in mandarin poem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1).

司富珍2009影响句子可接受性的若干因素[J].汉语学习(2).//Si Fuzhen 2009 Factors affecting ac⁃ceptability[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2).

田星2008诗歌的语法魅力——评雅各布森“诗歌语法”理论与实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Tian Xing 2008 The grammatical charm in poetry:theory and practice of Jakobson’s“gram⁃mar of poetry”[J].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5).

王磊2014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1).//Wang Lei 2014 Re⁃search on the rule of circupositions omission in mod⁃ern Chinese[J].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1).

熊岭2012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Xiong Ling 2012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Referring Category[D].Doctoral dis⁃sertation,Wuha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徐杰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u Jie 2001 Grammatical Principles and Grammatical Phenomena[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徐杰,覃业位2015“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J].当代修辞学(4).//Xu Jie & Qin Yewei 2015 The nature and types of linguistic special zones[J].Con⁃temporary Rhetoric(4).

徐杰,姚双云2015诗歌语言中的概念整合[J].语文研究(3).//Xu Jie & Yao Shuangyun 2015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poem language[J].Linguis⁃tic Research(3).

姚双云,万莹2014论诗歌文本的强会话特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4).//Yao Shuangyun & Wan Ying 2014 Conversation⁃al features of poetry[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4).

袁毓林2004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J].中国语文(3).//Yuan Yulin 2004 On some grammatical phenomena related to container metaphor and set meta⁃phor:towards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and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co- occurrence restriction of words [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3).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Zhang Yisheng 2000 Functi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张媛媛2013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Zhang Yuanyu⁃an 2013 Linguistic Coding of“Defamiliarization”in Modern Chinese Poetry[D].Doctoral dissert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张赪2002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Zhang Cheng 2002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ord-order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in Chinese[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周小兵1997表示处所的“在”字结构[J].中国语言学报(8).//Zhou Xiaobing 1997 On the locative structure of“zai”[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8).

Chomsky,N.1965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achusetts:MIT Press.

Huang,C.-T,Y.-H.Li,& Yafei,Li 2009 The Syn⁃tax of Chines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N.1977 You say what you are:acceptability and gender related language[A].In S.Greenbaum (ed.),Acceptability in Language[M].The Hague:Mouton Publishers.

McConkie,G.W.1979 On the role and control of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A].In P.A.Kolers,M.E.Wrolstad & H.Bouma(eds.),Processing of Visual Language[C].New York:Plenum Press.

Shkolvsky 1965 Art as technique[A].In L.T.Lemon & J.R.Marion(eds.),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Four Essays[C].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mith,C.1997 The Parameter of Aspect(Second Edi⁃tion)[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责任编辑匡小荣】

Research on Deletion of Localizer in the Structure“zai(在)+ NP + localizer”in Poetry

Luo K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Macau,Macau)

Key words:poetry;localizer;deletion;Special Linguistic Zone

Abstract:The localizer of the structure“zai(在)+ NP + localizer”can be deleted without following the conventional syntac⁃tic rules in poetry.Meanwhile,the head noun of the NP phrase could be part of human body,season and time,spatial entity,fictitious space and non-living entity.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this kind of deletion is a continuous viol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degrees of localizer deletion are restricted by three rules.They are rejection of aspect markers,high difference degree of the NP phrase,focalization and topic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The deletion is a phenomenon of reverting to old ways of language using,which only exists in the Special Linguistic Zone.The purpose of the deletion is to downgrade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o two-dimensional,and highlight the NP phrase to fit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poetry.

[中图分类号]H042;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6)02-0068-10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简介]罗堃(1986-),男,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澳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电子邮箱:luokunstudent@sina.com。

[基金项目]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立项课题:“网络语对语法规则的突破及其语言学意义”//Project of Macao University Research Council:“Grammatical Innovations in Chinese on the Internet and Their Linguistic Implications”MYRG093-FSH13-XJ);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立项课题:“现代诗歌作品对语法规则的突破及其语言学意义”// Project of Macao University Research Council:“Grammatical Viola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Their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MYRG172(Y2-L3)-FSH11-XJ)

猜你喜欢

方位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方位词理解能力比较研究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