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后发优势的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5县为例

2016-07-22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管恒善

中国商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整合资源转型发展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管恒善



基于后发优势的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5县为例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管恒善

摘 要:近年,青海省各县域通过市场调整,依靠调整促效益,在加快结构调整中,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牧业型县域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自然条件、生态地域等因素,整体上落后于其他类型的县域发展,尤其是果洛州,2014年经济总量中有5个县的生产总值在5亿元以下。本文通过对牧业型县域,尤其是果洛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后发优势 整合资源 转型发展 规模优势

1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的基本情况

1.1 牧业型县域概念

牧业型县域是指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尤其是畜牧业,在整个产业中以畜牧业为支撑,产业链条上以畜牧业为基础向前向后延伸。无论是草原地位,还是畜牧数量、畜牧的相关产业在全县的发展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范围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主要包括玉树州6县、果洛州6县、海南州4县、海西州3县、海北州3县、黄南州2县,共计24个县。青海省牧业型县域具体范围见表1。

表1 青海省省牧业型县域分布

1.3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的发展状况——以青海果洛州5县为例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除个别在经济结构调整、发达县域经济辐射中收益而出现多产业的发展,整体结构都较为单一,社会消费水平、城镇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农牧民收入等都比较低。本文分析采用的是24个牧业型县域数据,以果洛州的甘德、达日、班玛、久治、玛多5个县域为例,因为这5个县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生产经营能力较差,信息、交通相对比较闭塞,产业辐射和产业扩散影响小,最能够代表青海省牧业型县域的发展状况。具体状况见表2。

1.3.1 整体经济状况

综合所有的牧业县域经济数据看,县域生产总值在40亿元以上的有1个,为共和县;20亿~40亿元间的县有3个;10亿~20亿元间的县有7个;5亿~10亿元间的县有8个,主要分布在玉树州;5亿元以下的县(市)有5个,都在果洛州。

1.3.2 三产结构分布

综合其他牧业型县域,较发达的牧业型县域其二产、三产的占比较高,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较大;例如贵德县,经济总量为29.98亿元,其中三产的结构为9∶71∶20,三产对县域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36%、19.41%、66.23%。不发达的牧业型县域一产的占比及贡献度都较大,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一产的提升。如玉树州的6个县域,其一产,特别是畜牧业,在县域GDP中的占比超过50%,果洛州除玛沁县外的5个县域其三产的结构为29.7∶29.0∶41.3。从产业结构上看,这5个县域远远落后于全省、藏区的平均水平,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的说法: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跟着第三产业比重也随之上升。三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按照这种说法去判断其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牧业型县域的三产结构的合理性远远低于全省、藏区的水平。

表2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的经济及产业机构状况

表3 青海省牧业县域农牧民收入情况

1.3.3 人均生产总值及农牧民人均收入

人均生产总值方面,牧业型县域的人均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全省的3.97万元和整个藏区的3.37万元,24个牧业型县域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省的65%。果洛州的5个县域,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26.9%,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经营的投入。

农牧民人均收入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为畜牧产品的售卖、采挖虫草收入、转移性收入(牧业政策性收入)、打工收入以及要素收入等。24个县中农牧民的收入中政策性收入和采挖虫草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果洛州各县域的政策性收入和采挖虫草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0%以上,经营性收入不到10%。

2 牧业型县域发展的瓶颈分析

2.1 自然地理

除部分的县域外,青海牧业型县域多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灾害频发,气候比较干燥,降雨、降水量少,自然条件差,生产、生存环境恶劣,不适应很多产业建设及发展的要求。

2.2 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跟不上。虽经过多年的投入,但是很多乡镇还是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而且各乡镇偏远分散,交通不便。此外,各项医疗、教育、卫生条件较差,投资的基础实施远远跟不上,造成了很多县域很难获取外部投资者的关注。

根据马玉琴、马斌毅《青海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中计算出的公共服务指数:牧业型县域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指数都比较低,按照研究结果的公共服务指数排序,排名均比较靠后。果洛州的5个县,在医疗卫生上,后10名中占到4个;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上,后10名占到5个;基础教育上,后10名中占到5个;基础设施上,后10名中占到5个。说明牧业型县域在区域公共服务上低于全省的水平,各项具体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比较低,不易于产业的引进、产业人员的技能提升,以及产业发展的后续保障。

2.3 资源环境

由于青海大部分牧业型县域其所处的自然条件恶劣,适于耕种的土地少,主要以草原畜牧为主要经济来源。此外,部分县域虽然有矿藏,但是开发难度大,且多属于贫矿,分布上分散,不利于规模开发,基础实施又跟不上,因此,资源开发上主要依赖于牧业。

2.4 市场环境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大多人口密度小,其中海西、玉树、果洛三个州的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人口分布在辽阔的幅员上。消费支出虽较高,主要在生存消费上,如医药,占据了消费支出的大部分;有效消费能力差,投资性、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低。很难实现积累以及开展生产的更新和升级。收入方面,青海省牧业型县域中牧业村生产方式落后,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民增收难问题一时难以扭转。

2.5 产业结构和产业辐射

青海24个牧业型县域产业多数以畜牧业为主,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值低,品牌效益不突出,土地和草场仍然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首先,在产业辐射方面,由于大部分牧业县域处于多重边缘地带,难以承接发达地区(例如西宁市、格尔木市等)的产业扩散效应;其次,由于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区域的扩散比较困难;最后,由于信息闭塞,经济辐射和产业扩散优势差,要素聚集能力弱,无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2.6 社会文化

由于受到宗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县域内的牧民,崇尚自然发展,其拼搏创业、参与竞争、敢冒风险的意识和理念不强。

3 基于后发优势的使用思考

3.1 后发优势理论及主要分析

相关学者结合国家、地区实际,提出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国家、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技术、制度等),可获得后发优势。优势来源为:一是后进入者在成本和代价要比先进入者小很多,后进入者进入时所处的技术和设备较先进入者先进。二是后进入者在先进入者铺好市场的基础上更容易获得市场优势。三是后进入者可以在先进入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预测。

3.2 后发优势在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使用

3.2.1 技术性后发优势

在东部沿海地区、青海发达区域的产业发展已形成的先进技术、开发技术、生产流程等成果基础上,采用技术模仿创新,形成复制效应。从而缩短研发、开拓市场等方面的花费成本和时间,在更高点上推动产业发展,赶超先进入者。

3.2.2 制度性后发优势

牧业型县域可以通过向东部、青海发达地区学习,树立现代市场意识,扩大市场领域,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从而缩小与先进入者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发展差距;通过政府干预作用,实行区域经济政策倾斜,获得制度性后发利益。

4 基于后发优势的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针对目前青海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对后发优势的利用,探索青海省牧业型县域发展的出路,基本结构以“一网一路”为基础,展开在产业、人力资源、制度、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改革和升级。

4.1 互联网+牧业型县域

为着力解决牧业型县域在信息、基础平台上的劣势,通过后发优势的技术性后发优势,采用先进的技术信息网络和平台,构建“互联网+牧业型县域”的方式。一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支持牧业型县域的消费和电商建设,着力构建以“物理网”为支柱,以网上购物、网上电商为支点,以移动终端为延伸的“互联网+县域”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二是构建“互联网+企业”平台,大力拓展核心商户,并利用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深入其供应链拓展下游渠道商户和终端商户。三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延伸服务触角,扩大县域电子商务的辐射范围,建设移动金融网络,加快移动支付在农牧区的应用。

4.2 “一路”建设

牧业型县域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交通,交通是牧业型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通过过境省道快速化水平以及相关物流节点、重要线路的延伸纳入到整体物流网体系中,从而推动牧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4.3 产业支撑发展战略思考

4.3.1 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建设重点产业,依托牧业资源,加强整合,建设出有特色、有基础的重点产业。例如果洛州正在建设有机牦牛藏羊肉产业。依托甘德牦牛、久治牦牛、玛多藏羊等品种资源,建立覆盖全州的肉牛羊养殖基地。二是发展多种产业,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如大力发展高原有机牦牛、绵羊育肥等特色种养业,着力打造乳制品、服饰、民族工艺品;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促进服务业向高层次、高水平、宽领域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农牧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领域。四是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和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使“特色”上规模、上档次,把“特色”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4.3.2 拓展产业链

实现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发挥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如通过覆盖全州的肉牛羊养殖基地,从源头建立有机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培育成六大产业的关联,拓展生态旅游的各产业的创收。

4.4 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发展

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作战,有效利用项目资金以及牧户的合作社、合作银行等金融互帮体系,充分整合好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实现规模生产经营,为产业构建提供资源保障。如在原有蔬菜种植基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扩大蔬菜基地规模,建设城镇标准化蔬菜市场,建立生产与市场连接机制,切实提高自产自足能力。

4.5 人力资源储备和支持

一是创新思路,发挥优势。充分利用草原牧民团结协作、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能力强的优势,创新思路,做好优秀创业、创新人才的引用、引领工作。二是发挥人力资源支撑作用,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培养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队伍。

5 结语

青海省牧业型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的平台,要摒弃传统的观念,要能够“借力发力”,依靠一系列的“组合拳”,挖掘优势和特色资源,实现县域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M].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03.

[2] 徐小佶,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马玉琴,马斌毅.青海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14).

[4] 刘娟.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

[5] 石培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a)-120-03

作者简介:管恒善(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远程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整合资源转型发展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以整合资源提升音乐课堂趣味性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广东省中考化学计算题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