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对青少年人才的培养

2016-07-22邓志江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邓志江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13-0117-01

摘 要:在当今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科技创新能够很好地解决青少年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和年轻人的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教育作为青少年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作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技创新;青少年;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3.117

1 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自然科学,其中还包括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融入了社会各项事业中。科学的社会化使青少年传统教育受到了质疑,人们对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年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试图重新定义科学教育,从自身情况出发,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要让青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

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它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具有系统性。简而言之,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教育问题,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而制订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青少年人才,该理论是基于功利原则而存在的。实用主义则包括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是“经验”和“现实”的一种体现,它将“作用”“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将“真理”归结为“有用的”“效用”或“手术的成功”。实用主义的本质是对相关任务的认识,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对规律的认识。

3 青少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50—80年代末,大学是培养教育青年人才的“工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性质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大学是以科学和技术教育为目的,而大学教育的意义则是为青少年创新培养树立目标。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高校人才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195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设置了215个专业,共11类;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创了新纪录,有1 039个,是1953年的4.8倍。由各种科学教育青年人才的培养比例可知,其存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在1987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53个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人员总数的41.7%)是稀缺人才,达19万人,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达10万人之多。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涉及范围比较窄,而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又比较快,无法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技术的变换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大学,基础理论,专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各类人员分类明确,各司其职,所以,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片面性,降低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水平,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4 完善青少年人才培养的措施

4.1 明确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

科学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设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的使用等。自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具体工作中,从学术要求方面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要体现技术创新的特点。

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而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目前,我国各级科技人员必须自觉克服科学主义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认识科学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的社会理念,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创新理念的认识,更新修养理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促进科学技术或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精神。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要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先明确国家发展目标:①面对所有的年轻人,让他们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②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鉴于此,要努力培养知识型人才,重视“人才质量”,树立“科学”和“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理念。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以国家的建设需要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为基础,还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让年轻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让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批评不正确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教育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但是,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限,而且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4.2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4.2.1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第一表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精神。在科学教育中,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意识,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年轻人敢于实践,勇于坚持,纠正他们的错误。

4.2.2 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真求实的态度是寻求真理的基础和必要保证。教师应该教会青少年对待事物要有科学的态度,在处理事情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此外,教师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让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提高他们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关于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5(05):191-192.

[2]严奕峰.青少年科技活动与科学教育有效衔接的组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40,534.

[3]杨红.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J].石河子科技,2014(02):10.

[4]李英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26):134.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