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2016-07-20欧光安严若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跨文化交际

欧光安 严若芳

[摘要]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指出当下英语教材编排存在的问题,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认同和迁移理论的角度具体分析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

[关键词]英语教材;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英语所表达的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风俗民情等必然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当下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那么,英语教材中是否应该编排中国文化的内容呢?本文试图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认同和迁移理论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语教材中关于母语文化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外语的学习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导致我们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甚至英语专业毕业后,仍不知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译,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茫然失措。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了解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杨华妮(2013)就曾指出现当下多数教材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这一现实。现行的英语教材,从中小学英语教材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华文化内容缺失或过少的现象。因此,鉴于这一现实,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增加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

杜秀莲(2012)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接近1/3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同度非常低,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并无益处。与此同时,冯卉(2015)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欧美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仍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

三、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共同构成,同时将文化意识划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起始阶段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较高阶段,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可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英语教学课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部分。语言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传达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语这个工具传达中国思想与文化,让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使得英语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例如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和汉族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与习俗,能够更贴近这些学生,关注到学习者的个性和不同,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如何将自己的文化与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相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对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深化我们对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四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交流中的尴尬情形或误解。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该纳入评价内容之中。最后,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将母语文化编入英语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来增加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与资源。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目前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现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张蓓(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特别强调服务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而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无法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找出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行为背后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时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学习,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三)文化认同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西方节日文化备受国人喜爱,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杜秀莲(201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认同,但是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同时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学严重缺失的结论。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问题,对于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因此,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迁移理论

许多语言学习者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要尽量消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忽视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其母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赵恕敏(2013)认为在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教师只关注到了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很少关注正迁移,进而导致在进行文化教学时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元素的输入与强化。高一虹(1994)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刘丽敏(2010)认为中国文化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中国文化是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重要参照,因此,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正确利用中国文化可以发挥其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学习。在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学习英语。

四、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将中国文化编人英语教材中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曹威(2009)就曾指出只要是有跨文化交际存在的地方,都会涉及到母语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不单单是时代的需要,它更是交际中本质上的需求。如何将中国文化编人英语教材中,教师如何进行文化教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材的编写要以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也要体现国际化,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估体系和适当的教材政策来规范英语教材编写体系。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
Textbook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