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分析及对策

2016-07-20张李昂张清正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300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0087

中国流通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

张李昂,张清正(.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300;.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0087)



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分析及对策

张李昂1,张清正2
(1.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

摘 要:在空间经济学中,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学界热门议题,一系列与区域贸易和政府决策相关的关系成为流通理论关注的热点。现有理论或实证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流通经济现象,为考察流通产业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融合双边市场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利用1996—2014年数据,通过模拟法分析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基于面板回归和空间计量方法进行检验发现,我国省域间流通成本差距正在不断拉大,流通成本指数和空间溢出指标在控制了物价变量与运输条件变量后对地区制造业集聚仍然保持正影响,地区流通成本与工业集聚水平为倒U型关系。这充分说明,贸易环境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加之产业再分工、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严重阻碍了市场一体化进程。因此,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更好地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加流通服务业投资,促进流通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一要政府转变观念,提高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二要提高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发展;三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四要引导与促进产业间融合,提高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

关键词:流通成本;市场分割;制造业集聚;贸易保护主义;计量模型

流通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是空间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区域间贸易与经济发展也是流通经济关注的重点。马歇尔[1]解释了外部性后,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存在劳动市场、市场潜能及创新溢出性[2]三个方面。制造业空间集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投入—产出视角,商品和资本流通如关税、出口企业异质性等[3-4]以及地区生产率、产业结构、流通政策等。[5-6]关于制造业集聚与政府行为、经济政策等的联系,[7]分权制改革是关键的制度因素。[8-9]国内文献多以实证研究为主,有关流通产业在制造业空间集聚运行机理的研究甚少,这与较少关注服务性企业有关。近年来,新制度经济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等为探讨流通经济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如交易网络外部性为流通产业研究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梯若尔(Tirole)等提出了双边市场理论。从表面看,流通企业是实物流转,而实际上是“信息”或“信号”,市场信息不对称时,制造商为争夺有限空间而支付流通费,[10]有利于空间资源分配,激励零售商改善非价格服务,[11]流通企业发挥调节社会供需等相关作用。[12]这些大多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流通环节的经济现象,却很少从根本上阐述流通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的特点。

在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问题上,学界从外部规模经济、分工、创新等入手进行了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孙鹏等[13]认为,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嵌入物流业,两者协同发展,可促进产业内分工,创新物流业服务模式;周长富等[14]认为,流通服务发展是制造业分工的需要;路红艳[1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到制造业产业链,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有利于提升产业附加值;彭本红等[16]认为,制造业外包下的物流业积极推动了两者的协调发展;科恩(COHEN J P)[17]认为,物流业发展有助于制造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庄尚文等[18]认为,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流动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捷阿尼特兹凯德(CZARNITZKI D)等[19]认为,物流业的发展也是创新纽带的一部分;迈尔斯(MILES I)[20]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和转移。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随着东部地区成本的上升以及产业升级的挑战,一部分制造业流向中西部地区并成为一种趋势,但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阻碍。本研究试图基于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探究制造业集聚与流通成本之间的关系,并利用1996—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帮助各地方政府调整流通政策,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

图1 2001—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通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各种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代流通方式也多种多样,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增强。当然,我国流通产业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产业整体粗放、集中度不高、流通网络布局欠缺、城乡流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第一,流通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不断增加,流通产业自2008年以来就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4年流通产业增加值从3.4万亿元上升到了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0.7%上升到12.3%,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7.9%;二是流通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就业,2014年末流通产业就业人数为1.07亿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3.9%,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4.1%;三是流通产业税收贡献明显,在第三产业中居于首位,如2014年内贸流通业税收收入1.7万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税收总收入、全国总收入的24.8%、13.2%,高于房地产业。参见图1。

第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主要表现为流通批发市场数量、流通营业面积的增加等。以亿元以上流通批发市场、摊位数为例,2008—2013年,分别由4 567个增加到了5 089个,由283.9万个增加到了348.8万个,分别增加了522个、64.9万个;营业面积由2008年的2.1亿平方米上升到2013年的2.9亿平方米,流通批发市场、摊位数、营业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4.2%和6.3%。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如我国公路总里程2014年末比2013年末增加了10.77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位,达11.19万千米;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二位,达11.2万千米。与此同时,物流园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空间分布日趋合理,如2013年我国物流园区比2008年增长58.7%,特别是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西北经济区发展迅速。

第三,流通方式多样化。当前,我国连锁商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全面创新和深化改革的大潮下,商业业态更是多种多样,如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2013年达到3.8万亿元,与2008年相比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数分别增长21.1%、53.4%和29.8%。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如物流技术提高,建立了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物流配送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如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统一配送率达到78.6%。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发展迅速,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是2008年的4.1倍,网络购物交易额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56.2%。

二、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分析

产业地理集聚测量方法多样,是一种不均衡现象,基尼系数是比较常用的方法。[21]本研究采用这一方法,范围为[0,1],基尼系数的数值越高,表示某产业地理集中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或xik为产业i在j或k省(区市)的产值或就业人数,Xi为产业i的总量,μ为产业i在各省(区市)比重的均值,N为省(区市)的数量。同时,计算Moron’s I系数,公式如下:

i地与j地相邻时,dij取1,反之取0;xi或xj为i地或j地某产业的产值或就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为某产业在各地产值或就业比重的平均值;n为省(区市)数量。Moran’s I值[-1,1],绝对值越大,相关度越高。Moran’s I值为正,表示产业在相邻省(区市)分布的趋势较为明显。由表1可以看出,一是产业集聚较为显著,产业基尼系数普遍较高,CR4指数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为电子及通信设备、服装纤维制品、化学纤维;二是产业差异较大,化学纤维、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饮料制造业、医药工业、烟草加工业较为分散;三是东部地区集聚态势明显,如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相关产业是电子、服装、化学、金属业;四是机械工业分布空间自相关程度最高。

三、我国流通产业与制造业发展协同融合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通业与制造业瞄准市场化,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走出了一条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政府也积极改进管理方式,以间接调控、市场调节为主,流通形式逐渐向自由流通态势转变,流通所有制结构也发生转变,实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流通规模、业态、主体、空间、机制从试点到放开,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从整体上看,流通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1991年的产业间分工协作阶段,两者拥有独立的技术和需求,制造业只是大规模生产,流通业是生产与消费的媒介;二是1992—2000年的产业内分工协作阶段,我国政府推进流通领域改革,开展商业零售合资、合作试点,流通业实现了对外开放;三是2001年至今的协同阶段,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流通和制造业不断迈向国际化阶段,伴随着全球产业布局的大调整,我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流通业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具体如图2所示。

表1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态势(2014年)

根据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理,以中心一外围理论和模型为视角,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理如图3所示。本地人口流出时,面对消费市场,造成制造业企业供给下降,制造业企业不断迁出,本地消费者支付较高的流通成本,消费者福利下降;制造企业迁出导致就业机会不断减少,继而导致产业内外溢出效应下降,人口迁出,制造业、流通企业、消费者三者间以网络外部性效应为中介进行扩散。因此,流通厂商以消费者和制造企业信息发挥价格作用,一些非市场因素对均衡产生影响,在需求方面表现为企业存量和投量资本流动进而发生空间上的集聚变动。

四、流通成本变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一)省域流通成本分析

基于流通成本变动以及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研究,首先对流通成本加以衡量。借鉴桂琦寒等、[22]包明齐等、[23]帕思雷(PARSLEY D C)等[24]的研究,构建度量省际间流通成本的指标cost-I,假设本地商品价格为p1,外地商品价格为 p2,地区间流通成本为c,外地商品在本地流通的最终价格为cp2。若p1>cp2,商品将由本地流向外地,直至 p1=cp2;若 p1

本文拟选择70对地理上接壤的省(区市)数据对流通成本进行度量,即:

若地区i流通成本较低,则cost-Ii应更加接近1,需要将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数化后进行一阶差分。

图2我国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历程

图3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运行机理

进而,以1996—2014年为时间样本计算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流通成本指数发现,中西部地区流通成本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流通成本不断上升,国内贸易市场尚未实现一体化。对此的解释是,在制造业转移过程中,东部流通成本过高,而中部地区政府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具有低廉的要素价格优势等。

(二)计量模型与变量选择

基于面板数据,考察流通成本变动对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借鉴叶徵[25]的研究,设定计量模型:

式中,X1it为新经济地理解释变量,X2it为其他控制变量,各变量含义如表2所示。数据来自1996—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海南、西藏因数据缺失予以剔除。

(三)实证分析

如表3所示,为避免虚假回归,进行个体时序双固定效应OLS回归;为减少截面异方差,使用聚类稳健标准差;为减少数据内生性,被解释变量釆用滞后一阶数据。

由表4可知,政府规模、流通成本、人均资本、物价指数等对人均工业产出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在财政分权和政府制度影响下,中国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仍然较为明显。劳动力素质与工业集聚呈反向关系,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制造业企业偏向于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导致技术偏向的企业被劳动力投入替代,而劳动力素质需要规模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劳动力素质参数不明显。流通成本表明,政府釆取保护主义政策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本地市场效应、产业间前后向关联均存在,本地生活成本不利于制造业集聚,说明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有利于本地制造业集聚,短期内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有利于吸引制造业厂商投资。

进而,经分析可得,流通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流通成本的增加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增长,但流通成本过高不利于改变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大多数地区而言,保护主义措施有利于本地经济增长。

表2 计量模型的变量及经济含义

五、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以贸易保护为视角,对流通成本变动与地区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流通成本不断增高,流通指数增长,国内市场分割水平呈现出先缩小、后增大的过程;较高的地区流通成本积极推动了各地制造业的发展,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倒U型态势。这说明,贸易环境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基于产业再分工、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市场一体化进程减缓。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一是通过网络外部性效应,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集聚,过高的流通费用可能会恶化经营环境;二是流通成本影响集聚均衡,较高的流通成本不利于要素向具有生产效率的地区流动;三是流通成本与地区GDP之间呈倒U型态势,说明短期内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是有利益的,而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与流通成本差异明显,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省际间经济分工的利益博弈。

可见,商品市场分割会对物流要素最优化配置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地方保护性政策有利于吸引制造厂商,不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维持地方保护性政策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大量社会财富的浪费,甚至影响并扭曲市场价格,而资源配置不合理会损害福利水平。因此,需要摒弃保护主义政策思想,制衡地方政府竞争,化解区域间博弈,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才能积极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

表3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 面板OLS计量结果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在东部地区经济运行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要利用各种办法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在财政分权体制发展的背景下,要合理减少地方政府垄断性资源,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减少地方政府干预经济事务。中国省际间市场呈现出分割态势,地方政府在保证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变革长期以来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减少过度干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需要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职能,减少干涉,营造物流企业良好的竞争环境。[26]

一是提高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正向作用,政府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流通服务业,充分发挥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加流通服务业投资,推动流通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要将注意力从之前的侧重制造业转向重视流通服务业,统筹两者间协调发展;要对流通服务业未来发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定位。

二是提高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发展。首先,要引进大型流通企业,扩大流通服务业规模。目前,流通服务企业普遍比较分散、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过于粗放、服务质量偏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商品流通专业化组织程度较低。政府应倡导或扶持成立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流通服务企业,扩大其规模,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与此同时接受社会群体的监督和支持,并使之市场化,引导并有效整合流通服务业资源,最终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与生产经营能力。其次,要提升流通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流通服务业效率。要积极在流通领域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强化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流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解决流通服务业营运能力不足的问题,改善流通渠道,从本质上提高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而有效促进制造业发展。在提升流通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同时,鼓励其向制造业渗透,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并实施流通服务业相关政策,按照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持续推动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强流通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就业人员的专业性,进而提高流通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重新规划产业结构,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使之以市场为主导,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间加强合作后,消除流通服务业区域性隔阂,向制造业以外的行业靠拢,优化整个产业链,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27]同时,以产业价值链为平台,实现制造业与流通服务业的协同作用,进而增加制造业产值,减少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产品流转速度,改变当前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四是引导与促进产业间融合。高端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对流通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外部性,如降低流通和交易费用、推动流通资源配置合理化、创造物流价值等。要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撑,形成区域创新协同与合作,打造区域创新系统,在市场的作用下,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合理布局空间产业,健全两者发展的协同服务体系,培育、引导、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35-42.

[2]FUJITA M,KRUGMAN P,MORI T.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 (43):209-251.

[3]赵伟,张翠.FDI与中国制造业集聚: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11):82-90.

[4]钱学锋,陆丽娟,黄云湖,等.中国的贸易条件真的持续恶化了吗?——基于种类变化的再估计[J].管理世界,2010 (7):18-29.

[5]张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5):32-37.

[6]吕冰洋,余丹林.中国梯度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率的增进——基于空间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7):60-72.

[7]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25-30.

[8]张军,周黎安.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2-60.

[9]陶然,苏福兵.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J].管理世界,2010(12):34-52.

[10]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Inc.,2006:72-75.

[11]HEAD K,MAYER T.Market potential and 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4):959-972.

[12]SIDAK G,SPULBER D F.Deregulatory takings and breach of the regulatory contract[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3,84(4):434-436.

[13]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97-102.

[14]周长富,张二震.基于流通创新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内在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3):32-38.

[15]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9):126-131.

[16]彭本红,冯良清.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20-25.

[17]COHEN J P.The broader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patial econometrics and productivity approache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10,46(3):317-326.

[18]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l1-18.

[19]CZARNITZKI D,SPIELKAMP A.Business services in ger⁃many:bridges for innovation[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3,23(2):1-31.

[20]MILES I.Knowledge intensive services,suppliersand cli⁃ents[R/OL].[2016-01-01].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483.6039&rep=rep1&type=pdf.

[21]HE CANFEI,WANG JUNSONG.Energy intensity in light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7,48(4):439-469.

[22]桂琦寒,陈敏,陆铭,等.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 (2):35-42.

[23]包明齐,赵儒煜.我国流通产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5):32-40.

[24]PARSLEY D C,WEI S J.Limiting currency volatility to stimulate goods market integration:a price based approach [EB/OL].(2001-10-24).http://info.worldbank.org/etools/ docs/voddocs/168/349/goodsmarket.pdf.

[25]叶徵.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集聚关系[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26]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4(6):4-8.

[27]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6(3):5-9.

责任编辑:陈诗静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6)06-0019-07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研究”(41171099)

作者简介:张李昂(1986—),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能源经济;张清正(1982—),男,安徽省界首市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Analysis on Changes in Circulation Cost and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li-ang1and ZHANG Qing-zheng2
(1.Jin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2.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In the spatial economics,the circulation cost and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s a classic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and the related theory of regional trade and circul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he hot issue.The authors reveal the existing economic theory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 of circulation economic phenomenon,which provides the micro modeling idea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the"two-sided market theory"and"fusion coreperiphery"model,and the data from 1996 to 2014,the authors carry out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irculation cost o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Based on the inspection panel regression and space measurement,it is found that provincial gaps of circulation cost is widening,the index of the circulation cost and spatial spillover index has the positive impact on regional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fter controlling the price an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variables,and there is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circulation cost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vel.So,in the light of economic new normal,we should,first,transfer government idea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second,we shoul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ird,we should formulate the rational industrial policy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fourth,we should guide and promote integration among industries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the circula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circulation cost;market segmentation;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trade protectionism;econometric model

猜你喜欢

贸易保护主义
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探析
博弈论视角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及中国的对策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及对策
2016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头正劲
“一带一路”战略下行业协会的组织功能与作用探索
中国反驳“贸易保护主义”指责
2014外国对华贸易救济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与“钢铁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