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2016-07-18杨杏芬范玉梅陈楚云邓凤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分层管理急诊护理护理质量

杨杏芬 范玉梅 陈楚云 邓凤连

【摘 要】 目的:观察急诊科室实施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职的急诊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人。观察组通过责任制分层模式实施护理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变化及患者、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文书书写、消毒隔离、急救技术、基础护理及危重患者护理等各项考核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實施后,患者、医生及护士对观察组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同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急诊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36-02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为特殊的科室,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发病急等特点,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同时,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率高,工作难度大,护士不仅要配合医生开展急救工作,还需减轻患者痛苦,安抚家属情绪[1]。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及医、患、护人员满意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职的急诊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人。其中观察组:男性10名,女性35名;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0.4±3.2)岁;工作年限1~19年,平均(6.4±1.3)年。学历:本科40名,大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33名,护士7名。对照组男性8名,女性37名;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0.8±3.1)岁;工作年限1~18年,平均(6.2±1.4)年。学历:本科38名,大专7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31名,护士10名。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在管理实施后,每组各选取120名急诊科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经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者;意识清晰者;配合完成调查者。排除标准:意识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患者;文盲。选取急诊科医生35名为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年龄31~54岁,平均(38.9±3.2)岁,工作年限5~22年,平均(8.5±1.1)年。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分级护理,由护士长进行合理排班与交接班,严格实施“三查八对”,根据护理人员具体情况进行分工。

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责任制分层管理,具体方法为:①对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急诊科工作年限及护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层次分级,共分为5个层级,分别为助理护士、观察护士、治疗护士、急救护士及护理组长,并根据急诊工作区域及特点,在急诊治疗区、院内急救区及临床观察输液区分别安排治疗护士、急救护士及观察护士。针对不同分层的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包括基础护理培训、急救技能培训、协同能力培训、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沟通能力培训、危重患者护理能力培训及管理能力培训等。②实施分组责任制与组长负责制 组建责任护理小组,每组由各层级护理人员5~10人组成,护士长为护理组长,各层级护理人员在护理组长带领下完成急诊护理工作。③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护理组长负责小组的协调、组织、质控及指挥工作,并对当班时段人力进行调配,参加与配合各种抢救工作,对其他层级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治疗护士负责急诊患者的清创、用药等,积极辅助医生完成急救治疗;急救护士负责院前及院内的急救工作,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并负责救护仪器日常维护、保养,指导其他护士参与急诊工作;观察护士负责对临床观察区患者进行护理;助理护士负责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并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进行辅助工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人员在接受为期6个月护理管理后,进行统一考核,考核项目共5项,包括文书书写、消毒隔离、急救技术、基础护理及危重患者护理;考核方式包括查看资料、抽问护士、现场观察等。每项满分100分,≥80分为合格。管理实施后,向两组护理人员,每组120名患者及35名急诊科室医生发放护理满意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20项,采用100分制,≥80分为满意,发放问卷全部收回,核对完成后由专门人员录入。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文书书写、消毒隔离、急救技术、基础护理及危重患者护理等各项考核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医生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患者通常病情急重,患者家属情绪不稳,易出现不良事件及医患纠纷,因此,急诊护理一直是医院管理重点与难点。有学者表示[2-3],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关键,而护理责任明确划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具有重要价值。选择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层次分级,并组建责任护理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从而保证各区域、岗位均可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4]。

实施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各层级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并能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5]。同时,该模式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予以及时满足,明显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6],急诊科开展责任制分层管理,可强化急诊护理各环节衔接,能够增强护理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能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避免出现护理缺陷。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人员在接受责任制分层管理后,各项护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結果同相关文献报道相符[7-8]。研究结果还显示,管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医生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责任制分层管理可增强各方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诊科实施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护的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较短,且未对分层管理时护士评估的公正性进行探讨,结果还需更多研究报道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谭小梅.责任制整体护理考核评分表在急诊监护病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 志,2014,43(4):447-448.

[2]胡俊萍,孙双玲.小组责任制工作模式在急诊科的试行效果[J].护理研究,2012,26(6):558-559.

[3]王俊丽.护士分层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90-391.

[4]喻文碧,杨雪萍.临床护理管理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 志,2013,32(4):880-881.

[5]张顺菊.急诊科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新型护理培训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国际护理 学杂志,2013,32(3):557-559.

[6]黄翠青,李月明,梁金清,等.分区责任制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 理杂志,2013,29(z1):8.

[7]刘英,樊落.急诊科实施层级联合小组责任制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20):80-82.

[8]李红锋,姚彦凤.急诊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2):121-121.

(收稿日期:2016.04.09)

猜你喜欢

分层管理急诊护理护理质量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高中班主任分层管理模式及应用实践探究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分层管理在教育实习中的实践探索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
中职学校“分层管理、培优辅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