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描述性翻译研究新探

2016-07-16崔小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
关键词:描述性后殖民思维习惯

⊙崔小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描述性翻译研究新探

⊙崔小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621010]

描述性翻译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二十多年,国内学者已可以成熟运用,但是对描述性翻译的探索发现出现了瓶颈,本文旨在探索描述性翻译研究发展的空间,促进其更好、更创新的运用。

描述性翻译发展瓶颈空间

一、描述性翻译研究

描述性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该概念首先由霍姆斯(JamesHolmes)提出。霍姆斯的观点得到图里(GideonToury)等人的关注,图里最具代表性的《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一书可称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与“规定性翻译”相反,“描述性翻译”研究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它以译语或目的语为中心,以翻译的结果为研究对象,译文的直译与意译、形式对应与功能对等都不再是译文好坏的评判标准,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对翻译现象进行客观描写和个案分析。

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探析

描述性翻译研究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1)1995年——2000年酝酿兴起期

(2)2000年——2007年发轫期

(3)2007年——至今成熟运用期

描述性翻译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二十多年,国内学者对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拥有了方法论意识,达到了成熟运用,但是对描述性翻译的探索发现出现了瓶颈,本文旨在探索描述性翻译研究发展的空间,促进其更好、更创新的运用。

2007年是描述性翻译在中国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国内出现了大量对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而且理论研究也有重大突破。突出的主要有陈伟于2007年撰写的《文学平行语料库及其描述性翻译研究》《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对语料库进行了描述性翻译研究。具体来看一下《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确立和完善为后来建立翻译语料库来分析译文特征打下了方法论基础。然后基于TEC(翻译英语语料库)进行了描述性翻译研究回顾,分为四部分展开:第一,TEC与BNC(BritishNationalCorpus)的对比研究;第二,TEC翻译文本特征研究;第三,TEC与其他语料库的对比研究;第四、TEC与CTF的并列研究。

该文章优越之处在于它还提出了TEC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1.译文自身特征的挖潜研究(如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翻译中的省略问题、译者性格和性别对译文的影响、女性翻译研究、主体文化的规范如何制约和影响翻译政策和策略等;2.与其他语料库组成可比语料库、多语语料库研究语言学特征、文本的风格、新语新词(hapaxlegome-na)的翻译特点、语言习惯,如语言的冗余度、词语搭配、连贯方式、句法模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征;3.翻译培训和翻译教学。

对于描述性翻译研究,研究角度新颖、独具一格的还有香港学者邢杰于2007年撰文的《译者思维习惯》,他从文化社会学“思维习惯”入手,深入讨论思维习惯对译者思维、理解、翻译态度的内化作用,补充了以往描述性翻译研究只侧重“规范”影响下的解释框架,提出翻译行为的诱因可能不仅仅来自于外部因素,也可能源自主体自发行为。文章重点论述了“思维习惯”与“翻译规范”的关系:第一,“思维习惯”与“翻译规范”分别代表着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第二,“思维习惯”与“翻译规范”分别代表历时与共时的概念;第三,“思维习惯”与“翻译规范”代表人性化与非人性化的产物。透过“思维习惯”,可以看到译者违反规范,体现“多变性”“创造性”乃至充分进行“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解释翻译。当然,最后,他也提到“思维习惯”的局限性。该文对以往描述性翻译研究进行了补充,为描述性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

此外,进行个案研究、对译者或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的文章也不少。如由姜秋霞、郭来福2007年撰写的《多元系统中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的互动—— 一项基于胡适、郭沫若作品分析的描述性研究》通过对胡适、郭沫若诗歌作品进行个案描述,分析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一个侧面研究文学系统中部分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态。本研究结合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理论原理,深入分析了诗歌创作及诗歌翻译等元素与社会文化、文学系统的内在联系。文学行为体现了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还受到子系统外的其他因素或上一级母系统的宏观影响,如郭沫若所受翻译文学系统中诗歌译介的影响。

2009年《由静态、稳定走向动态、多变》一文中,谭晓丽从描述翻译学的社会学视角、描述翻译学与翻译教学、描述翻译学的历史学、地缘政治学视角这几个方面展开,并提出了国内描述性翻译研究一直缺少跨学科的视角。例如描述翻译学的社会学视角,一谈到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大多数研究就上升到哲学层次,很少把翻译当作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把译者当作文化行为的实践者,社会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对国内研究者来说也很陌生。此外,还有一些可继续开发的研究空间,如描述翻译学与翻译教学、会议口译结合等研究课题。

2012年《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翻译研究中描述与规约之关系的哲学阐释》中,张冬梅从描述与规约之争的哲学根源入手,探索描述与规约之争的实质及其症结所在,并借鉴元伦理学、价值学、实践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剖析描述与规约的学术差异与内在联系。作者将哲学、元伦理学、价值学等融入翻译研究中,翻译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2013年王运鸿撰写的《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对图里的建构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描写翻译研究的标杆地位、描写翻译研究的立足点——目标语取向、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假定的翻译、描写翻译研究的核心理论——规范理论等。对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假定的翻译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该文还指出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向:社会学视角与翻译研究的融合、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催生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余静于2014年撰写的《求同,还是求异?——描写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翻译研究之争》非常新颖,发人深省。该文基于1999年西班牙的“威茨论坛”上这两大学派——描写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论战,对论坛和辩论的焦点——《翻译研究之共同基础》一文进行解读,分析后殖民翻译学派和描写翻译学派关注的共同之处。如二者都跳出传统翻译以研究语言为中心、原文为导向和规定性视角的制约,将注意力放在译作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的实际影响之上,通过翻译揭示社会、文化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剖析二者之间的两大分歧:是否承认意义的稳定性,是否承认描写研究的客观性。作者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是“求同,还是求异”,指出传统翻译理论“求同”,是追求对原文的同,追求翻译理念跨文化、跨时代的普遍性,是规定性的,而描写翻译追求的“同”,是认可“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翻译规范的研究,“对反复出现的‘规律(regularities)’的描写,最终发现普遍的翻译法则(laws)”。但是描写研究的“存异而求同”,都是后殖民研究颠覆的对象,后殖民研究追求的是“差异性”。

文章跳出了之前中国学术界只对语言学翻译学派与后殖民翻译研究对比的范畴,而是对鲜有详尽论述的描写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翻译研究进行探讨研究。

三、结语

描述性翻译研究在中国风风雨雨二十余载,其对中国翻译、文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描述翻译学是对传统规定翻译研究的超越,使人们对翻译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描述翻译学最大的特点是对既有的翻译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及过程的原则参数体系。但是描述性翻译也有其弊端,一是片面强调研究者的客观中立,过于避免价值判断。二是脱离翻译实践,过度提倡将不利于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对译者的创造性不够重视。因此,在接受与吸纳的过程中要采取“中庸”观念,不能偏激走极端。

描述性翻译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内描述性翻译研究一直缺少跨学科的视角,例如描述翻译学的社会学视角,社会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对国内研究者来说很陌生。此外,还有一些可继续开发的研究空间,如描述翻译学与翻译教学、会议口译结合等研究课题。而且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译文自身特征的挖潜研究、与其他语料库组成可比语料库、多语语料库研究语言学特征、文本的风格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1]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6).

[2]孙伟.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J].外国语,2007(1).

[3]邢杰.译者“思维习惯”——描述翻译学研究新视角[J].中国翻译,2007(5).

[4]余静.求同,还是求异?——描写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翻译研究之争[J].中国翻译,2014(6).

[5]张冬梅.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翻译研究中描述与规约之关系的哲学阐释[J].外语学刊,2012(1).

[6]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J].中国翻译,2013(3).

作者:崔小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描述性后殖民思维习惯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析意象,悟诗情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从描述性到分析性:法律史教学改革管见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身着和服的“东方灰姑娘”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