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的平淡美

2016-07-16陈琳静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郑州451100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
关键词:华丽苏东坡诗人

⊙陈琳静[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郑州 451100]

论诗的平淡美

⊙陈琳静[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郑州451100]

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可归于华丽。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可归于平淡。平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谓之“冲淡”。这是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每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是。

诗歌美学平淡美

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古人说:“山有四时之色:春山冶艳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

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可归于华丽。

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可归于平淡。

然,或华丽之于山,或平淡之于山,均不失其美。山之美,是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王充)。

看来,苏东坡还是比较辩证唯物主义的。他来到杭州,发现了西湖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是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诗人似乎奈何不了它,于是请出了西施,即以西施比譬西湖。西施究竟有多美?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苏轼说她,平淡的装束也美,浓丽的粉黛也美。这算是把西施的美写绝了,把西湖的美也写绝了。

从艺术美学上看,平淡与华丽属一对矛盾范畴。它形似矛盾,实则各有千秋。鲁迅喜欢简练朴实,主张“少雕琢,去粉饰”,但他也说:“其实畅达也有畅达的好处,正不必故意减缩。”还有李白。李白有雄放奇丽的《蜀道难》,也有平朴质实的《赠汪伦》。还有杜甫。杜甫有色彩瑰丽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文采平实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先谈诗的平淡美。平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谓之“冲淡”。这是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每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是。苏东坡说:“渐老渐熟,乃早平淡。”王夫之说:“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古诗评选》卷四)姚鼎说“: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①元代诗人房论诗绝句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做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这首诗论本身就颇具平淡美。如此等等,都道平淡的好。

这是因为,平淡,不是单调平庸,不是浮泛浅显。相反的,是诗人的艺术修养和思想修养同时成熟后,才能具有的一种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艺术特色。这是因为,这“平”,是平中有奇的;这“淡”,是淡中见浓的。这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返朴归真的美。

对了,这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东坡);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②。

原来这平淡之中还有许多不平淡呢,个中消息,前人亦早有窥探。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云:“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丽中来,落其华芳,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云:“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③

古代有一首民歌:

东边一棵树,

西边一棵树,

南边一棵树,

树,树,树,

挽不住郎舟住。

前三句指物辨向,平实单起。接下,一连三声“树”,音调铿锵,节奏急促,内蕴激情难捺。于此,活脱脱跳出一个痴情女子,她留不住离去的丈夫,只得把希望寄托给眼前的拴船的大树了。每棵树,都曾寄托她挽留丈夫的深情,可又没有一棵树能帮她的忙;反过来,她却对树发出深沉的怨怒了。这首小诗,也可算够平淡了,但其中爱多浓,情多深!此正谓“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④。

当代大诗人艾青的美学主张即追求诗的平淡朴素,追求语言的口语化。他称诗的平淡之美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他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诗论》)因此,艾青写诗尽可能地用口语,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比如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从语言上看全用口语写成,算是平淡极了。但这平淡之中蓄有多少至性深情,大半个多世纪以来它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呢!

“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这是宋人梅尧臣的慨叹。(《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应该说,诗的平淡美,属于一种更高级的美。因此,它要求诗人必须有至性深情,又有驱遣锤炼语言文字的功力。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云:“纵极平常浅淡语,以力运之而出,便勃然生动。”⑤黄氏强调的“力”,即作诗之功力。

清施补华《岘俑说诗》云:“凡作清淡之诗,须有沈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之骨,那可不朽,非然,则山水清音,乃流于薄。”⑥

当然,这沈至之语,这清淡之诗,是要诗人费一番锤炼功夫的。袁枚说:“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就是这个意思。张向陶在《船山诗草》中也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不过,这种锤炼,不是往富丽华贵处炼,而是以平淡的审美原则,在遣词用字上,尽可能地深入浅出一些、平白质朴一些,做到蕴藉深衷,衔旨遥远,而又平易清淡,出语如话。亦即刘熙载所说的:“要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

我国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之所以流传甚广,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作诗“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通俗平易。所以刘熙载赞:“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⑦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请看,“长江黄河泪两行”,可谓平白如话,但其中多少悲痛,多少情思!

苏轼有云:“好奇务新,乃诗之病。”的确,若以“奇语”为佳,一味追求奇语,而忽视炼意,其诗句职能像臃肿的胖子一样“色厉内荏”。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了三年,诗人自鸣得意,大发感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由于意境不高,他人却觉平常。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⑧这里的“常语难”,就难在“用常得奇”上。

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氏是主张从平淡入手以炼意。

记不清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读过这么两句民歌,那是一位妇女痛悼她已故亲人的悲歌:

山在水在石头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这貌不惊人的两句,实则表现了平淡美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情真意切,二是平白质朴。

山,水,石头,人家,你。四个“在”,一个“不在”。用字也真是太平常不过了。然而,你再品品那“在”与“不在”之间,包孕着、起伏着多么惊心动魄的至情。这就是平淡美的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平淡,作为一种归真返璞的美,它不是一开始学诗就能把握的,而需要有雄厚的生活基础和一定的艺术功力。不然,“火候未到徒拟平淡,何啻喜丸?费尽咀嚼,斐然满口,终无气味”。

刘熙载在谈到书法艺术时指出:“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水篇》:‘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⑨这叫否定之否定。

就作诗而言,追求平淡之美,也往往有这个过程。

陆放翁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示子》)

苏东坡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啊。

苏东坡自己写诗追求平淡之美,也这样教育后生。一次,有个青年人带着诗稿请教于苏轼,苏轼看完诗稿后,针对那青年人好奇勿实的弊病,随即写了两首五言小诗予他。其一:“字字觅其险,节节累枝叶;咬嚼三十年,转更无交涉。”其二:“衡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第一首是批评,批评那后生写诗患在“觅奇险”;第二首是引导,引导年轻人写诗应追求“常言”的平淡之美。这些无疑也是值得借鉴的。

①郑奠、谭全基编:《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85页。

②④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2次印刷,第34页,第34页。

③袁枚:《随园诗话》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2版,第150页。

⑤⑥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⑦⑧⑨《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8页,第65页,第168页。

作者:陈琳静,硕士,郑州工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现当代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诗趣理论及诗趣形态研究》(13BZW015)

[1]何文焕.历代诗话(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华丽苏东坡诗人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东坡问路
读懂苏东坡,遇见世间最有趣的灵魂
流绚夏日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华丽摇摆
苏东坡学无止境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