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2016-07-13

运动 2016年18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上海市市民

吴 凡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吴 凡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本文选取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上海市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6个方面具体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议,以期为其他省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公共体育服务;体育服务体系;体系建设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将公共体育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旨在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上海市是“体育强市”,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这与上海市近年来将把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上海市常住居民有1 800余万人,需求基数大,增长速度惊人,建立和完善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解决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的要求十分迫切。

1 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1.1 体育政策法规服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上海市政府及体育相关部门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上海市市民的切实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2011)是很具有示范性效应的一部地方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是为了配合《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全国推出的第一部实施计划。在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全民健身5大工程、6项指标、3大目标,对未来5年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包括推进“全民健身365”建设,推进体育生活化、健身科学化、服务信息化,重点推动青少年和职工两大人群等内容。《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中对发展群众体育提出了要求,要求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公共设施方面要求增加数量和促进开放,除此之外,提到体育活动、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服务的内容。《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原则、各项要素、财政保障、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明确意见,并要求各级政府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2012)将建设理想的体育产业体系和体育市场的重点放在发展体育服务业,提出体育产业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升相一致的发展思路。2012年4月新修订的《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属先进的地方性法规,强化了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责,包含了具体的处罚条例,具有法律效力,促进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发展。《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暨2013—2015年建设规划》(2014)中提出要“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市民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提升市民身体素质”,详细规划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3项主要任务、2项基本标准和2项重点工程。这些政策法规对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持、资源协调、设施规划、指导活动等具有重大作用,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2 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改善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并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这项任务。2013年,上海市体育局联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进行了分级的总体空间布局以及群众体育设施布局、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布局、体育赛事设施布局,为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指明了明确的方向。据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届时上海全市约有市、区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50多处,这些公共体育场周边分布着8 756个健身苑点、324处社区公共运动场以及各类百姓健身工程和郊区1 033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些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向市民免费或公益性开放。此外,还有1 200多所学校体育场地在教学时段外向周边社区开放。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上海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体育需求。特别是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与“人人参与运动”及“体育生活化”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达到“社区健身苑点、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游泳池、百姓健身房等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到居(村)委会,覆盖率达到95%”的目标仍需努力。

1.3 体育教育服务

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增加对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证师资力量,进行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为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号召社会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优惠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每天运动1h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除此之外,华东师范大学在2013年建立了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上海中小学研究基地,属中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基地承担着建设中国最大的体育教学资源平台的任务,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和珍贵的资源。

1.4 体育指导服务

为营造“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良好氛围,让市民科学有效地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发展全民健身必须做好体育指导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大,如何弥补巨大的健身指导人才资源缺口是上海市一直注重的问题。2011年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数据,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 000余人;建有社区体育指导站213个。2013年上海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人,超出 “城市每万人10人,农村每万人5人”的国家要求标准。 2014年8月,向市民首发由市体育局监制、上海体育学院编制的《上海市百姓健身房科学健身手册》,引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体质。

上海市有1 800余万的常住人口,外来人口众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人口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活跃在全民健身活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数没有进行资格的认证或者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其提供的体育指导服务质量不敢保证,使市民科学健身的风险加大。因此,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1.5 体质监测服务

“全民健身300指数综合评估体系”是与上海市政府出台实施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年—2015年)》相配套的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评估办法。内容之一的“评估办法”包括健身环境、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三个单项指数,分别对应的是“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市民运动参与程度”和“提高市民身体素质”这3个上海“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的工作目标,以及重点评估政府体育公共服务内容。据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届时上海已建有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市民体质研究中心、13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和115个社区体质监测站队,2013年底实现区县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市、区和社区三级体质监测服务网络为市民就近参与体质监测提供便利。2013年,上海各级市民体质监测站点共为10万余名市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首测市民体质达标率达95.5%。

1.6 体育信息服务

全民健身信息工程是上海市“全民健身365”口号中重点加强百姓健身“五个工程”之一。上海市致力于加快全民健身信息化工程建设。上海市体育局官方网站“上海体育”秉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强化为民服务、增强与民互动。除此之外,各部分区、县开发了公共体育网站,推行健身一卡通服务,优化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工程,健全公共体育资源电子地图。“上海市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在线服务平台”是经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市体育局重点打造的信息化项目之一,兼具服务和管理两大职能。2009年,上海市开通了“上海市社区体育配送服务网”,以社区为主要对象,开展公共体育资源网上查询和配送服务。近年来上海市体育配送服务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其供给仍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低保、残疾人等目标人群的体育配送服务覆盖率低,不能为这些特殊人群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这种状况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2012年市体育局相继开通“上海体育发布”微博、“965365”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热线、“965365”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上海体育公共信息“一门式”公益咨询服务。2015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体彩杯”赛事项目社会公开投票活动让网民们通过在线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市民对于服务市场缺乏信任,对于信息的质量和信誉度心存疑虑,这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有关,是有待攻克的社会难题。

2 建 议

2.1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投入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包括3方面内容:其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加大对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视程度;其二,配套政策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包括税收、金融和土地等各个方面;其三,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逐步增加体育事业投入,重点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

目前正处于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转型期,通过各种方式将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转移给市场、非营利组织,改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一家事”的状态,鼓励其他供给主体的参与,活跃服务市场,促进多元化的供给主体良性合作,从而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

2.3 扩大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参与

公共体育服务的好坏是由公众满意度决定的,这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老百姓满意了就是好的服务。因此,切实根据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让市民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畅通城乡居民体育需求的表达渠道,政府及时接收到市民的反馈意见,以此为据对政策进行修正。建立问责制,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力度和行为监控力度,如设立网络信箱、检举信箱等制度和措施,促进市民参与政策监督和评估。

2.4 优化体育资源,促进服务均等化

改造传统的、落后的体育资源,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设施的使用效益,节省居民参与体育的成本,提高全民参与健身、主动获取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上海各个区县之间、城乡之间公共体育服务的差距要逐渐缩小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公共体育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区域、农村和基层倾斜,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

[ 1 ]郇昌店,肖林鹏,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框架探讨[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4-9.

[ 2 ]王才兴.问需于民,惠及全民——加快上海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J ].体育科研,2013,34(1):1-5.

[ 3 ]郑家鲲,沈建华,张晓龙.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J ].体育学刊,2009,16(8): 35-39.

G812.0

A

1674-151X(2016)09-12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8.065

投稿日期:2016-06-21

吴凡(1993—),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上海市市民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