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游戏引入小学大课间的初探

2016-07-13史剑林

运动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课间民间游戏

史剑林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实验校区,浙江 绍兴 312028)

民间传统游戏引入小学大课间的初探

史剑林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实验校区,浙江 绍兴 312028)

近年来,在各级行政部门的干预下,孩子们的在校活动时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随之而来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玩什么”和“怎么玩”的问题则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因此,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便成为了提升“阳光体育活动”实效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需要。

传统游戏;课间活动;创编;科学;实效;游戏文化;游戏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然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1h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许多学校大课间基本模式为“课间操+X”。其中,“X”项目主要为耐力跑、乒乓球、羽毛球、跳绳、仰卧起坐及跑跳类游戏。虽然大课间活动在保障学生运动时间、增强孩子体质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及弊端,如人均活动面积较少,活动内容过多地选择田径、球类等,安全隐患多;受季节及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大,碰上雨雪天气往往被文化课强占,6月、7月、9月份天气炎热、12~1月份则又过于寒冷,学生们的活动积极性难于调动;大课间活动时间短,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如耐力跑、半场篮球对抗等活动后,学生往往缺少足够的恢复时间,严重影响了后续课堂的学习成效,引得不少课任教师怨声再道;大课间活动期间场地、器材、师资上的数量需求与学校实际储备不足的矛盾还是比较大;活动内容的单一性、组织与活动过程过于随意、考核评价方式相对滞后,致使学生的运动素质与技能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与系统性,也导致部分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成为了课表中的行政性摆设,也出现将大课间活动等同于课间操的现象等。

在大量高科技及电子游戏泛滥的当今,在家庭教育层面上,无数家长为孩子沉迷于形形色色的电子游戏而束手无策。而在学校教育中,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将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和创编,使之成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内容,充实到现行的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体系,践行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为此,我们体育教研团队进行了为期1年多的实践性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一点思考与经验呈现给大家,以期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及“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游戏的选择与创编要有科学性

1.1 普及性

我国游戏文化底蕴深厚,游戏项目及方法多不胜举,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要选择易于普及的项目。具体要求为规则相对简单,技术难度较低,场地要求不高,器材简便且便于携带,保证90%以上学生通过基本练习都能参与并完成的内容。例如,跳房子、跳短绳、踢毽子、炸纸包等。

1.2 趣味性

我们面对的是6~12岁小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兴趣持久力短,因此在项目的选择、器材的使用和规则设置上都要充分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好玩而富于趣味,如斗鸡、摸石过河、挤油等。

1.3 层次性

游戏的内容要有层次性与多样性,既要便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活动中开展,又要有利于力量、协调、柔韧、灵敏、速度等核心素质的提高。例如,同样是跳绳,在低段中偏重计数短绳,而在高段中则主要开展团队意识培养的集体长绳活动与花样短绳;称子游戏在低段中以称三子为主,而高段中则开展称五子游戏。

1.4 安全性

为了便于集体性开展活动,选取的游戏项目既要有利于班级大群体活动的开展,又要适合于小群体甚至个体的练习与游戏,要选择相对安全的项目,而对一些安全系数低的项目则要进行适当地删减或安全性改编。

2 游戏的开展要有实效性

2.1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首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修改学校相关制度与活动方案,在行政及管理机制上得以保障。一方面,主动联系并协助教务与政教处对原来的大课间活动方案及考核办法进行调整并完善,同时以年段为单位编排出周活动安排表。以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为契机,对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另行安排30min的 “快乐午间”或“天天四点半”活动;另一方面,协助学校政教部门对值日教师及红领巾监督岗成员进行指导与培训,有效地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督查力度。由此在学校常规管理与制度上为民间体育游戏在课间活动中的落实提供了保障。其次,在专业技术层面上,根据学生不同水平阶段由体育组骨干教师对收集的游戏从规则、方法与器材上进行校本化的改编与分类,使之适合各年级的孩子。在项目推广层面上,主动联系大队部与综合实践组,充分利用午间时间系统地组织专题性游戏推荐活动,重点向学生推荐了翻花绳、跳皮筋、称子、毽子等游戏。

2.2 合理利用场地与器材

乒马未动而粮草要先行,在得到学校的支持后首先要准备好场地器材,力求节约、紧凑。多数学校的人均活动场地少,要在同一活动时间段内安排所有学生进行同步活动的难度可想而知。要充分利用校内一切平整场地,包括校园周边小道等。为了便于管理与指导,按年段划分出相对固定的区域,相同年级的学生原则上在同一片区域内活动。器材上尽量做到能不买的就不买,能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例如,跳房子的场地可以由体育组教师购买油漆亲自画,跳房子用的方块由自制的纸包、石片、木块来代替;称子游戏可以选取小石块或发动学生动手自制小沙球,不少学生甚至发动妈妈帮忙缝制小沙球做称子;跳绳用的短绳则作为常备健身用品由学生自行购买,相关个人器材由学生自行保管,这样既不容易丢失器材,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深化游戏文化教育

当今的生活条件与民间游戏盛行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着很大的区别,除了跳绳项目,大部分的传统游戏孩子们都没有接触过。为了能让活动更快、更好地开展起来,可以通过“民间传统游戏进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一方面利用课前或课后5min向学生介绍一些游戏的基本方法、规则并教给一些常规游戏技巧。这样既有利于玩法及规则的统一,同时也达到了更快、更好地把活动组织起来并顺利展开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组织民间体育游戏的专题性课堂研讨活动,以提高活动执行力,如《双人皮筋》《毽子盘踢》《称三子》等课堂教研活动。

2.4 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民间体育游戏

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日常装扮及行为都有着巨大的模仿力。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活动期间对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要组织其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统一的学习和练习,让教师们掌握部分游戏的方法及规则,并在大课间期间对学生游戏进行指导,或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同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5 加强游戏意识培养

小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差,行为的形成及习惯的养成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辅助因素。而环境则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资源,适时、适地选取部分有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知识在文化走廊等宣传窗口加以展示,让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加深了解,增强校园体育游戏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也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锦上添花。为此,我们不仅在多个活动场地上用彩色油漆画出了跳房子的格子、斗鸡游戏的场地等。还专门开辟了民间游戏长廊,桌面上摆放着的称子、花绳可供孩子们随意取用;大课间活动期间不定期地组织部分各班的游戏高手到不同的年级中进行展示;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民间高手的精典游戏视频在班级中播放,如民间花样跳绳与花毽表演的视频。为了提高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长久兴趣,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游戏中来,也为了检阅学生掌握体育游戏的程度,配合学校的部分活动,要定期举行班际间的民间体育游戏高手选拔赛及部分游戏的团体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中增设一些趣味性的民间体育游戏比赛项目。

2.6 要注重家校互助活动与联系

孩子的教育应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维立体的全方位教育,那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其实孩子们的父母及爷爷奶奶辈里不乏高手,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一家长资源,通过一些实效性的家校联动活动,如邀请家长到课堂中展示并推广一些典型游戏,组织小规模的亲子性民间游戏对抗或娱乐活动等,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推广与普及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3 活动开展所带来的立体效果

3.1 优化了课间活动秩序

民间体育游戏极具民族特点和乡土气息,它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受时间、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因而深受师生甚至家长们的喜爱。以大课间活动为平台,在活动中引入极具民间特色的精典游戏,在宏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倡导了一种健康古朴的低碳游戏理念。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容易对那些具有强烈趣味性的民间体育游戏产生强大的兴趣,课间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极大改善了课间的无序现状,使得学校课间活动特别是大课间活动显得热闹而又有序,从而优化了校园活动秩序。在课间或午休时一群群孩子围着教师一起翻花绳、称称子、跳皮筋的和谐景象更是成为了学校的靓丽风景。

3.2 有利于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大课间活动是孩子群体性体育生活的体验,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起点。以民间传统游戏为主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旨在倡导一种轻松、愉悦、实效的体育锻炼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持续性、深度发展的体育活动平台。孩子们通过规范化的游戏体验,在快乐的活动平台中激发好玩、好奇的天性,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持续性锻炼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受惠。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如斗鸡、称子、跳绳、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不仅有利于孩子间交流,更能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跑、跳、投等基本体育动作的练习,促进其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的发展。

3.3 充实体育教材

实践中我们将称子、毽子、跳房子等传统民间本色游戏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和创编,改编成了受孩子们欢迎的体育游戏内容,充实到体育教育中去,丰富了课程资源。课堂中融入这些游戏元素也大大增强了体育课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结 语

民间体育游戏来自各民族,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通过游戏的学习、参与、观赏,可以向学生传播有关游戏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各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情习俗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更体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结合现代教育方法、手段和孩子们的自身特点,对一些游戏规则、方法、道具等进行改良则进一步宏扬了民族文化遗产。

G807.2

A

1674-151X(2016)09-11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8.058

投稿日期:2016-08-15

史建林(1977—),小学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间民间游戏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
快乐课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课间10分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