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教育共识:学校应走向“集体行走时代”

2016-07-12周彬

人民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共识教学活动班级

周彬

在一所学校里,校长和教师,学生和家长,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个人都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果大家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是搞好教育最大的财富;但如果大家想法不一样,目标不一致,这就成了实现教育突破最大的障碍。

事实上,如果大家事先达成了共识,那么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如何把教育搞得更好;如果大家没有达成共识,最重要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搞好教育,而是深陷彼此理念或者利益的争斗之中,尽管每个人都在拿教育说事,但教育本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天的教育,不论

是家校合作,还是学校分科教学,或者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没有市场,在教育共识基础上的学校“集体行走时代”已经来临。

共识是学校“集体行走时代”的诉求

在学校中,对于教育共识的重要性,可能班主任是最有体会的。尽管班主任不是学校的管理中枢,但却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中枢,不管学校下发多少文件,也不管学校举办多少活动,最终都会在班主任这儿得到汇总,并由他来执行或者协调执行。可是,班主任毕竟只是“一个”人;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班主任毕竟也只是一个“人”,再怎么能干、再怎么专业的班主任,不可能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由自己一个人来执行,所以,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靠自己的付出去“执行”任务,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协调执行”任务。

既然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去执行任务,而是协调大家共同执行任务,那就意味着如果班主任失去了“协调大家”的能力,就只能自己去执行这些教育教学任务,一个人意欲替五六个人干活,其结果,一定是自己累得要死要活,仍然不可能实现五六个人共同干活的目标。只有一个人想方设法地“协调”这五六个人,力求在过程上有着相对统一的想法,在结果上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才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可以较高质量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这样的协调工作非常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班主任,甚至是绝大多数班主任,最后宁愿选择自己亲力亲为地执行这些教育教学任务,也要回避对“协调执行”教育教学任务的挑战。

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就涌现出了无数班主任无私奉献的故事或者案例,也提炼出了无数班主任在“执行”教育教学任务时的技巧与智慧,但所有这一切,丝毫没有增加班主任这个岗位的吸引力,也丝毫没有让班主任这项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与自在。只是用这些无私奉献的故事或者案例,掩盖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艰辛与乏味;用那些艺术化的技巧与智慧,掩盖了大多数班级教育工作的冲突与低效。

在学校中,何止班主任一个人面临着“共识之殇”!无论是作为课堂教学实施者的教师,还是作为学校领导者的校长,都深陷教育共识达成的困境之中。想必在课堂教学中的老师不一定感受到教育共识的好处,但对没有达到共识时的痛苦,会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每位老师都希望学生学好,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学好,但在如何才能学好这个问题上,老师与学生是很难达成共识的。

在老师看来,牺牲今天的娱乐换来明天的幸福,这是值得的;但在学生看来,没有了今天的娱乐,明天的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在老师看来,没有了每天的训练,就不可能有考试时的熟练;在学生看来,用训练换来的熟练,对自己的未来只是白练而已!即使有与老师达成共识的学生,但他们面对的并不是单一学科的老师,而是搭班的五六位老师,当他们和某位老师达成共识时,并不意味着就与所有的老师达成了共识,除非这五六位老师自己达成了共识。因此,对于学科老师来说,如果没有和学生达成学习共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和搭班的同事达成教学共识,我们的班级教学就很难实现育人目标。

在中国,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几乎每一位校长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可是这些办学理念常常以枯死在宣传橱窗里而告终,以写在学校文件上而止步。不是這些办学理念不够好、不科学,而是在办学传统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没有与今天教师群体的信念相和解;校长个人冥思苦想出来的教育理念,没有经过教师群体的理解与体认。于是,一所没有灵魂的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教育共识来自“实践体谅”而非“理论说服”

曾经有一位老师向我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的太难教了,你想尽各种办法,他似乎都不为所动。我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可以随随便便地听从别人的教导,那么这个学生是在变好的路上走得更远,还是在变坏的路上走得更快呢?诚然,我也相信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教育也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尤其是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可是每一种规律在不同学生身上,在不同班级里,在不同学校中,表现出来是不同的,我们遵循和实现这种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和举措也是不一致的。在教育中的强求的一致,本身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和教育情境性的反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交易,也少了市场中面对面的讨价还价,于是大家觉得教育教学活动显得更加清纯与高尚,老师似乎也少了那份俗气与短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方,包括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及其学校,当然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校之间,就可以自动或者自然地在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

学生在家里是“唯一”,到学校就成了“之一”,老师希望自己整个班级学得更好,但不等于班级里每个学生都学得更好;家长虽然也希望孩子所在班级能够学得更好,但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学得更好。作为班主任,或者学科老师,虽然在班级里并不存在家长和你交易,或者学生和你谈判的情况,但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让“整个班级学好”和让“班级每个学生学好”之间的关系,那就很难搞好“家校合作”,很难在班上营造一种和谐而又积极上进的班风。

正如每一位班主任、科任老师,都希望把整个班级教好一样,每一位校长也希望把学校办好。但是,不管校长的办学理念多么先进,没有一个管理干部是为了你的办学理念而工作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自然也有自己的工作利益;不管学校的办学有多大成果,也没有一位老师仅仅为了学校办学成果而努力,他们还有自己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因此,在学校中,虽然少了市场交易的那种尴尬,虽然少了面对面讨价还价的俗气,但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否认对方对教育活动的利益诉求,就可以否认学校管理干部和老师自己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

不管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都要遵循育人规律和管理原理,但遵循规律和原理的前提,是要凝聚人心和达成共识。你可以尝试用科学的教育原理去说服别人,也可以尝试用管理的权威去要求别人,但这一切只能让人服从和屈服,而不可能因此就把人心凝聚起来了,因此就达成了共识。如果你有科学的道理和感人的情怀,肯定有利于你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凝聚人心和达成共识;但如果没有对他人的教育利益的充分考虑,没有对他人的教育情怀的充分尊重,没有对他人教育信念的充分信任,凝聚人心和达成共识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教育共识总在“想得更高,做得更实”的地方

把管理定格在风气的营造和文化的形成上,当每一个人都因此而受益时,共识就存在于利益的交点上。一个班级好与不好,是不能通过考得好与不好予以评判的。当这次考好了,我们就说这个班级是好的,那这次没有考好的同学,会不会有被你抛弃的感觉;如果这次考差了,你就说这个班级不好,那这次没有考好的同学,会不会觉得是自己伤害了整个班级的利益。我们要关心班级考得好还是不好,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关心考得好与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在一个班上,如果风气很正,文化积极上进,哪怕这个班级暂时考得差一点,最终也会考个好成绩出来,而且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好成绩,整个班级在各个方面都将表现得很优异,因为风气是弥漫在整个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那些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也会从良好的班风之中,从大家积极上进的文化里,获得进一步努力的力量,获得在未来取得良好的成绩的信心。

家长会关心整个班级考得好还是不好,但他们更关心自己孩子考得好还是不好,一旦把班级建设的重心放到成绩上,不但凝聚不了人心,反而会让大家处于人人自危的竞争状态之中。

与之相反,当我们把管理定格在班级风气的营造和文化的形成上时,这就考虑到了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利益,也有助于每个孩子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学校管理中也是如此,不管教得好还是教得不好的老师,他们都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对教得好的老师,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优点,表扬甚至推广他的优点,但对于教得不好的老师,他们需要的是学校与同事的帮助,而不是把他们进一步孤立起来,并予以批评与指责。

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并不表现在单个老师身上,而是看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状态与文化气质。当学校风清气正时,教得好的老师会带领大家教得更好,教得不好的老师也会因为大家的帮助而教得更好,这样的局面不就是大家的共识吗。

把管理定格在过程的优化上,而不是结果的计较上,大家都感受到优化过程的善意,共识就存在于那份善意上。当新生来到学校的时候,每个人都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是班级建设,还是学校管理,都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当学生进入高三以后,学生间的分化就变得非常明显,学得好的学生会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这些孩子的家长也非常配合班主任和学校的工作,哪怕班主任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意见,也乐于接受并及时操办。

但这个时候,那些学得不好的学生,甚至包括他们的家长,都逐渐地站到了班主任和学校的对立面,当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时,再好的道理与再有效的建议,都会被他们看成是班主任或者学校对他们的挑剔。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当结果已经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再和你讲过去应该怎么样的话,丝毫不会让你感恩,只会引发你的愤怒:为什么在过程中你不提醒我们,为什么在过程中你没有教育我们!

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诊断和形成性评价指标,对学生和家长建立反馈和预警机制,让大家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从而保证通向目标的道路不会过于曲折,更不会突然脱轨,这样就有了过程优化带来的善意,而不是见到结果后的同情与指责。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应该也是大家希望的共识所在。

在武侠小说中,凡是练习独门绝技的,最后都难免走火入魔;在军事活动中,凡是孤军深入的,最后都难免全军覆没。在教育这条路上,不论是课堂教学或者班级管理,还是学校管理,没有学生与老师在学习上的共识,再精彩的教学都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家长、学科老师和班主任之间的共识,再严厉的班级管理都难以实现育人目标;没有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共识,再智慧的学校管理者都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当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失去教育共识这个基础时,我们的投入与奉献,往往换不来大家的理解与支持,留给我们的往往是越来越多的委屈与不解;当我们把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在教育共識的基础上,我们将赢得大家的支持与参与,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共识教学活动班级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班级“无课日”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d education(Ⅲ)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