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通识教育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思路研究

2016-07-1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712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教育高校

赵 婷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712000)



初探通识教育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思路研究

赵婷(陕西国际商贸学院712000)

摘要:高校艺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在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如何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将从改革思路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通识教育

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5年校级教改项目(JG201526)

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通识(general education)教育的观点。本课题中“通识”理解为:各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没有专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指在学习具有普遍性的,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普遍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如艺术方面,具有普遍影响力的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试论在通识教育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思路研究。

一、通识知识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国家教委教育部于199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目的明确的指出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涉及到通识教育。通识本身提倡学习知识没有专业限制,学习具有普遍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而在艺术的发展史中每一时代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产物,在艺术表现及风格等方面相互渗透。这种特点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高校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艺术课程或活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及底蕴,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不重视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成绩,大多院校成立了独立教学机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有效的评估机制,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教师短缺、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备、艺术活动场地的缺失不能顺利进行实践活动,也令参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备受打击。

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在选课前缺少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对课程的介绍。课程以音乐、美术欣赏类的课程居多,艺术涵盖范围较少。部分院校只将教育部设定的八门限选课程记做艺术类学分,这种做法使学生集中选修限选课程,而其他门类及艺术实践课程乏人问津,这样影响到课程的开设,也难以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学生

现今的大学课堂追求“实用性”,艺术教育类的课程大多是为了“凑学分”,这种“重专业轻选修”的观念在学生中广泛蔓延。学生在选课时缺乏引导,对课程的了解与认知,大多是向高年级学长打听而来,所报课程也是因为教师“不点名,好过关”等。

学生艺术素质普遍较差。笔者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大学生在中学时间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大多缺失,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学生几乎没有上过音乐美术课。这在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艺术素养的低下及鉴赏能力的不足,艺术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二)教师

现今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科班出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大多数综合素质较低。这使得教师难以将艺术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例如有关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的形成发展在各艺术门类中的相互影响及统一特点不能融会贯通,通识教育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以艺术专业的模式上课,内容过于专业化,这让学生感到艰深晦涩、学习枯燥无味。

三、高校公共艺术改革的思路

(一) 公共艺术教育的措施改革

艺术教育担任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在通识教育体系下,学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专业能力过胜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不仅能承担艺术知识的普及,还能从艺术的角度拓宽学生视野,增长人文知识,提高审美素质与能力。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将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有机结合,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及资源开设课程,扩大选修课范围。该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通识基础课程:如艺术概论、文艺导论等,旨在传授艺术发展史、艺术流派、艺术作品等,建立基本的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艺术情操。第二层次:面对想进一步提升艺术素养的学生可选择一门具体艺术门类继续学习,在人文、历史、流派等通识知识基础上继续探究艺术之美,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利用原有的通识知识来解释美、培养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第三层次:根据各院校自身情况,开设实践类课程,如舞蹈形体、钢琴弹奏技法、合唱与指挥、素描、器乐合奏等,从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对学生选课前进行指导。现各高校已有较规范的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学生选课在网上进行,在选课前应对课程加以介绍:课程类别、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初步了解,根据学习兴趣。或者由任课教师可进行选课指导,对课程做简单介绍,这样更直观的带领学生开启艺术之门。

在课程之外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首先,可联系在校内外艺术专家、名流开设艺术讲座;其次,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画展、编排舞台剧、欣赏音乐会;再次,将艺术社团与大学生的艺术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将艺术活动撒播开来,犹如星星之火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旁征博引,让学生在艺术领域中触类旁通,积淀文化知识。现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并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如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等等,实现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四、结语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高校的艺术教育以通识教育为理论依据,将会培养出具有开阔视野、高尚情操、较高审美能力的大学生。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完善,学生的素质也将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2006-03-08.

[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高教司[1998]2号

[3]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11).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艺术教育高校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