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2016-07-11苑申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制度创新

苑申成

摘 要:

社会制度和社会平等密切相关,社会平等都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平等,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平等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水平;社会平等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维度,也是促进社会制度变革和完善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在于它更平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的制度创新,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平等创造物质条件。

关键词:社会制度;社会平等;制度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10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44-03

社会制度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由一系列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人类活动的规则体系。社会制度和社会平等紧密相连,社会制度为社会平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平等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平等,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公正的首要标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考量,社会平等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社会制度和社会平等是辩证统一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社会平等,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在于它更平等。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既是社会制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平等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一、社会平等对于社会制度的意义所在

社会平等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维度。约翰·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行,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行一样”[1]。在人们论及社会制度的时候,无论是对现存社会制度认同或者反对,亦或是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或者选择,以及对一定社会制度的批评或者讨论,首先不可回避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看一种社会制度能否真正的体现平等的精神和平等的原则,尽管人们对平等的理解可能多种多样。平等与社会制度这种紧密的关联性,使得平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及其合理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平等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而是既包含了伦理问题,又包含了政治哲学问题的实践哲学的重要问题。

社会平等是促进社会制度完善的动力。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而社会平等作为一个社会的首要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着反作用。一方面,社会平等能够为现存的社会制度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另一方面,平等对现实的社会制度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一种社会制度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平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而处于变化之中。社会平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这种具有时代特色和代表社会进步的平等思想不断为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变革提供精神动力。恩格斯指出:“公平始终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2]随着平等观念的不断演进和更新,社会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社会平等是一种根植于人的本性的一种价值诉求,一种社会理想。但是,这种诉求和理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自从实现了物种的转化和提升之后,就一直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平等。可是,在前现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自由和平等只能为少数特权者所拥有,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是以大多数人的不自由、不平等作为代价和牺牲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是不平等和不自由的制度。只有到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现代化的大生产成为主导生产方式,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资产阶级革命才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人人平等的权利才被写入资本主义的宪法之中,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作为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可。至此,平等开始成为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应该改革的尺度和标准确立下来。

二、社会制度对于社会平等的价值考量

社会平等与社会制度具有一致性。社会制度和社会平等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制度形态,平等属于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平等的根源都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会发生变革。虽然社会平等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念,但社会制度一旦建立,制度的规范体系就确立了平等的内容和实现形式。制度的首要特征就是规范性,制度作为规则体系对行为主体具有约束性,规范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不仅规定了平等实现的方式,而且规定了平等的实现内容。因此,平等也就成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平等。从国际视野来看,平等有一个东西之别,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和东西之别说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面临的是不同的社会平等,社会制度和社会平等体现为一致性。

社会制度保障社会平等的实现。社会制度虽然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是社会制度一旦建立就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定的社会制度要正常运作,必须有一定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些制度法规是面向全社会的、对所有的人都具有约束力的,没有人能凌驾于制度之上,每一个人在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一定的强制力,在这里制度就充当了公共权利的角色,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强制力。“在卢梭看来,事物的经常性倾向是要破坏平等,而法律就应该总是倾向于平等。”[3]霍布斯指出:“没有一个公共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于所谓的战争状态下。”[4]为了维护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秩序,制度就必须发挥自身的强制力。制度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这是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制度就会失去其权威性,最终并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社会制度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一定的社会制度不仅对一定的社会平等具有保障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人们平等意识的培养。从社会哲学的视角来看,制度具有规范处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的行为的作用。制度的统一性说明了制度具有普遍化的特点,并且成为一种客观尺度来统一要求社会成员来共同遵守,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制度的强制性实际上是为规范性和统一性服务的,当一个社会的某一个个体不能遵守制度规范的时候,制度就要发挥其强制性的作用,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的遵守制度规范。制度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强制性最终构成了制度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断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激发起人们对更高社会平等的追求。

三、社会进步与社会平等的共同发展

社会进步与社会平等呈现正相关。一般来讲,社会进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社会大的发展、大的进步,也就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另外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某一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譬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等。但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社会进步都与平等的发展相关联,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表现在平等关系上就是平等因素的增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考量,随着人类社会有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人类社会也走向越来越平等的状态。譬如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尽管社会的不平等是常态,但是与奴隶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农民从表面上来看还是有人身自由的。资本主义进一步打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平等与自由、博爱一起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可能。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平等观也是对立的,譬如封建统治阶级认为封建制度是平等的,是必须维护的;而农民阶级则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平等的,是必须推翻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只有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由于这些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与历史发展的方向的一致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力量必然不断发展壮大,并且逐步取代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随着平等的提升和发展而不断提升并且发挥作用,从而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在于它满足人的自由解放而确立的平等是形式的平等,并在形式平等的名义下固化和强化事实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之上,在承认和继承资本主义政治平等和形式平等的基础上,确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一步确立了经济平等和实质的平等。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把社会主义与社会平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科恩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于它更平等。[5]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比起所有制度来都要强大和宽广。我们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信社会主义是通向自由平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的改革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中国的改革从1978年开始起步,经历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讲,这种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7]。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崭新制度,重新调整了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制度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促进平等社会的发展进程创造了物质条件。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理想、最平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平等是事实上的平等,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念最简洁的表述就是“共同富裕”。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其间起到推动历史前进作用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中还有彰显人性的基本价值观,而平等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首要价值。社会主义制度承担着实现人类平等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追求平等的脚步永不停息,那么我们距离平等社会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8]。

参考文献

[1]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3] 何怀红.契约理论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3.

[4]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

[5] 段忠桥.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于它更平等[J].学术月刊,2011(3):31-3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8]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8-569.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制度创新
蛙纹的演变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基于美德伦理的品格教育思考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不受羁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