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拓展阅读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

2016-07-10潘欣欣

师道·教研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词语课文

潘欣欣

“文以载道”,其载体即是文本。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拓展文本材料,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是实施情感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在语言体验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言是具有体验性的,这些语言文本以深刻的思想、鲜活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并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通过拓展阅读创设情境、丰富语言体验,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细细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历程,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为一体,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

1. 补充背景,制造期待之情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文,有的年代较远,有的思想深邃,有的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也许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背景资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呢?于是,在初读课文时师就拓展关于白血病的病况以及地震灾害的图片、新闻报道、真实故事等的资料,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深切体会情况的危险和紧急,使其在课文之始就感受到故事的震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情感的铺垫。

2. 铺垫渲染,走进人物心灵

学生对某些故事人物的特殊背景了解不多,理解人物内心时有一定的难度,没法体会作者所表现的人物思想和情感。在教学中巧妙拓展补充材料,渲染烘托出一种与文本相符合的氛围,创设出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这样能让学生体验人物心情,产生共鸣。在执教《掌声》第一课时,拓展“残疾人内心独白”的文本材料,弥补了健康学生生活体验上的缺漏,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章。

二、在语言感悟训练中搭建情感纽带

语感是阅读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而敏锐的感受力,当客观的语言作用于阅读主体时,这种感受力越丰富,阅读主体就越能对语言所包含的丰富语意和语情有更深的领悟和把握,这样情感目标的达成则水到渠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文字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促使学生从一片绿叶看到无限春光。

1. 在品读词句中生情

在“情感类课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只看重情感目标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对于词语教学常常“浮光掠影”地处理。然而,我们应认识到,没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割裂的,抓好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挖掘,对感悟文章中心,落实情感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词语教学,有一形象的比喻:“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这样的词语,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的一片枯萎的叶子。”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让学生能轻松正确地理解词句,就应该为其提供技术支架——拓展阅读文本,只有扩充文字材料使课文词句变丰满、变形象,才能让学生在语境中阅读、理解,最后帮助学生有效达成情感目标。

2. 在想象、创造中诱情

创造性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在语言文字中诱发激情。

3. 在解难质疑中悟情

在许多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们应认识到拓展阅读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不能生吞活剥。因此,我们应找寻到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连接点的阅读素材,使之成为解决课文难点或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一篇情感类的课文,要让学生明白到做实验时要团结、要谦让、要尊重,以及体会当危难发生时要有先人后己、无私的精神。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理解前者,而理解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精神才是文章的难点。然而理解这难点仅仅凭一篇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孩子明白到这种精神无处不在,就要利用网络课件补充阅读资源,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使这种精神从一个人身上,扩展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上面。这样学生才能从文字中真正感悟到这种精神的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