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十种角色定位

2016-07-09毛晴露

资治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辅导员高校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总结了众多学者从国际视野、学习型视域等不同维度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2006年9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从政府文件的形式对辅导员角色的一个定位。

但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这一身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与专业教师在学历、专业素养、晋升渠道上的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行政化工作模式让辅导员这一角色显得较为特殊。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成为了思政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一、动态组合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政治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政治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培养,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辅导员的期待也越来越多,自然地,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就不断地赋予了辅导员更多的角色。

韩广梅、黄励(2009)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事务的拓展,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也开始由单纯的管理工作向教育和管理的双重属性拓展。辅导员逐渐成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重复合角色。

尹秀云(2008)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是一个动态的角色组合。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二、角色职能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将“政治辅导员”修改为“辅导员”,使高校辅导员实现了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为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的转变。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白加德、王春艳、姜俊兵(2005)根据辅导员的职能,将辅导员定位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设计师、大学生择业创业的导师、大学校园文化的引导者和创造者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席岫峰(2012)认为,高校辅导员应当扮演好以下角色: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导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专业学习的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员、学生日常服务的服务员、校园安全稳定的维护者。

三、宏观和微观层面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上看,高校辅导员属于教师队伍,还是从微观层面上看,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职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从微观上看,辅导员的的角色无形中又增加了很多,比如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甚至是知心朋友等。

张景华(2013)认为,宏观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按照中央和教育部文件所规定的,专职辅导员属于教师队伍,与任课老师为平行序列,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党的“近卫军”。微观角度则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班务管理、咨询服务和谈话服务的具体承担者。

时太伟(2007)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属于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四、国际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如今,海归学子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成为海归硕士学子们的选择之一,他们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对海外的辅导员工作比较了解,这样一来,也有利于辅导员在自身建设中适应国际化进程。另外,通过学习,一些没有海外经验的辅导员在了解海外辅导员如何工作的同时,可以改进我们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取他长而补己短。

戴锐(2011)认为,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说,不仅要充分认识全球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加快自身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只有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置于宏伟的国际视野当中,才能培养出一支真正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地开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其学术价值,促进高校辅导员制度与工作的完善化。

苏健(2008)对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差距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工作内容上,美国的高校辅导员(即学生事务管理员)侧重“精”和“专”,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则体现除了鲜明的“广”和“杂”;在工作方法上,美国的高校辅导员突出“引”和“导”,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则强调“管”和“教”;在队伍建设方面,美国的高校辅导员要求“严”和“细”,我国的高校辅导员表现为“松”和“粗”。

五、教育学视阈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高等教育在办学观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群体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归根结底,辅导员是教育者,教育在于育人,他们是育人的管理者。

杨育智(2013)认为辅导员角色的核心定位是教育者,而教育能力是检验一名辅导员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职业规划教育者等称谓则是其衍生角色,是依据其工作内容而作的具体划分。

石一(2009)认为,不论辅导员是教师,还是干部,都处于学校这个大场域中,要理解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必须从教育的本义着手。他认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更多地意味着辅导员要做一位育人的管理者。“育人的管理者”的内涵包含了既成长学生,也成长自我。

六、转型升级视阈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的角色转型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如今各个高校的生源在年龄层次上已全面进入“90后”,他们活泼张扬、有个性,随之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伴随其中。因而,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具备极高的政治素质,也需要具备职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甚至也隐约要求具备一种亲和力以及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张景华(2013)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合理的辅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应当是“精于思考,敢想敢做,勤勉爱生,能行善治。为了大学生良好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要进行角色的转型或新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转型的内容包括:政治转型,管理转型,辅导转型,心理转型,规划转型,技术转型。

七、“互联网+”时代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如今,互联网无处不在。它俨然已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体,俗话说,网络是把双刃剑,所以这把剑是否起得到有益作用,辅导员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引导作用,在网络生活中亦是如此,辅导员要有效利用网络这个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占据高校学生的视野和时间。杨立淮、徐百成(2012)认为,在微博时代,辅导员应充当隐形把关人,创建健康的微博舆论生态;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大学生微博舆论,营造和谐校园;实施大学生管理服务微直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开展微公益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

康志贤(2012)认为,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担当意见领袖角色,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微博博客QQ空间等网络平台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角色,引领所在高校网络舆情,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八、学术场域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现实中,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安全稳定、党员发展、贫困生资助。往往容易成为学校管理系统中的杂务员勤务员、万金油,只要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可以找辅导员。这体现出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但也严重分散了辅导员的精力,工作长期处于重经验轻理论,多实践少总结的状态中,使辅导员没有时间放在业务能力的提高上。

朱飞、秦永和马素伟(2013)认为,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不彻底性,使高校学术场域中辅导员处于尴尬的边际人地位,研究型辅导员培养则是改变这一尴尬角色和边际境遇的有效举措。研究型辅导员,应将事务型的辅导员工作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辅导员工作模式。

倪金花(2008)认为研究型辅导员,就是指在思维方法和工作理念上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经常性地反思工作过程,进而探索科学的学术工作规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借以指导实践的学生工作人员。

九、自我认识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他们对自己的定位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要明白什么是辅导员,了解辅导员的发展历程,新时期对辅导员的新要求,明确自我定位,培养职业素质。

张浩(2010)认为,高校辅导员需要有强烈角色意识,明白辅导员角色的责任义务。这种角色意识包括:价值意识、专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扮演不好辅导员角色的。

魏义梅(2010)認为,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主要是指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实践的认识理解体验与自觉其中,辅导员对其主体角色的觉知,包括认知成分,同时也包括情感行为成分,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一种敏感觉醒的内部主观状态。

十、社会多层次的他者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雷习林、童松辉(2013)认为,辅导员在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扮演的角色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也千变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他们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存在差异。

郑艳萍(2011)认为,随着辅导员队伍的逐步壮大,辅导员的角色认知显示出诸多问题,社会多层次的他者认知使得辅导员心理落差加大,为此,需要从完善考核机制、准确定位职业角色、明确未来发展路径、强化学术研究、提高专业科研能力等方面解决辅导员在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的角色障碍问题。

总结与反思

当前,国内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和对策,角色定位研究的维度也不断的拓展,从最初的单一维度到如今的多维度研究,不断地促使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研究的深入。

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角色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辅导员角色的内涵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辅导员角色冲突研究较多,实际解决办法较少,在高度上缺乏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支撑,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够在广度上缺乏与国外相关辅导员定位的比较和借鉴;在深度上还限于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引申,而缺乏对于辅导员角色创新研究。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辅导员的工作角色的明确的定位是关键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辅导员的工作角色,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专业化,推动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研究、拓展和创新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对于辅导员角色与定位研究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问题上,国内研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韩广梅,黄励.中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4.

[2]尹秀云.高校辅导员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调适[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35-36.

[3]白加德.对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认识[J].山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4):166-167.

[4]席岫峰.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功能定位职业角色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2,(2):5-7.

[5]张景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角色转型之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8):48-49.

[6]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76-77.

[7]戴锐.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历史回思与前景展望[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2):6.

[8]苏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角色差距与角色定位—以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历史比較为例[J].法制与经济,2009,(7):114-115.

[9]杨育智.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教育学思考[J].成人教育,2013,(12):108-109.

[10]石一.对大学辅导员角色的再认识[J].管理观察,2009,(1):130-131.

[11]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79-80.

[12]康志贤.意见领袖——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4):124.

[13]朱飞,秦永和,马素伟.学术场域中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3,(1):108-110.

[14]倪金花.论我国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D].上海:复旦大学,2008:23-24.

[15]张浩.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9

[16]魏义梅.论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J].东北师大学报,2010(06):177-180

作者简介:毛晴露(1991.07—)女,汉族,浙江桐庐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辅导员高校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