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2016-07-04李丽群黄大星韶关学院广东韶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文/李丽群 黄大星(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地方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文/李丽群黄大星
(韶关学院广东·韶关)

[提要]针对近年来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需要的大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能快速胜任物流企业实际工作,这就给当前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带来挑战。针对当前地方院校物流专业现状,提出“1-4-12”的物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企业需求对当前地方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为推进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提升地方院校物流类专业办学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教育改革;面向需求;人才培养

收录日期:2016年4月8日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近600万,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综观我国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物质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数学基础和物流管理理论功底,主要为后续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准备;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物流管理知识的应用。近年来,教育部表示要对新建的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要向应用技术型转,要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为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重新定位,转型发展为具有自我特色的职业技能应用型院校,是一次全面深刻的自我“革命”。韶关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改革机遇,积极探索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能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区域优势与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迅猛崛起的专业镇及产业集群区域,成就了广东经济,特别是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经历一场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导、中部省市及地区广泛参与的深度调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结果是使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其技术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对新一轮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新概念。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相互隔绝和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生产性服务业也推动了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样也不可能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

数据显示,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多个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覆盖从珠三角到粤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等地,落户的众多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助推珠三角地区形成区域性、集群性、专业化、社会化大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处这一体系的各企业和机构都迫切需要能够快速上岗工作的物流人员,更渴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如何建设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的物流教育体系,使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摆在当前物流教育教学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分析,项目组针对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格局,探索面向需求的地方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探究地方现代产业体系无缝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物流专业创新人才,为推进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提升地方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架构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十二项培养指标的物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厚基础”,就是具备较深厚的管理科学、经济学、会计与统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这是培养物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也是为“宽口径”的专业学习提供保证。“宽口径”,就是实行“平台教育+模块教育”的模式。“平台教育”指的是“厚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块教育”指的是“宽口径”的“专才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对个体人才需求的专一性的有机统一。“强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指物流专业人员在产业界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物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能力、企业物流环节的合理化改善能力、物流服务品质的评价与提升能力等。“高素质”,就是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物流管理应用素质和物流人文思想、心理生理素质,高素质是培养物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图1)

图1 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以“企业需求”作为建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物流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根据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案,构建多层次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外语基础课程、自然科学(数学、物理)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文化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应用素质和物流人文思想、心理生理素质。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学科相关的课程,是培养目标中实现“厚基础”的对象、“强能力”的基础。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应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因此,新课程体系提出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一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多门课程(课程群)的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和实践应用能力。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以“区域产业应用为导向”,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地方产业的特色,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即“宽口径”。根据珠三角地区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设置与产业相关的课程如“精益生产”、“物流系统仿真”、“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等。学生在学习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表1)

表1 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针对物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提出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区域产业应用”为基础,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将现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物流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向建立课程(或课程群)、学生能力与特定区域产业应用引导,建设面向区域物流产业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物流专业在区域产业典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实现面向区域产业的课程案例库建设、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毕业设计改革,把专业在区域产业中的应用贯穿到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知识点案例教学(实验、理论课程)——课程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学生在综合应用环节中,通过选择不同的产业应用可实现企业实际岗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宽口径”(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提供多个供学生选择的应用产业)和“强能力”(学生选择一个产业应用,强化某方面的能力)的有机统一。

(三)针对物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面向区域产业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模式,实现毕业设计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与物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要求的有机结合。即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于典型物流企业的生产实际,毕业设计的过程按照生产的实际要求在物流企业里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由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和物流企业人员组成,毕生设计的结果接受生产实际的检验。通过该毕业设计模式的有效实施,加大产学结合力度,增加与物流企业的紧密程度,实现物流专业的企业应用、毕业设计和就业的三位一体。

(四)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依托物流企业产业,建立学生主题研究项目和企业的耦合机制,建设物流企业发展的主题研究项目群(项目库),构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项目(包括学生课题和竞赛等)相互促进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即学生项目依托区域产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学生项目提供灵感、素材和基础。同时,学生项目的开展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并通过产学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投放,突出加强学生主动实践的主题研究项目平台和开放机制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琚春华,傅小康.面向动态能力需求的分类多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 6.

[2]邱学青,李正,吴应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 2014. 5.

[3]王运秋.物流企业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 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韶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YJY20141541);韶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YJY201516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