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知识:让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

2016-07-01周吉琳

关键词:语文知识声声慢

周吉琳

摘 要: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语文知识,用对知识的学习带动对文本的理解,能推动教学的进程,让学生的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引入音韵知识能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拓展意象知识可以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结构知识有助于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知识;感性体验;理性认知;《声声慢》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优秀的选文时,教师不仅应着眼于学生阅读“这一篇”时的感受和吸收到的语言的、情感的、思想的滋养,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这一篇”对阅读“下一篇”“这一类”文章的帮助;既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它“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语文知识是推进阅读(让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试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中《声声慢》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知识的选择和呈现等问题。

一、引入音韵知识,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韵的艺术。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听读等手段,感受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然而,一味地听、读《声声慢》,即便听和读的形式多样,也只能使学生停留在感性的体验中,止步于“缓慢”“低沉”“伤感”的感觉,难以真正体悟李清照精于音律、巧于以声传情的才华,难以把握词作“别是一家”的特点。适当地引入词的音律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知识去具体感受《声声慢》的音律,方能突破感性的体验而同时兼具理性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征。

当然,词的音律知识繁复而艰深,高中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学情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引入李清照《词论》中词必须“倚声填词”“协音律”的观点作为学生把握词作音韵的总纲,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严于音律的创作理念;引入押韵和平仄的知识,能让学生关注《声声慢》的韵脚及用字特点;引入塞擦音的概念,能让学生认识到字词的发音方式及其音调、音色也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知识呈现唯有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和实践才能服务于学习。如在学生圈画出《声声慢》中押韵的词后,用幻灯片展示全词(给韵脚注音),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字音的平仄规律。在学生朗读前后,教师可以融入知识的指导:“与近体诗押韵不同,词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表现词人不同的心境。这首词是仄声韵,韵脚为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归于现代汉语的四声,现在已很难分辨,但我们吴方言区的方言却保留了古音中的入声,请同学们用方言读一下韵脚。有没有发现这些音都是降调,特别短促?平声韵平和、动听,仄声韵短促、有力,更适合表达抑郁、无奈的情感。还有,这首词李清照用叠词增加了音韵感,也用了大量的塞擦音,也就是声母为z,c,zh,ch,j,q的字,发音时让气流摩擦而出,音韵较凄清、低沉,读来如啜泣,如呜咽。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并感受。”

有了一定的音韵知识,学生再读词作,就能细细地体味音韵的抑扬起伏,明白韵律能加深情感的表达,再读其他词作,也会自觉地关注音韵和情感的关系,甚至在表达自己的忧愁烦恼时,也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不太响亮高亢的字眼。

二、拓展意象知识,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声声慢》传诵不衰,除奇妙的叠字、精雅别致的韵律外,还在于意象选择和组合的精妙和谐。品读意象是品读诗词的一个重要抓手,意象知识也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但又不单单是意和象的融合,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甚至凝聚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和文化。“淡酒”“秋风”“大雁”“黄花”“细雨”“梧桐”是当时词人所见的景物,但又不仅仅是词人所见的带有浓厚秋令时节特色的景物,在前人无数次的吟咏中它们已浸染了浓厚的愁情愁绪,成为诗词甚至我们传统文化中愁思苦意的寄托和象征。品读“梧桐更兼细雨”应该联想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这些诗句的引入拓宽了词的意境和读者想象的空间,增添了感伤的情绪,让我们感到“点点滴滴”的细雨不仅打在梧桐上、打在词人的心上,也打在敏感的读者的心上。引入一些前人及李清照自己吟咏这些意象的诗句,以诗解诗,能更好地感受意境氛围,领悟寄寓其中的思绪和情感,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然,这些诗句不一定由教师展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搜集一定的资料;这些诗句也不一定集中呈现,而是在品读具体意象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生发出来。而要求课后背诵这些诗句,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品读意象还要关注意象间的关系。《声声慢》意象虽多,但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时间为序,以悲情一线贯穿,多层排列,反复渲染,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淡酒难以排遣愁绪,旧时鸿雁只是徒添伤感,黄花满地堆积更令人酸楚,“秋风秋雨愁煞人”,众多充满愁情的意象渲染出清冷凄美的意境,使感情的表达更深沉绵远,梧桐细雨的漫漫长夜难捱之忧便可想而知了。

三、增加结构知识,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声声慢》是慢词,论字数是长调,其结构重于小令和中调。引入《词论》中评张先、宋祁“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评晏几道“苦无铺叙”的观点,可看出李清照对铺叙手法、对结构完整性的重视。在结构知识的铺垫下,反观其创作,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词作中的生活细节,体悟细节背后词人的心绪变化,概括其愁情推进的过程”。这样,我们会发现,词人的行为细节与各意象紧密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展开:一开始寻寻觅觅,若有所失却无所觅倍觉凄惨;喝酒消愁,晚来风急愁难遣;观北雁,心事欲寄无从寄徒添伤心;对黄花,物是人非不堪摘;守窗儿,强捱时光度日如年;听雨打梧桐,一个“愁”字怎能尽心曲!词人从早到晚竭力排遣愁情,而愁情依然由弱到强层层堆积、不断推进,最后在喷薄而出中戛然而止,却又余音袅袅,撼人心扉。《声声慢》情感结构和意象结构双线结合、层层铺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长期郁结心头国破夫亡、自伤憔悴的凄凉心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作结构,要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片言只语不见全篇的碎片化阅读情况,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习惯。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声声慢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知识教学创新研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 》的两种英译本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声声慢》——李清照的词里人生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构建一个合理的语文知识教学序
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