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前后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探索

2016-06-30史泽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艺事业

史泽源

[摘要]中共八大前后,中共中央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对我国文艺事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内容涉及到文艺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及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方针、方法、目的等方面,这些发展文艺事业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八大”前后;文艺事业;百花齐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77-02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这一年多时间里,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重要转折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也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点。面对这一全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与深入的探索。关于如何发展、繁荣我国文艺事业也是当时中共领导集体进行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共领导集体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思想,不仅对当时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事业的腾飞和当下文艺事业的繁荣仍具有重大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重要性及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中共八大前后,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逐渐成为党中央更关注的问题。

(一)对发展文艺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文学、艺术的发展一直是党关注的重大领域,早在革命时期,党便形成了许多重要文艺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面对时代的变化,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即“今天它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先进人物典型,其中包含了大量劳动模范。这些来自于人民的先进人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人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党还认为,观看文艺作品是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这同样有助于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同时,中共八大前后,党还注意到文艺作品能很好地反映现实问题的一面,如周恩来在观看《十五贯》后便指出:“《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给党的领导、给广大人民都带来很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此外,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艺作品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外交、展现我国民族性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当时文艺事业存在问题的认识。中共八大前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对我国文艺事业的探索过程中,不仅文艺事业的重要性,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党的重视。首先,党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艺事业还很落后。这种落后体现在文艺作品数量少,毛泽东在1957年3月同文艺界代表谈话时指出:“去年,我们一年摄制三十多部故事片,太少了。日本百千多万人口,去年出三百多部故事片。”还体现在文艺作品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群众对一些平庸的、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作品感到不满。”许多文艺家在工作中依然受到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困扰,有些文艺作家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与题材选择上不得不瞻前顾后,缺少文艺创作中应有的自由。此外,中共八大前后我国大量的文艺创作者还未能深入到群众中,不能创造出更好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艺作品。面对文艺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文艺事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出许多有益于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思想。

二、发展文艺事业的主要理论成果

中共八大前后,党对我国文艺事业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百花齐放”作为发展文艺事业的指导方针;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西方文艺知识的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方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文艺事业的根本目的等重要文艺思想。

(一)“百花齐放”是发展文艺事业的指导方针。毛泽东最早于1951年4月为繁荣我国戏剧界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其后经中共中央同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确定为我国文化、科学工作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曾指出,“百花齐放”这一繁荣文艺事业的方针,并不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而是人民自己提出来的。它展现出人民渴望繁荣文艺事业的愿望。其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百花齐放”方针。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从辩证法的角度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放香花的同时,也必然会有毒草放出来。这并不可怕,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益。”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又在讲话中指出“百花齐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其后,毛泽东又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从毛泽东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党为了充分调动文艺界积极性,给文艺家更多的创作自由,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党将文艺界中不同思想的争论视为人民内部矛盾,允许文艺界自由争论,并主张扩大这种自由,用说理,讲事实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压服、命令的方式去解决文艺界中存在的问题。主张将“百花齐放”作为一个持久性的方针执行下去,让其贯穿在社会主义始终。党坚信在这种自由的争论过程中,经过人民的检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将获得发展并实现繁荣。

(二)继承文化遗产,保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民族性。中共八大前后,我国有一部分文艺家认为我国这些土生土长的文艺作品是不科学、无规律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便指出:“说中国民族的东西没有规律,这是否定中国的东西,是不对的。中国的语言、音乐、绘画,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周恩来也指出“不要认为古的东西没有演头,”并认为部分文艺家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盲目崇拜外国文艺作品,对中国传统文艺作品缺乏深入的研究。实际上,我国的传统文艺作品不仅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而且还有着相当强的人民性与艺术性。当时,在传统剧目基础上进行成功改编的《十五贯》,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全国轰动,并引起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关注。这正是我国传统文艺作品强烈的艺术性、民族性的体现。我国拥有大量像《十五贯》这样的传统文艺作品,党鼓励文艺家对这些传统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前提下进行符合人民需要的修改。这不仅是繁荣我国文艺事业的好方法,也是党和人民的责任。

(三)向外国先进文艺作品学习,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中共领导集体提出要向外国先进的文艺作品学习,批判的学习外国一切先进、有益的文艺知识,再对我国文艺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实现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中共领导集体认为中西文艺作品虽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各有其独特的规律,但在基本原理上却是存在共性的,这是党赞同向外国文艺作品学习的前提。同时,党承认我们的文艺作品在某些方面落后于西方,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文艺作品呈现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文艺作品在这一方面则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也是党鼓励向外国文艺作品学习的必要性。在向西方学习之后,中共领导人强调要像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要将外国文学、艺术中国化,将外国一般艺术原理同中国的文艺作品将结合,从而创作出更好的文艺作品,繁荣我国文艺事业。由此可见,党将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一切先进、有益的文艺知识,视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中共八大前后,党在探索如何繁荣我国文艺事业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许多有益成果。但随着1957年下半年后,我国政治气氛越来越“左”的影响,“百花齐放”方针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但“八大”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我国文艺作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不断的向西方文艺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实现了真正的文艺繁荣。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文艺事业
新形势下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学术活动
铭刻初心勇担当 重整行装再出发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贯彻“两学一做”精神做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先锋
助力文艺事业 培养编剧人才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