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摭谈

2016-06-18周旭飞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例题教学初中数学

周旭飞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前都会安排相关例题,例题包含的知识点涵盖了这节课的所有重点内容,因而以例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根据例题可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例题选择;例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74-02

例题教学与课堂教学效率紧密相关。教师对于每个章节例题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学习新知识,随堂演练前对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习题的演算做好铺垫。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例题教学,还应适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例题中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便于学生学习。此外,教师应当利用例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课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教材每个章节前的例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在听教师的讲解中寻找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有效的例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挖掘题目潜在的教学价值,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化和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日常课堂数学中,让学生“说”例题,是增强例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何谓“说”例题

例题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内容学习的好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例题”,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例题的理解。

在上课前或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会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整理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教师”,讲解的时候要表明自己对这道题目的认识角度,哪些问题能够自主解决,哪些还存在疑惑?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具体了解学生对例题的切入点和思路,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讲解中存在的漏洞。

学生学完三角形的旋转后,教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目:如下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

此题是旋转中的基本图形。解答这道题时,学生一开始很疑惑,不知道从何下手。分组讨论后,有些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只要求出三角形全等就能证明AN=BM。”有的学生这样解答:“在图中画出相应的辅助线也是可以的。”笔者并没有反驳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已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例题,这是思维的开始,不能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然而,有的学生却能用正确的方法求证,并说明这道题是上节课所学的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形结合就能求解。笔者总结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出正确的求证步骤:

∵ △ACM、△CBN是等边三角形

∴ MC=AC,CN=CB,∠ACN=∠MCB

∴ △ACN≌△MCB

∴ AN=BM

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题目应该根据它的条件和所需证明的结果从特定的角度入手来解决,还要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

二、教材例题的缺陷

现在的教材中,每个章节前所提供的例题数量有限。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七年级数学教材中,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等章节的例题非常少,虽然从表面上看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实际上却给学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好,有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敏感,很多显而易见的知识点都不能自主掌握,即使通过教师的讲解,却仍然存在困惑。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中等生的需求来设计例题,让大多数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教材中很多例题的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基本需求,例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有些题目过于简单,对学生没有挑战性;有些例题难度太大,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无法根据所学知识来解答。例题设计得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轴对称性》这一章节内容的设计中,给出这样的例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道例题并没有说明原理是怎么来的,学生在不理解例题的情况下无法学习后续内容。这样的跨度是否合理,是不是应该在出示这道例题之前设计一些铺垫的内容,或者给出这道例题后作出解释,让学生有概括性的了解。

针对这样的现象,怎样处理教材中的例题呢?这与教师对例题的教学思路分不开,与教学经验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从易到难进行讲解,或者对较难的例题进行引入铺垫,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不得不思考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和补充,教材中例题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选择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讲解,补充哪些知识点,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教材上的例题和相关知识,都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关系。

三、改进措施

1. 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调整例题教学

例题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但有的例题与学生所学知识跨度太大,甚至有可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对教材中给出的例题进行适当删减或添加。

2. 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规律:遇到简单的问题,就特别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题目越做越顺手,越容易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但是,部分学生一遇到难题就开始退缩,最终难题越积越多,甚至逐渐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对教材中的例题重新排序,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减小知识点之间的跨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顾泠沅,易凌峰,聂必凯.寻找中间地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例题教学初中数学
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效率的有效探索
如何实现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探解题方法悟价值取向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