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慢”理念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06-16沈伟云

化学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沈伟云

摘要:针对节奏快、容量大的快速教学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在科学课堂中实施慢教学,在学困生转化、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思维发展、知识生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慢”理念;科学课程;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5–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科学新课改已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教师为了复习迎考有更多的时间而急于赶进度,导致课堂教学节奏快,容量大,存在学习环节紧紧相扣、学习材料快速展示、教师“连环追问”等现象,高效课堂成了高速课堂,科学概念和规律建立的过程被简化,学生实践和思维过程缺失。这样的快速,表面上似乎提高了课堂效率,而究其实质犹如做夹生饭,将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的确,我们应该让科学课堂慢下来。

1 面向全体,慢的课堂有助于学困生转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出现了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等现象。许多学生感到科学高深莫测,对于学习、思考方法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在科学教学中,若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个概念或原理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应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化学式的书写还心中无数,大多还是靠死记硬背,为此立即对教学进度进行了调整:首先询问学生在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时感到疑难之处是什么?接着有针对性地设计几种化合物,让学生黑板板演,再请其他同学点评,对于大家普遍存在的“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来确定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好理解的实际,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交叉法(如MgCl2),在交叉法基础上,又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如氧化镁不是Mg2O2,而是MgO,并且指出当原子团是2或2个以上时,要用括号,如(NH4)2SO4。一节课下来,虽然原先设定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但是通过慢下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为化学方程式书写打下扎实基础,也使学困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期望他们进步的殷切心情。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原则,放慢节奏,有针对性组织师生活动和生生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化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在“慢”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展开,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1],才能有效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2 合作交流,慢的课堂有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慢下来的课堂,提供时间让学生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用H2O2制取O2”后,笔者组织学生针对实验产生的问题开展了交流,要求学生各抒已见,有的学生提出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反应速度为什么会逐渐变慢?有的学生提出反应速度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吗?有的学生提出除了MnO2,其他物质能作催化剂吗?等等。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并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如探究H2O2反应速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并把学生方案用多媒体展示,请小组代表发言,接着由其他小组同学点评、补充。虽然这些问题是教材实验的拓展延伸,但通过慢教学使学生得以充分交流、讨论,进而提高学生质疑、实验设计能力。并且对于哪些物质可以作为H2O2制取O2的催化剂,作为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去搜集,下节课交流,有助于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的提高。

张文质先生曾这样提醒教师:“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2]”“慢”是要求教师放慢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科学课堂中如果没有慢教学,不给学生交流、展示和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就无法发生碰撞,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无法发展。

3 目标达成,慢的课堂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当今科学教育界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本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却无暇顾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渗透。此时,教师应该让课堂慢下来,在学生增进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有必要让学生接受精神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时,学生了解了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电子,知道了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也初步了解到玻尔改进的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教师会在此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道尔顿实心球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使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和模型这种科学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此时许多教师就此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时教师应让课堂慢下来,让学生在学习了这几种模型的基础上交流讨论,谈谈自己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什么触动,有什么教育意义等等。进而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人们去开拓探索等。

教育重要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教学有其特殊的学科属性,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很多先天的优势,教师要在每节课中“慢慢”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4 习题解析,慢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路径很多,习题解析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追求“题量”,习题解析速度过快,纯粹是接受式学习,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思维品质得不到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为此,教师应主动让习题解析过程慢下来。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练习3为:已知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最前几位的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推测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

(1)把1块绿豆大的金属钠放入1小杯滴有酚酞的水中。

(2)把1块绿豆大的金属钾放入1小杯硫酸铜溶液中。

该题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学生较易解决,但就题论题解决问题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为此,笔者围绕该题,慢慢开展了课堂教学。首先在解题前,先请几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提出哪些金属能与酸反应,举出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例子,这些属于基础性知识,学生较易回答,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按着用实验演示Na在水中反应的现象,让学生描述其现象,演示K在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由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理解了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生成碱与氢气。并引导学生开展变式训练,如Na能与ZnCl2反应吗?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最后教师补充:Mg能与热水反应,不能与冷水反应,但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为什么?教师用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进行类比,让学生知道是由于生成的不溶性Mg(OH)2覆盖在Mg表面的缘故,既进行了一次类比思维的训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习题解析其实质就是分析习题的具体细节、前提条件、本质特征,联系所学科学知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的“慢”过程,不仅如此,我们还应结合习题实际,引导学生选择或补充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开展变式训练,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质疑,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5 巩固概念,慢的课堂有助于科学知识生成

根据认识论和教育科学,人们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要完成几个循环才能使知识得以内化和活化,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价值[3]。许多教师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处理过于简单化,一般直接给出概念内容,强调注意事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其实概念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慢的课堂教学。例如酸的概念,在引入概念前设置一些适当的教学情境,先闻食醋,接着呈现盐酸、硫酸、硝酸和含酸的水果,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都有酸性,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写出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交流、发言、归纳出其共同点,即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即酸的概念。

教师要不断地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即时做出判断,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让课堂在无序中走向有序,让教学在预设中走向生成。如将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取的CO2通入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对该溶液加热,却发现红色仍然没有褪去,难道是H2CO3受热不分解成H2O和CO2吗?遇到此意外情况,教师应慢下来,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言,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生成的CO2中混有HCl气体之故,为此,制取CO2不能用石灰石与浓盐酸。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将生成性资源及时融入教学活动中,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精彩纷呈,更加有效。

在科学教学中,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学情实际自主合作、交流、思考,增进对科学的兴趣,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关注科学本质,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规律,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等待、耐心、宽容。

参考文献:

[1]郑友强.地理教学“慢”的艺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8):39~40.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叶东福.物理课堂呼唤“慢”的艺术[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2):51~54.

猜你喜欢

科学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用心处事
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中职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