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继堂的建筑形制与源流探析

2016-06-15程建军

三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构架故居民居

陈 琳,程建军

(三亚学院 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可继堂的建筑形制与源流探析

陈 琳,程建军

(三亚学院 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的丘濬故居建筑群是由元入明时期琼北传统民居的重要建筑遗存,其建筑形制及主体构架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基本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丘濬故居历史沿革、建筑特征进行整体阐述,继而以主体建筑可继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论证其建筑形制、构架特色。再通过与丘濬原籍同时期建筑构架特点的对比,寻求移民文化影响下建筑构造做法的演变与源流关系,最后来探讨琼北地区厅堂民居地方性建筑特征与适应性。

丘濬故居;可继堂;建筑形制;移民文化;源流

丘濬故居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曾是明代“理学名臣”丘濬的出生地,是海南当地现存最早的木构民居建筑,其建筑布局、结构特征和艺术特点方面都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作为元明时期建筑历史信息和演化的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此其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拟对其主体建筑“可继堂”进行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分析可继堂建筑历史沿革、建筑概况与构架特色;二是研究移民文化影响下建筑构造做法的演变与源流关系;三是对琼北地域性建筑的特征与适应性做初步的探讨。

一、可继堂的建筑形制

(一)历史沿革

据丘家十八代大宗孙丘廷佩重修《丘氏家谱》(四卷本)中记载丘氏祖宅创建于元末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成,前后大约经历了五年时间。历史上的丘氏祖宅建筑群位于琼山县下田村(今海口市府城镇金花村),包括两部分:其一,丘氏入琼始祖丘均禄于元末明初始建的前堂、可继堂以及丘濬时期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的愿丰轩、宝敕楼等建筑;其二,丘氏祖祠及丘濬之兄丘源故居。现存的丘濬故居、丘氏祖祠、丘源故居均一墙之隔,毗邻而建。按照海南传统民居布局特点及丘氏族谱的记载,现将入琼始祖至第五代传人的世系传承关系和丘氏宅院的创建、扩建历程概括地列为(图1):丘氏宅院的扩建、增建随着族人数量不断增加,在丘濬京城任职时期,达到了“丘氏十八屋”的空前规模。《学士庄记》记载中“与

图1:琼台丘氏谱系与宅院扩建示意图①该图参考(清)丘廷佩重修:咸丰九年《丘氏家谱》(四卷本)的谱系。

(二)建筑概况

“可继堂者,琼台丘氏之正寝也。”[3]可以判定可继堂是该组建筑的主体建筑,“堂以可继名,摘先祖思贻公所题堂楣对句语也。”[3]——“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3](P.353)丘濬曾因“是堂(即可继堂)崩以既压而更新之”[3](P.353)而重修可继堂,但并没有对主体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可继堂面阔三间,通面阔12.96m,布局方式为“一明两暗”,明间(俗称“掛厅”)宽为4.7m,空间分前后堂,前堂约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面积,供族人祭祖和聚会议事之用。屏风后为后堂。次间宽为4.1m,通进深 8.48 m,并分隔形成前后左右共四间生活起居用房(图2)。可继堂立面尺度从地面至正脊高 5.8m,檐口高2.6m。因此屋檐檐口正好在建筑立面的水平中线处,屋身低矮,屋架举高不大,斗栱古朴,出檐短促低平,正脊两端修缮后使用了鱼形鸱吻。鱼饰是与沿海沿河文化分不开的,古百越之地人们赖水而生,以渔为业,给他们带来巨大利益的鱼类和对其产生威胁的鳌鱼自然成为其崇拜对象,进而转化为图腾[4]。体现了海南元末明初建筑立面造型较为独特的风貌。

(三)构架特征

可继堂的梁架结构属于厅堂型构架,按《营造法式》分类,类似“十架椽屋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式,但有所区别。由于经济原因和观瞻要求而不同,前檐用月梁斗栱,后檐用直梁瓜柱。前后檐柱与前后金柱间架设乳栿,其上设剳牵。中部构架以中柱为轴线分别对称地于前后架设三椽栿、乳栿及顶部的剳牵。再加之檐槫、中平槫、脊槫、阑额、地栿加强横向连接(图3)。正堂前后撩檐桁上皮间距918cm,脊檩上皮到挑檐檩上皮的竖向高度243cm,屋架举高比为1:3.78,接近《营造法式》厅堂举折制度之规定。

图2:可继堂平面图

图3:可继堂明间梁架剖面图

二、 源流研究

(一)闽琼移民文化影响

丘濬祖先原籍河南固始人,自唐广明间入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其后丘濬曾祖父丘均禄于元代末年受元帅府派遣赴海南琼山任职,因战乱难归而落籍琼山府城镇下田村,成为丘氏入琼始祖①(清)丘廷佩重修:咸丰九年《丘氏家谱》(四卷本),卷一:146。。琼北地区作为海南岛最早的移民地,其主要移民人口来自福建莆田等地区。故称“琼者莆之枝叶、莆者琼之本根”[5]。新迁入地的居住方式自然受到原迁入地居住方式的影响。如住宅最基本单元都采用“一明两暗”的模式,组合方式多用院落式组合。丘濬故居在传承闽南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的同时逐渐被当地同化,演变出适应当地地域气候的特征。史籍记载,海南岛历史上各州县署都曾经被台风袭击而毁坏。如嘉庆澄迈县志记载“县有官署崇祯末年,飓风大作,又尽倾覆”等等。反映在建筑形式方面就是屋身低矮,举高不大,出檐短促低平及其坐东朝西方向设计,充分考虑了抵抗台风、暴雨、防潮的地方特色。可继堂“一明两暗”式建筑单元采用屋面平缓的硬山双坡屋顶(屋顶举高与进深比约为四分之一,而传统的建筑多为三分之一)。平缓的屋面是长期遭受台风袭击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后的结果。海南岛又为琼州海峡所隔,陆路交通不便,很少卷入北方动荡的漩涡,移民文化产生的滞后性反映在建筑中就是保留了中原文化的早期原型。可继堂梁架结构中月梁、驼峰、斗栱、托脚、叉手等做法均延续了浓厚的内地宋元建筑做法与风格。

(二)构造做法的源流与演变

1. 插栱替木式纵向构架节点

图4:插栱替木式柱檩节点.邵武.福鼎

图5:前堂次间梁架图(作者自摄)

2. 满榫造圆作月梁

可继堂的月梁造型饱满,呈圆作月梁式,典型特征是在厅堂明间梁架上使用矩形而琴面明显的月梁,梁肩的弧度较大。如《营造法式》中规定梁肩卷杀后梁尾高度仅是原梁高的一半左右,而可继堂的月梁梁尾的高度即入榫部分高度不减,厚于榫厚的部分上作卷云耍头,下作曲线斜项。这种构造方式在福建闽东的福鼎地区民居可以找到原型(图6、7),与闵琼地区长期人口迁移,文化、技术交流的影响相吻合的。

图6:圆作月梁式.福鼎

图7:可继堂前檐月梁照片(作者自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丘濬故居可继堂作为琼北木构民居的早期代表,在建筑布局、结构形态和构造做法等侧面反映出了闵琼地区移民迁徒、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厚联系。又由于其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在建筑材料、防潮防风等技术性的处理方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反映在建筑形式方面就是屋身低矮,举高不大,出檐短促低平及其坐东朝西方向设计。可以说,丘濬故居既承载着古代中原的建筑文化印记,又表现出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影响的适应。

[1](明)丘濬.丘文庄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第 406 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7:358.

[2]吴锐,王亦平,黄培平.海南丘濬故居修缮工程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9.

[3] (明) 丘濬.丘文庄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第 406 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6:352.

[4]程建军.岭南古建筑脊饰探源[J],古建园林技术,1988,12,(4):27.

[5]海南省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文昌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6]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明)欧阳璨,等.万历琼州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8]张玉瑜.福建民居木构架稳定支撑体系与区系研究[C].建筑史论文集,2003,1:26-36.

J59

A

(2016) 02-114-05

2016-09-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19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2014ZA05。

陈 琳(1981- ),女,河南开封人,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构架故居民居
卫立煌故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筑安装造价控制核心要点构架
民居智库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魂兮归来返故居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