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拉松旅游市场的形成与特征

2016-06-15曾才生

三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体育赛事马拉松

曾才生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论马拉松旅游市场的形成与特征

曾才生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自马拉松运动大众化热潮开始,由于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旅游城市纷纷举办城市马拉松赛、和马拉松爱好者异地参赛等因素,催生了马拉松旅游市场的形成。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是健康、休闲和旅游。马拉松运动,曾经是大多数常人难以想象的专业竞技项目,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走入大众生活并风靡全球。与此同时,城市马拉松比赛遍地开花。它不仅被用来塑造城市形象和名片,更用以吸引外来参赛者和旅游者。

马拉松;旅游;休闲;健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已经步入全民休闲时代。《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职工的休假时间已经得到了增加。从单休到双休,再到有可能实现的一周两天半的弹性休息制。所谓休闲时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至5000美元阶段以后,在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形成休闲化特点的一个发展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过去只有社会中极少数“有闲阶级”或贵族才能享有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开始往平民化、大众化方向渗透发展。其中典型的是旅游平民化和竞技体育大众化,即通常所说的休闲旅游和休闲体育。而能够将此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非马拉松旅游莫属了。本文将要讨论的正是马拉松旅游市场的形成及其特征。

文献简述:就目前来看,学界在马拉松旅游方面尚处于案例分析阶段。例如,赵晨磊(2012)、叶新才(2014)先后分析了厦门马拉松赛对厦门旅游业的影响;把多勋(2015)以兰州马拉松为例,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刺激作用。当然,也有个别学者研究了体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比如,刘晓明(2014)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体育与旅游的关联性。其余研究,要么侧重于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的影响,要么侧重于马拉松或体育大众化方面。又如,韦霞等人各自分别探讨了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的发展及其影响。但是,在马拉松旅游的理论研究方面,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下面本文将从马拉松运动大众化、马拉松旅游市场的形成、以及马拉松旅游的特征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马拉松运动大众化发展概况

(一)国外马拉松运动大众化发展概况

马拉松运动形成一种大众化热潮,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传至欧洲,90年代到达日本,新千年以后席卷全球。根据美国路跑协会公布的数字,2015年美国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人数是541000人,其中47%是40岁以上的选手;半程马拉松完成人数180万,一半以上是女性;全国跑步人口超过2000万;韩国共有280多个马拉松爱好者协会,马拉松赛参加人数从1997年开始逐年增加,由当初的1.2万多人,猛增至2000年的21万多人。韩国选手李奉洙在2001年波士顿马拉松夺冠,更使韩国“马拉松热”进一步升温。台湾2013年马拉松参赛人数达到127万人次(包括全程和半程马拉松)。

与此相应,马拉松赛事也在全球各国遍地开花。2012年全美国马拉松赛事有780场,日本200场,德、法、英国和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多在100多场,印度也有50场。2013年美国马拉松赛增加到了1100场,台湾也有211场。截至2014年底,全球一共有71个金银铜标马拉松,日本9个,英、法6个,意大利5个,美国、韩国、德国各4个,中国5个。在国际田联的评价体系中,“金标赛事”的标准有数十项,办赛质量只是一部分,而赛事宣传推广、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当地市民的认可度、跑友的满意度以及对当地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占了很大的分值。

(二)中国马拉松运动大众化发展热潮兴起

与欧美和亚洲邻近国家相比,中国的业余马拉松起步较晚,普及程度也较低。1981年中国田协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随后,一些城市开始零星举办,1987年大连国际马拉松、杭州国际马拉松和199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等先后创办。当时中国的马拉松赛以竞技性为主,参赛选手都是专业选手。直到1998年,北京马拉松才开始向全社会开放,吸收业余选手参赛。比赛结束限制时间也由原先的3小时延长至5小时,并且增加了半程、10公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这一改变使得中国的马拉松赛打破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走向了社会,走入了大众,成为城市盛大的节日。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全体国民路跑热情空前高涨。在2010年-2015年间,马拉松赛的参与人数从40万人增长到150万人。其中中国田协认证赛事(包括A类和B类)的完赛情况是,2013年全马完赛人次约7万(业内估计,常年坚持4次以上比赛的有2-3万人,即我们所说的‘老马’);2014年全马完赛人次7.5万,半马完赛人次11万;2015年全马完赛人次14.6万,半马完赛人次20.6万。在2008年以前,马拉松赛的参赛名额往往无人问津、要免费赠送,而到了最近两年,马拉松报名需要秒杀、比抢春运车票还难。

随着路跑人数的迅猛增加,中国的马拉松赛事也呈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2010-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分别为12场、33场、45场、51场、134场,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在五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10倍。仅2015年就较上年增加83场,增幅超过160%。按照赛事类别划分,全程马拉松53场、半程马拉松43场、10公里赛事13场、百公里赛事4场、其他距离赛事21场。其中,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58场,获得A类、B类认证赛事分别为47场和13场,共有72场赛事获得赛道认证。2016年伊始,马拉松赛事日历中就已经包括了约220场。

二、马拉松大众化发展催生了马拉松旅游市场

(一)马拉松运动参与者的广泛性

在以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跑步已经成为除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之外最受欢迎的个人运动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跑步是最平等的运动。与打球需要球具和场地、游泳需要有较干净的水体,其他运动要么需要器械,要么需要复杂技巧(如瑜珈或体操、拳术)不同,跑步可以说是一项最简单、最平民化的运动。正因为这样,跑步运动吸引了众多关注度与参与度,各式各样的跑步活动受到追捧。另外,对多数人而言,马拉松主要是一种大众运动而非竞技体育——后者只有前几名的生存空间,马拉松却能容纳数万人同时参与。最妙的是你可以和世界一流高手共享同一赛道,同台比试。

其次,跑步让人感觉到自己可以掌控命运。在这个样样都要依赖他人或体制的世界,个体很容易产生无助感。尤其在健康方面,跑步能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减少病倒的机率,而且这是一项个人几乎可以完全控制的运动。只要坚持跑下去,你就可以为自己挣得身心健康。跑步会让人觉得,至少自己可以控制命运中的健康这一部分。

马拉松运动参与者的广泛性,除了体现在前面所述的业余马拉松参赛者人数之多以外,还体现在参赛者的年龄范围和性别比例两个方面。比如在美国,2015年完成全程马拉松的541000美国人中,40岁以上的选手占了47%;而在完成半程马拉松的180万人美国中,一半以上是女性。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是大众跑步运动快速兴起的重要起点,跑步运动的兴起繁荣是“经济基础+消费升级”的共振结果。20世纪60年代,北美跑步运动兴起,恰好1970年美国人均GDP约为5063美元。在2011年,中国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关,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生存之外的东西,比如健康、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

(二)城市马拉松赛遍布各地并与旅游城市高度重合

近年来,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普遍关注。各个城市争相举办各种体育赛事,以期通过体育赛事举办前的前期影响、举办中的“集聚效应”和举办后的“延时效应”来刺激城市旅游,推动城市第三产业多元化。而城市马拉松则成了众多体育比赛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究其原因:第一,马拉松比赛不需要建设专门的体育场馆,且可以城市道路作为比赛赛道,省去了举办城市为了体育比赛而兴建场馆的巨额资金以及赛后场馆运作的麻烦;第二,马拉松赛是唯一可以由专业选手与业余爱好者共同参与的体育比赛,能够吸引众多跑步爱好者参加,群众的实际参与性极强;第三,其他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不仅难以获得申办资格,而且周期较长,一般以四年或两年为周期,几乎存在举办地的唯一性,即只由某一城市举办。尽管这些大赛短时间内对城市影响巨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不具备可持续性。城市马拉松赛则不然,任何城市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举办,且以年作为周期举办,这种连续性有助于赛事品牌的建设和城市品牌的塑造。

2015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覆盖了全国4个直辖市和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全国已有84%的省区市拥有1场或多场马拉松赛事。从举办马拉松赛的城市来看,知名旅游城市是当前马拉松赛举办城市的主体,国家历史文化名称则是举办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上海、西安、苏州、杭州、扬州、郑州、开封、重庆等既是知名旅游城市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风景优美,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马拉松赛的常设城市,此外,厦门、南宁、大连、东营等极具特色的城市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马拉松赛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

城市马拉松赛不仅在地理上广泛分布,而且在时间上全年分布。如表1所示,2013-2014年可以说是月月有赛事。马拉松比赛属于室外项目,赛程长,对气候环境要求较高,举办城市一般选择气温适宜的时间段进行。旅游城市则倾向于将马拉松赛事安排在旅游旺季,不仅因为旅游旺季气候宜人,适合马拉松运动,而且更能够助涨人们的旅游热情。比如厦门马拉松一般都定在每年的元旦假期,而三亚则把马拉松赛安排在农历一月份。从全国来看,由于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各地区避开不适宜的时间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赛事循环特点。这样既避免了赛事的过度集中,能够提供较好的宣传机会,又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参赛者可以合理地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马拉松赛事。

表1:2013-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时间分布(场)

(三)马拉松爱好者异地参赛是马拉松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生命需要仪式感。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平常的跑步练习自然不可少,也好处多多。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却更能使得这种爱好得到升华,还可能反过来成为日常训练的动力来源。每跑完一场马拉松赛,都是一种记录,一种见证,和一种值得永存的回忆。正因为如此,马拉松爱好者往往会选择去各地(甚至出境)参加马拉松比赛。据业内估计,中国大陆2013年完成全马的7万人次中,常年坚持4次以上比赛的有2-3万人,即通常所说的“老马”。

有学者(叶新才,2014)对厦门马拉松旅游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研究将厦门马拉松旅游消费者划分为外地观赛游客、外地参赛游客和本地游客三个群体后,发现外地参赛游客是马拉松赛旅游消费的主要客群,在2009-2013年,厦门马拉松赛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25亿元、1.12亿元、1.54亿元、2.06亿元、2.26亿元,而外地参赛者游客消费额分别占到当年马拉松赛旅游消费总额的48.1%、60.95%、58.59%、79.10%、73.45%。外地参赛游客的消费无论是相对比重还是绝对额,总体都呈上升趋势。

(四)境外马拉松旅行悄然兴起

就在国内马拉松赛由于报名人数众多而一票难求的时候,少部分跑者已经将脚步延伸到了国外。在发达国家,马拉松旅游产业已经成型。而在中国,去国外跑步加旅游属于刚刚兴起。目前国内的马拉松境外游尚处于低利润、做口碑的阶段,不过,市场细分的趋势已经显现,并且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马拉松境外旅行公司。比如众信体育、上海蒸蒸日上体育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来跑吧体育产业公司等。

境外马拉松旅游产品大多围绕马拉松比赛做一个参赛套装,包括行程安排、参赛安排、城市观光旅游等,间或还会加入了一些与跑步有关的主题活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既能参加马拉松又能旅游,显然,这样的游览方式吸引着运动爱好者。

体育主题旅游一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方式。可以预见,体育+旅游的模式一定是非常有成长性的旅行方式。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研究及市场投资决策报告》,当前整体的旅游产业每年增长额为3%左右时,体育旅游分支的增长率达到14%,是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在与体育搭边的旅游产品中,风头最劲的正是海外马拉松旅游。如今,全世界都在以旅游之名大搞特搞马拉松。

当然,除了参加境外马拉松旅行团,还有一些跑友采取自由行的形式。国外的马拉松赛事比较多,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跑。

三、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

体育赛事旅游是当下一种热门的旅游新业态。学界一般将其定义为“非商业原因去参加或观看体育赛事的离开居住地的旅行”(Hall C.M.,1992),或“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宋书楠,2002)。对于什么是马拉松旅游,目前学界尚无说法,本文暂且将其定义为:非商业原因去异地参加或观看马拉松赛事而发生的旅游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休闲旅游要求平民化,竞技体育也需要大众化,马拉松旅游则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旅游、休闲和健康是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它使得马拉松旅游既不同于纯粹以休闲为目的的文化观光旅游,又区别于其他体育赛事旅游。

首先,由于城市马拉松赛事在地理和时间上的分布特性,使得许多旅游目的地都可能是马拉松参赛的目标城市,旅行路线高度重合。换句话来说,大多数旅游梦想之行都可以通过参加马拉松赛的形式一并实现,一年一度。这是所有其他体育赛事难以与之相比的。其他体育赛事要么受限于几年才举办一回,要么受限于举办地的唯一性,要么局限于专业竞技运动。而参加马拉松赛能够却能最大限度地兼容人们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

其次,马拉松旅游体现了生活的悠闲。如果说旅游只表明一个人在旅游期间处于休闲状态的话,马拉松旅游肯定不只这些。因为马拉松赛前必须有大量的日常跑步练习,而这需要参赛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之外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有调查显示,马拉松参赛者一般每周锻炼3-6次,平均每次运动持续1-2小时,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坚持。当然,与专业运动员不同,日常训练于专业运动员是工作,但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则纯粹属于消遣了。更进一步来讲,即便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业余马拉松选手也是处于一种放松和娱乐的心理状态,真正的重在参与,不会有竞技体育那种因为激烈竞争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和压力感。

最后,马拉松旅游体现了健康,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层面。对于身体层面,在所有健身运动中,长跑最影响寿命。经常跑步锻炼的人寿命会更长,因为跑步可以对心脏循环系统产生有益的影响,并能提高能量基础代谢。它还改善了细胞的营养吸收状况,使免疫系统得以发挥更好的作用。长跑爱好者在视力、睡眠质量和减少脂肪等方面同样有良好的表现。马拉松是一项耐力极限运动,马拉松爱好者,尤其是有过全马完赛经历的人,似乎更加乐道于跑马拉松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微妙变化。马拉松爱好者对人和事的态度也容易变得更加豁达、积极。

结 语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迎来了休闲时代。过去只有极少数“有闲阶级”和贵族才能享受的某些生活方式和内容开始走向大众,其中包括休闲旅游和休闲体育。马拉松运动,曾经是大多数常人难以想象的专业竞技项目,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走入大众生活并风靡全球。与此同时,城市马拉松比赛遍地开花。它不仅被用来塑造城市形象和名片,更用以吸引外来参赛者和旅游者。正是马拉松爱好者异地参赛这种行为,汇聚成了马拉松旅游市场的涓涓细流。他们用脚步丈量一个个城市,从国内到国外,既实现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又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并感受着马拉松一般的人生经验和态度。休闲、旅游和健康是马拉松旅游最基本的特征。

[1]Hall C.M. Adventure sport and health tourism[M].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2:141-158.

[2]宋书楠. 试议体育赛事的旅游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35-38.

[3]赵晨磊. 厦门马拉松旅游效应与借鉴[J].商场现代化2012,(3):30-31.

[4]叶新才. 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化路径研究——以厦门马拉松赛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11-16.

[5]把多勋、刘沛.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2):224-226.

[6]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5):187-192.

[7]韦霞,张俊斌.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6-19.

F2

A

(2016) 02-036-05

2016-10-10

曾才生(1970- ),男 ,湖南耒阳人,经济学博士,讲师从事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体育赛事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一起来跑马拉松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