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海南省农村城镇化模式分析

2016-06-15

三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城镇海南省城镇化

石 鑫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海南省农村城镇化模式分析

石 鑫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是多维的,不同的地理形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需采取不同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近年来,海南省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海南省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海南省;农村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口聚集、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在实施过程中目标、方式的改变。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强调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为特征,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当前,我们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新常态就要有新动力,因此需要以新型城镇化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意味着将要实现近1亿的农业转移人口,但事实上,我国城市的环境、资源能力能否容纳这么多的人口还有待商榷。目前,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77%,而按照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城镇化率超过50%之后,城镇化速度会持续加速,同时由于高速城镇化导致的城乡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将不断涌现。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要,必须实现从城镇化速度向城镇化质量的转变。而探索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是实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是多维的,不同的地理形态、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经济水平需要采取不同的路径选择。海南省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水平,选择适合海南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城镇化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拟就海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选择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进行可行性探讨。

一、 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部,四面环海,总面积达3.54平方公里。行政区域设有3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四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地势中南部高四周低,呈现梯级结构。海南省最独特的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7°C,雨量充足,适宜发展热带农业,植物种类繁多,特有植物达600多种。海南岛四面环海,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发展基地,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海南省独特的地理形态、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等都使海南省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海南省城镇化率从1988年的16.99%上升到2014年的55.11%,城镇化率增长很快,城镇化发展步入加速时期,但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

(一)中心城市规模小,城镇发展基础薄弱

海南省自办特区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海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818元。可是相比全国人均GDP相比,海南省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而海南省大中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较弱。海口是海南省省会城市,截止2015年年底,海口市常住居民222.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4.4%,GDP为1161.96亿左右,三亚常住人口74.89万人,GDP为435.82亿元。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两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都处于明显偏低的位置。经济实力不强,自身还处于人口和生产要素聚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水平,尚不能有效的带动周边城镇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没有有效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样有些农村转移人口虽然转移到城镇,但是由于城镇整体经济实力不足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改善,没有实现城镇化建设人口转移的真正目的。

(二)城镇聚集程度不高,城镇化进程不均衡

海南省独特的地理形态使得海南省城镇之间空间距离较大,城镇小且分散,城镇关联度较低,资源、信息、技术流通成本较高。城镇之间分散,很难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城镇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到2015年,海南省城镇化率较高的是海口市77.234%,三亚市72%,但是相差较大的琼中县34.54%,乐东县34.06%,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各市县的城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协调区域之间的资源联系,形成能源聚集效应,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人才聚集效应不高制约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是依靠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规模经济和城市聚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要求中心城市有吸引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境,但是海南省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能并没有得到生活的改善。另外,海南岛特殊的产业结构也是对当地农民的吸引力有限。海南省2015年第三产业达到53.3%,第一、二产业分别是23.1%,23.6%。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部分是岛外人口迁入推动的,对当地农民的拉力不足。海南岛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农民从事热带高效农业,收入并不低,没有转移到城镇的积极性。而转移到城镇的这些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一技之长,导致一部分人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融入到城镇的生活中。因此对于海南岛的特殊性,我们要探讨适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四)城镇化质量不高

海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表现在人口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迁移是一个主要的内容,因此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对城镇化建设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迁移过程中劳动力整体素质越高,区域城镇化水平也越高。海南省现有的教育状况是高等学府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机构只有4所,普通高等学校只有17所。另外海南省小学、初中学校所占比例较大,据2015年统计,小学1556所,初中391所,但是高中以上所占比例偏低,高中只有106所,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在高中教育中,海口、三亚的学校占到37%,大多数县只有1个、2个,例如琼中县、白沙县都只有1所。初中教育的391所中,海口市、三亚市分别有76所、34所,集中了大部分的学校。因此海南省整体教育程度偏低,而且受教育程度不均衡,差距较大,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五)城乡收入差距大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城镇化的目标之一,海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再加上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从表1近两年海南省各市县城乡收入的数据来看,城镇化的推进使海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降低。全省的城乡收入比从2014年的2.47降到了2015年的2.43。各市县也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的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之比基本上在2.4左右。琼中县、保亭县、白沙县比值达到2.6左右。因此海南省新型城镇化仍然需要要不断的探索,找到适合海南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更有效的

表1 2013-2014年海南省各市县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单位:元)

二、海南省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城镇化的内容之一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民和生产资料向城市转移,也就是异地城镇化。主要的模式如成都的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天津的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模式等。但是在异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的暴露一些问题,如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环境恶化以及一些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村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地城镇化是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民依托中心村或者小城镇,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生产、改变生活方式,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享受和城镇区域等同公共服务的市民化的过程。

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路径。对于解决异地城镇化推进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种种城市病的问题已经不容我们忽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的资源已经达到承载的限度。就地城镇化可以解决因人口的迁移导致的城市住房、交通、就业等超负荷问题。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其次人口的迁移导致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只剩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这又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影响小孩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部分农村地区主要劳动力都到城市打工,没有人进行农业生产,导致很多土地被荒废,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就地城镇化引导农民就地、就近生产和就业,既能改善生活水平,又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最后,就地城镇化也可以解决农民的半城镇化问题。农民迁移到城市,但是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使他们很难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实质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能统一的作为普遍经验来推广。推行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小城镇需要一些充分条件。

首先,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海南省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理形态使得海南省具备就地城镇化的首要条件。海南省独一无二的旅游、热带气候使得海南省有较发达的农业产业,有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统一规划,引导自然村落集中,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产业、旅游资源产业就业,改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其次,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首要的动机是获得经济收益。近年来,海南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海南岛将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海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4年达到40818元,相比较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较多,相比较其他同等城市,海南省的中心城市海口、三亚都处于不发达水平。经济因素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小。另外,城市产业的发展多是靠外部投资,海南岛有大量的岛外人士来海南从事旅游和房地产行业。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有限,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积极性不高。

三、海南省实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建议措施

(一)以旅游为引导推进就地城镇化

自2009年将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海南岛的小城镇的带动性相比较中心城市较弱,但是这些小城镇易于形成鲜明的旅游主题特征,基于特色化旅游主题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旅游业是海南省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展潜力最大,容易聚集劳动力的产业。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要和打造特色旅游业相结合,建设特色旅游小镇,打造民俗风情文化游。以民族风情、民俗体验构建特色鲜明、旅游产业支撑的中心镇体系,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农居旅社区发展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新形式。让村庄和旅游结合起来,转化生活资料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服务产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有强调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转化身份为居民,通过旅游业带动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就业的改善,同时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打造高品质农村社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以打造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发展海南岛乡村特色旅游。小城镇特色旅游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同时带动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政府也应加强对小城镇特色旅游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同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动力。

(二)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动力,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农业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做到强化经济,海南省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尤为重要。海南省小城镇应发挥其自然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就地城镇化。

首先要发展精细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劳动率。海南省农村农业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多为人力劳动,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政府应该对农村农业生产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开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以高新技术发展农业产业。海南省农村应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升级传统农业产业,吸纳高素质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需要政策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业研发资金,培养高素质人才,学习先进技术,将农村传统农业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农业,促进城镇化发展。

最后要以龙头企业和资源为依托,发展农、副、土、特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海南省小城镇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动相关的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带动农村就地城镇化。

(三)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城经济发展是原动力,基础设施是保障,是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海南省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存在供应不足、管理落后等问题。而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更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吸引企业投资,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小城镇以项目投资等形式面向社会进行项目招标。

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切记盲目全面展开。统筹电力、交通、排水等方面,做到系统化、综合化,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确定标准要要依据当地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是未来的方向,但是我们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标准定的过高或者统一成一个标准,容易造成某些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没人使用,导致荒废,同时也浪费了资金。

(四)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

一是完善金融体系。农村城镇化离不开资金的需求,而且往往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无法满足城镇化进程中资金的需求,因此吸引外部投资,寻求多元的筹资渠道与完善的金融体系密不可分。但是现实情况是海南省农村的金融体系很不完善,只有很少的金融机构,并且金融机构的职能也较少,多是存取款等,进行项目融资就会很难。应尽快建立如农业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针对城镇化推出相对应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另外,由于中小城镇缺乏信用体系,信用、资产状况无法核实,给贷款融资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构建小城镇金融信用服务体系也是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二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的完善起来,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让社会保障可以惠及小城镇的所有人,让农民也享受到城市市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服务。国家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社会保障的实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实现目标之一,但是目前阶段仍然要分阶段、分期逐步完善,推进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

[1]刘敏.海南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09.

[2]郭淑红.三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农村城镇化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1,(1).

[3]潘永强,韩樾,罗声明,段华友.海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刘钊军,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2 ,(3).

[5]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J].上城市发展研究,2015,(1).

[6]张明明.就地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7]韦仕川,杨林肇宏,张德生.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1).

F2

A

(2016) 02-020-06

2016-09-15

石鑫(1988- ),女,山西阳泉人,财经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从事税收研究。

猜你喜欢

小城镇海南省城镇化
家乡的城镇化
海南省肿瘤医院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