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孵化体系重构的创业型小微企业成长性障碍解决途径

2016-06-15单晓华

三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成长性小微企业

单晓华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基于孵化体系重构的创业型小微企业成长性障碍解决途径

单晓华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尽管创业通常有较多的创新理念、领先的技术思维,但却存在普遍性的成长性障碍如下:治理结构风险;创业管理团队的功能性不全;市场壁垒与开拓能力;筹融资能力缺乏;企业文化及战略的缺失等。现有的孵化服务机构大多限于孵化器及风投机构,未能满足其解决成长性障碍的需求。通过重构其孵化体系,运用互联网平台、各类专业性企业服务机构、投资性金融产品的创新等,通过闭合式循环需求满足模式,解决各方的需求嗜求,从而形成小微企业成长性障碍的解决手段。

创业型企业;成长性障碍;孵化器;风投机构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中,创业型企业大量出现,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添加了活力,一些成长性企业的成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前行的重要引擎。创业企业通常是以小微企业的初始形态发展的,小微创业企业亦是成长风险最大的企业群体之一,它们往往匮乏经营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制约的敏感性强,其生存环境严峻,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生存年限仅为2.9年,5年存活率低于10%。“长不大,活不长”是小微创业企业生存的常态。

与大型企业产业延伸的投资性企业不同,创业企业的初始状态大多是小微企业模式,其创业驱动通常是基于某个、或极少数方面的优势而选择创业的,如笃信的技术优势、数量不多但足以引起创业冲动的资金、对局部性销售市场的信心或渠道优势等,但这些因素均难以支持一个企业从初创阶段到发展成长。他们往往缺乏企业运营最关键的要素:充裕的资金,成熟的技术,有经验的管理团队,趋于稳定的市场份额等,却要面对各种系统性风险的威胁。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法则下,大多数创业型小微企业都会在成长期倒闭,其夭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成长性潜力不足,二是风险型阻碍因素的结果。事实上,我国众多的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并非天生的优秀企业管理者,他们往往匮乏经营企业的经验,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却必须面对比正常期发展的企业更多的问题,任何环节的阻碍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危机、甚至倒闭。小微企业极高的死亡率是落实“大众创业”战略的主要障碍,创业投资的失败,既打击了创业者、投资者的信心,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一些原本质地较好的创业项目因为某些环节的失误失控而倒闭,也是社会发展的机会损失。

事实上,众多创业企业是基于新业态、新技术、新思维环境下而展开的,通常具有更好的新的科学技术吸纳能力,有对行业发展最新态势的捕捉力与敏感度,对创业型企业的扶持,既是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地方经济不断发展,以创新创业输入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内容,亦是地方经济创新平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经济活力的重要动力引擎。

通过对一些样本企业的观察,创业企业在优势上各有所长,而其面临的问题却通常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公司战略目标的不确定及发展方向的动摇性;二、企业人财物资源的极端匮乏;三、管理水平的低下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四、生产及营销能力有待加强;五、资本及融资能力的薄弱;六、企业抗风险能力小。事实上,创业企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合以智力服务型公司、社会孵化机构等创业企业服务机构予以支持,并改善相关困境,从而提升创业企业的存活率,即实现对创业企业基于服务需求满足的孵化精细化护理。

二、创业型企业成长阻碍与风险因素分析

创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其成长能力,即具备企业发展所需的诸项基本条件的能力,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方面:有充足的资金、良好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的团队、具备足够的管理经验及技术能力、市场追踪与开拓能力,健康的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等。这些是常规企业良性发展均需具备的能力,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它们的这些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这些欠缺构成其成长性阻碍。创业企业成长能力的不足,亦加大了其面对风险危机的可能性、脆弱性,一些小的不利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也会导致创业企业面临存亡危机。创业企业成长能力的不足导致其在相关环节产生发展困境,并成为其成长阻碍。创业企业的成长阻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如下方面:

1.治理结构风险。创业企业中的“核心”人物往往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他通常是核心技术的控制者、创业资金的募集者,是创业团队的召集人。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他成为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首席技术等为一体的独断者,而创业公司的脆弱性、小微性很难将上述只能进行进一步划分分割。然而,该“核心”人物本身未必是全面、全能的管理者,公司的许多风险难以从他人的视角及时发现,风险产生几率大大增加。

2.创业管理团队的功能性不全。一个常规的企业组织要维系正常的运营,对其管理团队的功能要求是全面的,能组织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能解决生产经营的技术问题,能有效的实现销售目标,能获得保障性的运营资金,能储备供给适用的人力资源,等等。而创业团队通常在上述功能性能力是不齐全的,往往在一个或数个环节形成短板,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企业很容易陷入存亡困境。

3.技术成熟性有待加强,产量及质量偏低,成本压力大。创业企业的产品通常是新技术的应用,尽管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其在初期的技术成熟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研发新技术的创业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到小试、中试、量产等各个环节,是一个技术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这个期间里,企业产品很少、品质并不理想,甚至连产品都没有。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输血才能度过发展期的困境。

4.市场壁垒与开拓障碍。创业企业必须开拓足够的市场份额才能存活下来,事实上,面对者竞争对手已经瓜分的市场,创业企业要从无到有地开拓市场,必须要有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通常,创业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创新优势获得顾客群体的青睐,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达到盈亏平衡的销售值之前,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亏损,市场开拓期越长,企业资金枯竭的可能性就越大。

5.筹融资能力缺乏。创业企业除了自己筹措的创业资本外,是很难获得其他融资资金的支持的,风投资金所选择的企业,对于所有的创业企业而言是微不足道的。银行资金通常也基于风险的考虑而拒绝给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平台的缺乏,普通个人拥有大量的资金,却难以和创业型小微企业直接连通。个人只能将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或存入银行获取微博的存款利息。在仍然较高的通胀率的挤压下,个人流动性资产则不断贬值,和创业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6.企业文化及战略的缺失。创业者未必没有意识到建设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发展阶段制约了这一任务的实现。企业文化是一个经过长期的发展历史所形成的文化附加价值的累积,而创业企业历史极短,无法形成这样的文化积淀。在生存重于一切的前提下,企业难以有发展使命的认知,难以进行所谓的内外因分析确立中长期发展方向。在创业企业里,匮乏文化质地、低薪酬、高强度、高压力,除了少数被创业激情感染并获得利益承诺的人外,其他的人是很难发挥其工作潜能的。

三、孵化服务体系与创业企业需求的逻辑关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创业型企业要克服成长性障碍往往需要外力的支持。最早的孵化机构出现在1959年,在美国纽约贝特维亚?(Batavia),?美国商人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将自己管理的的物业改建企业服务中心,为各创业型企业提供场地、管理咨询、财务服务等业务。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纷纷建立孵化机构,支持科技技术的产学研转换。我国的产业孵化机构通常为企业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房租、免费的工商、财务服务等,为其提供集中式的孵化支持。由于体制与服务嗜求的限制,我国的孵化机构并不能满足创业型企业的成长发展需求。通过对政府性孵化对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扶持的企业并非进行了商业潜力方面的精选,而是设置一定的普适性标准、或者政策性评判标准,符合条件既具备了获得支持的可能性。这一点与商业性孵化机构的视阈是不同的,他们以商业成长性为选择的主要标准,并通过各种介入方式加强这一优势,使得商业孵化企业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发展潜力。由于受到政策性条件的制约,不利于选择更加具有商业价值的企业予以支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风投机构逐渐成为服务创业企业的重要商业性孵化机构。开始以政府的风投公司为主,到后来逐步发展产生了私人风险投资人、公司机构的风险投资。这些机构更重视所投项目的商业发展潜力,但由于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他们只青睐极少数质地及潜力最好的企业,对于那些虽具潜力,但同时存在较多成长性障碍的企业则予以放弃。即使是所投资的极少数企业,孵化投资机构也无力为其进行孵化服务的培育,这样就构成了这样的逻辑偏差:创业企业存在巨大的成长性障碍及风险因素,并产生了的孵化需求,而孵化机构所能给予的支持极小,并且不能满足创业企业成长服务需求,从而产生了创业企业通常所见的症结,最终导致极高的死亡率。

四、基于不同诉求目标下的孵化服务体系构建及制约瓶颈解决

孵化风投机构并不擅长为创业企业提供除资金、资本结构改造以外的服务支持,因此要解决创业企业的成长性障碍,通常需要寻求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如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商业策划公司、市场营销公司、技术服务公司、财务服务公司、金融担保公司等,而这些公司所提供的专案型服务需要提供高额的服务费用,这是创业企业难以承担

图1:创业企业服务体系的业务关系重构及制约瓶颈解决途径示意图

五、结语

创业企业超高的死亡率造成社会资源巨大的损失,也是我国创新型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需要为其提供精细化的服务,需要重整其获得服务支持的渠道与途径。从业务逻辑关系上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是相关企业目标诉求的偏差,在强化政府与社会监管职能的基础上,运用目前互联网等技术平台的支持条件,调整相关企业的利益模式和业务关联关系,可形成解决创业企业发展障碍的创新模式。

[1]吴文清,张海红,赵黎明.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投知识共享博弈及政策研究[J].软科学,2014,(1):39-43.

[2]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 创业能力、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4,(3):431-440.

[3]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41-52.

[4]郑志来. 互联网金融、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研究 [J].现代经济探讨,2015,(1):63-67.

[5]李森森,张玉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机制构建研究--基于企业成长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34-138.

[6]胡伟.资本市场服务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武汉金融,2013,(6):67-68.

[7]彭文静.产业聚落生态下创业型小微企业筹融资策略及风险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6,(10):10-12.

F2

A

(2016) 02-054-04

2016-10-10

单晓华(1969-),男,湖南长沙人,从事资本运营、风险投资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成长性小微企业
企业
小微课大应用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18上海成长性企业50强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分析师一致预期最具成长性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