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产业链演进新模式研究*

2016-06-15周静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233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分散式新模式

周静(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233)



全球产业链演进新模式研究*

周静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233)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平台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和发达国家再掀工业化浪潮的双重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演进具有了新的特点。企业以用户为核心以散点形式分布在周围,形成了不同于温特式的散点式组合方式,全球产业价值链逐渐趋平,关键增值环节集中于标准规则制定、智能制造和个性化集成三个阶段,同时,高端产业价值链在发达国家内部、低端产业价值链在后发国家内部形成两个独立闭环,财富向发达国家集中,而发达国家将不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模式向后发国家转移。在全球产业链演进新模式下,中国迫切需要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抢夺新领域制高点,同时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打好品牌争夺战,争取话语权。

关键词:产业链演进;分散式;微笑曲线;新模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5CJL060。

一、问题的提出

1.产业链发展文献回顾

亚当·斯密在其“社会分工”理论中提出了产业链的思想;马歇尔将该理论进一步深化,提出企业间分工的重要作用;新产业组织理论(NIO)认为企业通过对其产业链条上的纵向一体化获得超额利润,产业链整合实现知识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实现报酬递增;2000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中扩大了产业链研究的边界,认为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一国重要竞争优势。

很多学者从供应链角度对产业链进行研究,形成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意大利学者通过对供应链的改造来研究产业链,Gereffi(2002)①提出的全球商品链概念,将产业的全球分布组织与价值链的概念相衔接。

贝恩(1968)②提出了SCP范式,成为在网络经济、模块化时代对规模经济的重要补充;20世纪末很多经济学家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产业链展开研究,提出产业链的垂直分解过程就是“模块化”的过程,Castells(1996)③、Baldwin&Clark(1997)④、Gereffi&Sturgeon(2003)⑤、青木昌彦(2003)⑥都指出,模块化是对产业标准化的整合,“网络化”整合是产业链中权力分布日渐均衡的结果。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链的研究集中在2000年以后。李心芹、李仕明(2004)⑦较早地界定了产业链的内涵,并将产业链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郁义鸿(2005)⑧、龚勤林(2004)⑨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进行了分类;马士华(2002)⑩创新性提出供应链与价值链、产业链的关系;吴金明等(2005)⑪分析了产业链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认为企业产品与技术要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相匹配,同时要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朱瑞博(2003)⑫、胡晓鹏(2004)⑬、李海舰、聂辉华(2004)⑭等学者从模块化角度研究产业链,认为这些半自律的子系统可以在分离的组织空间完成完整的价值创造;芮明杰、刘明宇(2006)⑮提出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模式、成本与知识的形态和特征有关。

2.研究问题的提出

从上述整理可以看出,对于产业链发展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切入角度集中于微观或中观层面,对全球经济运行方式的转换尤其是全球产业链演进新特点的关注尚欠缺。二是在世界经贸格局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仅依靠传统的产业链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已不足以解释产业链演进的特征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因此需将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增值的新特征纳入自变量范畴,以期对产业链发展理论及我国产业创新路径有更进一步的探索。

二、全球产业链演进的新模式

1.从温特式到分散式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1983)的研究表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从大工业时代的福特式到当前第三次工业浪潮的分散式,产业链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

《国富论》揭示了分工对于节约劳动时间上的重要作用,斯密(1776)和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1923)进一步强调了迂回式生产对于提升收益的价值,随后杨格(1928)和杨小凯(1999)继续研究规模报酬递增与专业化分工间的联系,而产业链正是一种以收益递增为特征的纵向产业内分工和以比较优势为特征的横向产业间分工为主导且相互交织的产业组织形式(李炜,2007)⑯。因此产业链的产生源于分工,分工所带来的产业链条上的新增环节与节点即是价值增值的突破点,福特式时期的企业,即通过将劳动工序分解和标准化、程序化的过程,实现大规模生产和规模经济最终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根据Piore、Sabel为代表的弹性专业化理论,雇佣工人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度优于小规模的合作制度。福特式生产方式中,大企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并占据主导地位,大企业通过高度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不断提升规模经济的效应来获得产业霸权地位和超额利润,此时产业链的创新依靠分工导致的员工在固定岗位上的长时间单一技能反复运用过程中带来的创造性突破,而上下游环节由于产业链供求的“咬合”关系,某一环节技术创新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通过产业链传递至最终商品,同时也会对其余环节通过创新提升效率提出反向要求,从而形成创新点循环推进的拉动效应,使产业链升级,继而企业进一步扩张。福特式下产业组织中企业专注于大批量、少品种的集中化生产,核心大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因此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成本和市场占有率。

随着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代表,企业开始采用灵活化的机器设备和具有广泛熟练技术的劳动力进行特殊化商品生产,而非运用高端专业化的机器设备和半熟练技术劳动力进行标准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充分体现了丰田式模式对人力资本作用的强调,同时更加尊重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借助于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即是途径之一。Diromualdo & Gurbaxani(1998)⑰研究证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荆林波(2005)⑱认为外包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多是提高核心业务能力。陈菲(2005)⑲、卢峰(2007)⑳也都分析了外包发生的机制是产品内分工导致业务流程的变革与重组。丰田式注重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不追求大而全的价值链整体控制,而是在价值链中发现自己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并予以保留,而把其余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些模块外包,在该领域与其余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从而构建自己的上下游供应体系,并保持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在产品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对其所在领域的企业实施垂直控制,建立了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的产业布局形态。外包实现了企业规模的精简,避免了由于规模膨胀而造成组织反应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产业链升级更多依靠核心企业的创新驱动,同时核心企业的创新,会逼迫外围企业进行技术或管理模式的革新换代以匹配核心企业需求,从而对外围配套企业带来溢出效应。企业竞争核心不再仅是质量和成本,还包括渠道控制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垂直领域的领导力。

20世纪后期,全球产业链体系发生了新变化,在霸权国家的把持与主导下,由全球多国家参与的产业链水平分工,逐渐被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取代,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可以独立地在不同地理空间完成,而后再组装成整体,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要素、财富的新组合,进而促成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在这一进程中,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编织和控制的全球性生产网络和贸易网络,将遍布在世界上各开放国家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整合成为全球价值创造节点,公司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温特式着眼于全球价值链,即由产业金字塔顶端企业控制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各关键连接环节,如核心技术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在全球范围依照产品标准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众多产品“模块”生产者,这些生产者中最具竞争优势的可获得生产组合中最高的价值增值,标准制定者和"模块"生产者,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因此,在温特式模式下,点-轴模式体现在对生产总构架的控制和产品零部件“模块”生产双过程中,这一生产架构中,只有处在产业链最上游的上述国家才掌握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大多数国家则是以“模块”生产组合者的身份,将标准落实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保证了产业链最顶端占据霸权地位国家的核心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在“模块”的生产组合过程中也获得了价值增值和利润,形成双赢,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此时产业链的创新是标准规则的完善和生产组合优化的融合,体现在制定标准者和生产制造者的协同创新。温特式产业发展中的竞争核心是产业控制力,即通过标准、规则的制定,控制世界要素、资源、财富的最终流向。

当前,互联网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带来颠覆式影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生产体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演化出由扁平式的分散式生产,分布式制造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生产方式。互联网在经历了学术科研应用阶段和消费互联网蓬勃兴起阶段后,现在进入了第三阶段,互联网凭借其通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开始向生产领域进军,对生产要素、组织模式、用户角色、业务形态和企业管理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技术与先进制造工艺的结合,形成全新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和生产方式,新的标准化生产为企业赢得了新的规模经济——产业价值增值不再依靠单纯的增值环节(点),而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由信息和技术两维度组合成的产业价值增值区域(面)。产业链上下游在互联网平台上集聚,按照生产流程固有逻辑关联整合,技术、信息、价值和财富以数字化的方式传递,不仅提高传输效率,而且降低交易成本,改变成本结构。此时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自主设计、生产的可能性,同时产业链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组合,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时代,企业均以用户为核心以散点形式分布在周围,供用户组合和完成生产,最终实现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多赢。此时的产业链创新过程,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基于互联网平台而产生的新模式或新业态,创新会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并形成网络,具有快速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意识的企业才得以生存,产业竞争的核心也由温特式时代的对产业链前端(如资本、技术等)的控制,转向产业链后端(如市场挖掘、用户体验感)的引导能力,即用户导向性,拥有用户即拥有未来。传统的产业链理论专注于研究企业间分工协作转移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当前的产业链理论开始关注客户潜在需求的挖掘,与传统追求垄断地位导向不同,用户价值导向是实现“熊彼特创新租金”的重要出发点。

表1:产业链演进四阶段对比表

2.微笑曲线趋平

1992年,中国台湾宏碁公司董事长施振荣用一个开口向上的(也可用字母U表示)抛物线来描述个人电脑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这条曲线被称为“微笑曲线”。之后这一概念常被用来说明各种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分布情况。哈德森(1999)通过对亚太产业链分析得出全球产业驱动的两种模式:掌握核心研发技术的生产者驱动和具备极强市场营销能力的采购者驱动,也证明了在产业链两端具有更多增值机会的结论。

图1:微笑曲线示意图

丰田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模式被哈佛商学院作为案例使用,也是众多管理学家研究的生产组织范式。日本制造业企业在研发和知识产权方面不具备与欧美先进企业抗衡的实力,财务与营销方面也并非强项,但他们极其注重生产和管理中的品质与成本管理,通过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和并行工程等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精益模式下的价值创造,突出了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巨大价值增值的可能性,因此也被称之为"反向微笑曲线"。

图2:反微笑曲线示意图

这两大理念对我国产业发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误区。如为了适应“微笑曲线”理论,单纯增加研发和营销投入,迷信生产外包,忽视生产过程周期时间和制造工艺优化,造成很多领域我们突破了关键技术但却止步于缺乏先进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另一方面,片面学习精艺模式,注重管理过程中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其为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所做的投入,以及品牌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导致我国企业长期陷入“高投入、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品质”的制造困境中。

当前,全球产业链出现了分工进一步深化、区域粘性增强、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和用户导向突出的新特点,使价值流向前端、中断和末端三个关键模块,导致价值链出现前端、中端和末端同时抬高的趋势,即价值链趋平,这三个模块分别为:

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外部性理论要求供应链流程环节的快速、准确和有效,同时产品基础单元必须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标准制定权的"锁定",从而获得价值增值。

智能化生产者。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制造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分析、决策等智能活动,智能生产机器可以根据人的指令随时调整生产模式和所用原材料,实现了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智能化、个性化和高度集成化。因此智能化的生产者是集虚拟现实技术、人机协同能力、自组织和超柔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于一体的生产方式。詹森和麦肯林(1976)㉑的研究表明,产业发展中知识与决策权具有统一性,谁转移取决于二者转移的成本比较,智能化生产改变了以往生产环节的简单流水线作业的加工、组装,通过高知识性和技术性将弱势企业隔离,从而掌握生产环节的决策权,进而提升制造环节的价值曲线,实现“微笑曲线”的中段提升。

个性化集成者。生产工序末端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内容,当前越来越多的由个性化集成平台提供,具有竞争力、品牌性的个性化集成平台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本、知识和信息优势组建扁平状的虚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智能化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而后通过个性化设计、体验价值升级、专业化集成服务等过程,将产品赋予品牌、价值和生命。虽不直接生产,但在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具有品牌优势的个性化集成者获得较高的产业组织利润。

图3:逐渐“趋平”的微笑曲线

3.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使产业链分化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和形成,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各项战略规划以抢占未来高端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以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英国制造2050、新工业法国、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为标志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掀起,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反思和修正,而是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打造新的“标准化生产”,通过提前布局战略性新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而继续把持重要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进行颠覆并重构产业链的空间布局,进而控制全球高端生产体系。全球产业链将由原先跨国公司为核心节点的“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采购组合模式,向发达国家与后发国家形成两个独立的闭合产业链圈层二分化。

发达国家内部形成高端产业价值链闭环,而后发国家内部则形成低端产业价值链内循环。后发国家在过去承担着全球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凭借的是其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代价,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产业链或整个产业体系的不断影响和渗透,加工组装环节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劳动,依托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生产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价值增值能力,因此后发国家在产业链中段的竞争优势不再;同时,过去产业链末端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模块会设置在最终消费市场国,为后发国家创造了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中的机会,但未来分布式制造会使销售环节向两端集聚直至消失,一部分内嵌入个性化集成环节完成,一部分由最终用户自己实现(如用户购买3D打印材料,自己打印产品)。

产业链演进至分散式模式的高端产业,处在同一信息整合平台的企业可以结成战略同盟,实现优势互补、流程对接、资源共享和文化融合,结盟是以标准控制能力、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以及价值引导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将战略同盟集中于发达国家内部,尤其是在价值增值的三个关键环节(标准、规则,智能化生产,个性化集成)形成关键性引领性企业同盟,将高端产业链条在发达国家内部形成闭环。

相对低端的产业价值链则会在后发国家内形成循环,但虹吸效应会导致话语权和议价权在拥有高端产业链的发达国家集中,最终带来财富由后发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单向转移,而高端产业链可以输出给低端产业链的只有他们已不需要的知识或管理模式,从而使产业链两圈层进一步分离,发达国家与后发国家的差距会逐步拉大。

图4:逐渐分离独立的产业链两闭环

三、结论与启示

郎咸平(2008)㉒认为,中国真正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产业链竞争。当前,全球产业链演进具有了新的特点,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技术与先进制造工艺的结合,形成全新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和生产方式,企业以用户为核心以散点形式分布在周围,形成了不同于温特式的散点式组合方式;同时,当前全球产业价值链出现了与“微笑曲线”和“反微笑曲线”不同的新趋势,随着智能化生产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微笑曲线”逐渐趋平,关键增值环节集中于标准规则制定、智能制造和个性化集成三个阶段;最后,发达国家掀起再工业化浪潮,对产业链的全球空间布局进行重组,打破了全球生产体系原有的分工格局,进而控制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导致高端产业价值链在发达国家内部、低端产业价值链在后发国家内部形成两个独立闭环,财富向发达国家集中,而发达国家将不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模式向后发国家转移的趋势。

在全球产业链演进新模式下,中国迫切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抢夺新领域制高点。发达国家在产业链前端如标准规则制定以及产业链后端个性化集成的品牌上具有优势,但产业链中部的智能制造近些年刚刚兴起,几乎所有国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加大基础领域的研究投入,开发自主的智能生产设备和新型自动化生产系统,抢夺新领域的制高点,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对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十分关键。

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在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两产业链圈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在培育落后产业的同时,一定要进一步扶持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产业,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一旦产业链两圈层形成,再突破的难度会非常大。

打好品牌争夺战,争取话语权。个性化集成商竞争中的关键在于与用户的融合度与品牌,鉴于与用户融合度的粘性较差,而品牌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故培养独立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对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国际产业话语权与议价能力有积极帮助。

注释:

①J Bair,G Gereffi.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 [J]. World development. 2002.

②Bain,j. s. 195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③Castells,Manuel(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Volume 1). 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Inc.(556 pages,bibliography 51 pages,index 23 pages).

④C. Y. Baldwin and K. B.Clark,"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 75,No. 5,1997,pp. 84-93.

⑤Gereffi,Humphrey,Sturgeon,The Global Value Chain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1,2003.

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⑦李新芹,李仕明.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60-63.

⑧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35-42.

⑨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探讨;2004(03).

⑩马士华.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A].南开管理评论,2001,4(2):56-59.

⑪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02):44-50.

⑫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08).

⑬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的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4,(09):5-11.

⑭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8).

⑮芮明杰,刘明宇.模块化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分工与创新.当代财经,2006,(4):83-85.

⑯李玮.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4S):40-41.

⑰AnthonyDiRomualdo&Vijay Gurbaxani.1998. Strategic Intent for ITOutsourcing. MIT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67-80.

⑱荆林波.外资进入流通领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下)[J].商业时代.2005(12).

⑲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⑳卢峰.服务外包经济学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㉑Jensen,M.,Meckling,W.,1976.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㉒郎咸平.产业链国际化竞争格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08中外物流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

参考文献:

[1]戴孝悌.产业链视域中的日本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15-12818.

[2]戴孝悌,陈红英.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EJ].生产力研究,2010(12):208-210,259,263.

[3]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经济学家,2004,(3):23-25.

[4]胡霞.日本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61-65.

[5]李卫东.日本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对我们的启示[J].清江论坛,2007(1):62.

[6]李心芹等.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60-62.

[7]郎咸平.从产业链分工看全球产业竞争[J].中国企业导刊,2008(17):29-35.

[8]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8-11.

[9]曲军,胡胜德.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44-245.

[10]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理论,2006,(3):60-66.

[11]唐胜军.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农垦,2009(2):85-87.

[12]田建玺.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链面临的困境与变革路径[J].饲养广角,2009(20):24-21.

[13]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14]魏国江,陈晓枫.台湾地区产业链特征与主要问题研究03.发展研究,2011(4):48-50.

[15]谢清风.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特点[J].现代出版,2012(5):74-76.

[16]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5-30.

[17]张益丰,张少军.消费倾向,营销模式及产业链结构重组--以英国鱼类零售业市场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110-113.

[18]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64-67.

[19]Graham B.UK Fisheries Ecommerce Study[R].Project Steering Commettee,2001.

(责任编辑方卿)

Research on the New Model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s Evolution

Zhou Jing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platform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wav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evolution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has new features. Enterprises are scattered around the user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forming a scattered type of point combinations which is unlike wintelism.Global industry value chain is gradually leveling off,and the key value chain focuses on three stages:standard or rule-making,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personalization integrated,while the high-end industry value chain in developed internally,the low-end of the industry value chai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m two independent loop,and the wealth is concentrat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while the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model which are not requir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transfer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new model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s evolution,China urgently needs to reinforce it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base,and snatch the new industries'high ground,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high-end industrial chain,at the same time,pay attention to the brand battle,and fight for the right to speak.

Keyword:Chain's Evolution;Distributed;Smile Curve;New Model

收稿日期:2015-12-18

作者简介:周静 女(1986-)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6)03-079-(9)

猜你喜欢

分散式新模式
基于视觉识别的多点分散式火灾监控方法研究
欧洲分散式风电启示
分散式风电破“局”
分散式风电投资的经济性分析
风电:分散式风电政策利好 加速发展可期
分散式风电卷土重来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