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6-06-13郭俊林

当代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肝素抗凝病程

郭俊林

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

郭俊林

目的 观察肝素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17例,显效率85%、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率90%;显效10例,显效率50%,总有效13例,总有效率6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窦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疏通静脉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肝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类型,为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种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漏诊、误诊[1]。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既往多采用脱水、扩容等对症支持治疗,不主张行溶栓、抗凝治疗,原因为此种治疗方法可增加患者治疗风险,威胁预后及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抗凝治疗在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同时,并不加重颅内血肿风险[2]。本研究选择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观察肝素抗凝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14分。男24例,女16例;年龄12~40岁,平均年龄(31.2±3.8)岁。病程3~14d,平均病程(7.6±0.8)d。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2~38岁,平均年龄(31.0±3.6)岁;病程3~12d,平均病程(7.5±0.6)。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3~40岁,平均年龄(31.3±3.9)岁;病程4~14d,平均病程(7.7±0.9)d。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入院时均为急性起病,伴头痛39例,恶心、呕吐31例;伴程度不同意识障碍28例。伴视力下降22例,复视6例,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4例。实验室辅助检查头颅CT可见矢状窦高密度影25例,窦汇三角形高密度影18例,乙状窦、横窦高密度影22例,脑实质出血5例,脑室系统出血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2例,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8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给予甘露醇125~250mL,8~12h/次,根据患者病情治疗10~14d。给予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清除自由基、抗感染等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抗凝治疗,肝素12500U溶于5%GS 50mL中,持续静脉注射,初始剂量为1000U/h,每天复查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控制APTT在基础值的2~3倍,根据APTT情况调整泵速。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武金颖的相关标准判定治疗效果[3],即:治疗后患者颅内压正常,无神经功能障碍为显效;治疗后,患者颅内压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者颅内压仍较高,临床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AS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达85%、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65%(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静脉窦再通状况 2组患者出院前均复查头颅MRV(低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观察组20例患者静脉窦再通19例,再通率95%,其余1例患者脑表面静脉显著减少。对照组20例患者静脉窦再通10例,再通率50%。观察组静脉窦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89,P<0.05)。

3 讨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局部感染、口服避孕药、育龄女性产褥期感染为常见病因[4]。血栓最先在硬膜窦内形成,然后血凝块播散至皮层静脉,使静脉引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毛细血管、小静脉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大脑皮层下出现瘀血性梗死或出血,血栓向后扩展至大脑静脉,可有急剧的颅内压升高、颈部强直、全身抽搐等临床表现[5]。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临床多采用CT、MRI、MRV(低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联合检查辅助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可见弥漫性脑水肿及相应静脉引流出有脑梗死或出血性脑梗死病灶。MRI及MRV检查可见受累的静脉窦内异常信号。临床既往主要采用抗感染、脱水,激素、活血化瘀、溶栓等治疗,长期应用中发现,常规治疗方法存在静脉窦血栓易复发,长期效果不佳等弊端[6]。

根据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盟发布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标准与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对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应给予剂量调整的普通肝素或根据体质量给予全量低分子肝素。为此,国内外学者做了一系列关于抗凝治疗的回顾分析[7-8],余天浩等[9]分析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急性期给予静脉滴注肝素,后改成口服抗凝药物1~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19例完全康复。翟素巧等[10]选择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出血性梗死的12例患者,6例性抗凝治疗后复查头颅CT,未见脑出血范围扩大,6例未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复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较治疗前加重。上述资料均说明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合并脑出血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证。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抗凝治疗,患者显效率达85%,总有效率达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注意对患者APTT的监测,患者停肝素前APTT显著升高,为入院前的2~3倍,提示患者纤溶状态显著好转。APTT主要用途为监测肝素用量,一般维持结果为基础值的2倍左右,观察组停肝素前APTT为入院时的倍,提示肝素剂量可耐受。肝素抗凝治疗对于出血性梗死仍为具有争议的问题,本组6例出血性梗死患者给予肝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提示肝素可用于有出血性梗死或弥漫性脑出血患者。在应用过程中需严格监测APTT,控制在基础值的2~3倍,高于3倍则发生出血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采用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疏通静脉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罗世炜,郑晓琼.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脑出血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32):114-115.

[2] 蒙陶莎,郑金瓯.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序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前瞻性临床研究[J].内科,2015,8(3):239-241.

[3] 武金颖.低分子肝素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综合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0(3):76-77.

[4] 李改荣,闻宁.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1(4):457-458.

[5] 赵林,李林芳,刘增品,等.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15(6):450-453.

[6] 朱云飞,袁川,陆显祯,等.普通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6):8071-8072.

[7] 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等.抗凝与血管内机械碎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12(12):35-38.

[8] Szegedi N,Gellér L,Tahin T,et al.Successful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treatment of a left atrial appendage thrombus developed under rivaroxaban therapy[J].Orv Hetil,2016,157(4):154-156.

[9] 余天浩,张宙.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3(24):64-65.

[10] 翟素巧,马东波,王晓军.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3A):9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31

甘肃 745000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郭俊林)

猜你喜欢

肝素抗凝病程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