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另类的成长

2016-06-03马力

户外探险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成长的答案

本刊编辑部>策划

不论你出生于小镇、农村还是大都市,我们这一代至少曾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是在自然里度过,或许是蹲在门口的草地上看蚂蚁搬家,或跟小伙伴比赛爬树,或是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那时的我们经常浑身泥土、笑靥如花。遗憾的是,如今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直接与自然相关的经历,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理查德·洛夫所说的那样:“与自然世界的失联正在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双重影响。”

但我们应对有所觉悟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保持乐观心态,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过程中去解决各个问题:自然教育会是一个充满商机的大蛋糕吗?户外教育能达到我们期待的那些目的吗?家长如何看待各种选择和矛盾?孩子是否有机会重拾与自然的联系?

……

我们这一代应更能懂得:接触自然不是赐予孩子的附加体验和额外活动,而应是归还给孩子原本属于他们的天性。

家庭教育:因材施教 平常心

我们总将“因材施教”挂在嘴边,却习惯于把所有孩子引到同一条路上—我们以为成功的案例是可以复制的。很多家长知道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看到别人的孩子练击剑、练马术成果显著,就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去练击剑、练马术,但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有些孩子天生没有某方面的基因,为什么不给他们多一些可选择的道路,让他们多去走走?如果他们发觉某条路上风景不错,可以深入下去,同时也允许他们掉头转弯。

教育应该是广度和深度并行的,没有一种教育体系适用所有人,就像注重艺术与意识的华德福教育,首先要搞清楚家长是否认同其教育理念,其次,孩子的个性特质是否适合这套体系。现在大家一提“奥数”就很反感,但偏偏有的小孩就是数学天赋异禀,如果把他们扔到华德福的体系里或者其他偏文学化的体系里,可能表现并不会好,反而是送去某些培养天才少年的数学班里,他们的潜力可能就爆发了。

户外教育也一样需要因材施教。若能为热爱攀岩的孩子搭建一个专业的攀岩训练平台,他们就有机会站上国际舞台,而毫无攀岩天分又对攀岩不感兴趣的孩子勉强混在其中,顶多尝试一段时间后就退出了。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性太强,带着功利,互相之间传播的都是成功的典型,不会告诉人们失败者的经历和教训。望子成龙的父母需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天赋,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做出契合自己的选择。

教育机构:情怀 专业 规则

要做好户外教育,除了家庭的配合,还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国内很多教育机构的创始人或骨干力量原本是具有一定的体系和想法的,但落地的执行者并不一定,比如夏令营的指导员,许多都是从某体育学校招来的学生,这样人员成本低。可是这样一来,跟我们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教职人员就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没有体系的随机人员,家长怎么能放心呢?

目前国内的教育与市场几乎成了对等的关系,教育机构为了短平快地赚钱,会容易忽略那些看不见的危险环节。做教育的人与其他性质的从业机构应该是不一样的,虽然也要考虑吃饭问题,但育人度人的情怀应该放在第一位。那些一开业就想着要盈利的机构是危险的,我们避之不及。对于教育机构从业者来说,要想沉淀下来做事,就不能把教育和市场画等号。

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这些教育机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首先在选择时要搞清楚报名的目的是什么:是旅游为主还是学习培训为主?是为了增进亲子关系还是培养孩子独立?然后尽力考察对比各个机构的师资情况和营地情况。同时家长要明白一点,是不是孩子去过很多目的地、积累了丰富的旅行和户外经历,成长就万事无虞了?其实不然。我们在现实观察中发现,忽略规则的教育反而会使他们在适应现实生活方面出现问题。尤其在孩子低龄的时候,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习惯。若把规则和习惯忽略掉,认为户外就是放开了撒野,不给孩子制定规则,没有持久培养习惯,孩子将来的成长难免会磕磕绊绊。户外精神倡导自由,这种自由并非与规则对立,户外活动最能培养规矩和习惯,这一点应该在我们的户外教育中体现出来。

户外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话说回来,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推行户外教育?户外教育到底能解决什么?

首先,户外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提供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发挥空间,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能去解决和执行,最后,还要培养孩子的感知力—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个东西。我们经常会要求孩子认识很多种动物植物,而忘了问他们看花时的感受。户外会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而不是记住几种花名就罢了。

当然,过犹不及,我们要认清一个误区—户外不是万金油,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现在流行散养,这种教育方式对父母的要求很高,比如带着孩子去环球旅行的家庭,最起码得有经济自由,同时,人家父母已经做好一切心理准备。所以在这些案例打动你之时,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外一个误区是,是否那种open的孩子就好而内向安静的孩子就一定要改变?我们在进行户外教育时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变成一种模版化、课本化的教育。

我们目前的户外教育还存在过多主动性的干扰,是家长和老师在告诉孩子去哪儿要看些什么、学些什么。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关,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是以说教为主,体验式教育放在次要地位,而户外教育就应该是体验式教育。由于国外教育重视体验式学习,所以会流行营地教育,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什么是体验式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一个特定环境里,去尝试、去领悟。这其中就包括体验失败,“失败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失败不要紧,关键是失败之后如何重新再来。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不能让孩子失败,一定要他成功,我们太缺乏“失败教育”,当孩子遇到真正困难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会导致被老师说了几句就灰心丧气不去上学、甚至寻短见,因为他分辨不出轻重,他不会面对困难。

户外,是孩子们犯错和体验失败的最好场所,会教给孩子面对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户外教育能让孩子明白,做一切事情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马洛里三登珠峰,最后把命都搭在那里—好奇、持续、坚持,这才是户外的初心。一座山能给你什么回报,都会在路上体验到,当你带着孩子在山中慢慢行走,不需要告诉他这个植物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不需要督促他拿本子记下所有的信息量——塞得太多就太满,孩子的学习规划应有留白的艺术——让孩子自己去试探、发问、寻找答案,保持那份天生的好奇心。

户外能解决的最大问题,是爱

很多时候,父母、家庭出问题,其实都是因为爱出了问题。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懂得爱,其实我们不懂。每天供孩子吃住无微不至地照顾,这就是爱吗?每天说我爱你,就是爱吗?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专注户外的人可能更加懂得大爱。因为他们会去全情投入,这种投入往往不求索取和回报,常常是单向的付出。所以,户外能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爱。

父母的供养和抚育只是属于小爱,我们应该懂得大爱,懂得大爱就会舍得让孩子独立。如今,已经有很多中国的父母在觉悟,在行动,在自我改变,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培养下一代。

马力

网名“万叶生花”,70后非辣妈,北大中文系硕士,曾任知名青少年出版公司总编辑,现为北京一起独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青少年个性化成长俱乐部“幸会”发起人,兼任著名国际教育公司特别顾问,国际营地教育与产品独立研究者,带孩子旅行与青少年预留学顾问;拥有八年带孩子旅行经历,到过六大洲包括南极;曾接受过新华社《望周刊》《中国青年报》《父母必读》《时尚旅游》《新旅行》《户外探险》《都市主妇》《胡润百富》《奢华旅行家》、旅游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