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父母对自然教育的理解

2016-06-03

户外探险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能旅游家长

两耳不闻已不是当下的育子心经,世界如此大,孩子也该体验这世界,这基本是家长的共识。只是这世界如此大如此丰富,家长能带孩子体验哪些,又有哪些需要外来的力量。父母的爱和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学校里的书本、学科教育外加课外补习已经繁重到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作为对应试教育的补充,家长要给孩子些怎样的自然体验?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出去玩了大半天,你累得精疲力竭,问孩子玩得开心吗,得到的回答是我还没玩呢。这是怎么回事?估计你要爆炸了。你似乎也知道该给孩子什么,可这痛点又在哪里?

电子亮屏带来炫酷的互动游戏,适时通话的便捷交流也都貌似顺理成章地拿走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这不仅仅使孩子视力下降戴上眼镜,更甚的是隔绝了孩子和自然交流的可能。10年前,想带孩子出去玩,会有孩子问,那边有电源插座吗?现在的孩子会问,那边有wifi吗?孩子真的被电子产品绑架了,我们有什么方法把孩子拉回到现实,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担忧,每个家长算一下虚拟世界控制孩子的时间便会惊心。

孩子缺少与自然的交流,也就缺少了人最原初的创造力。看看树林里还有孩子在玩耍吗,你会问我们还有树林吗?这正是问题所在,我们远离了自然,孩子自己没有办法方便地融入到自然中去,社区路口不会有自然流淌的小溪,森林退让成人工公园,我们如何让自然的趣味把孩子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

问题都摆在这里。

父母带孩子出去,陌生环境中的亲情培养弥足珍贵,也无可替代。另外要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一种活法,这很重要,孩子在相对单一的价值观里,很难有换位思考的可能。那么难道从没有走出大山的孩子就不会调节自己和换位思考吗?大山的孩子,整个生活和他获得的信息都是一个标准,而当下的世界,浮动信息太多,各种碰撞,成人尚需梳理,也会混沌,何况孩子。也许你会问,难道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不同吗,身边都是不同呀。人在日常中已习惯各种存在,很难去觉察,这就需要更大的差异来帮助看见,等再回到日常中,会对周遭进行新的认知,这是旅行的意义,同时也是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社会部分。

只和家人出去,孩子常会觉得玩耍还没开始或者不尽兴,因为小孩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基本上是渴望群体的,只有集体玩耍才觉得开心。同时因为对外部世界的新奇和探究意识,所以有强烈的冒险欲望,群体也会助长这种欲望。自然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还有生命力的玄妙,这最适合孩子深入其中。自然教育常使用体验教育的手段来完成传达,正是基于群体、冒险和自然这三点,这是仅靠父母完成不了的任务。

孩子需要群体性的自然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父母的心目中,自然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普拉特罗

六岁男孩的爸爸,其子嘎嘎攀岩、金沙江皮划艇、滇藏线到拉萨等,跟爸爸一起经历了较多的户外运动,也曾多次参加自然教育课程。

何伟

潜水教练、少年铁三教练,深圳家长、移居大理;儿子蓝星11岁,跟父母潜水、徒步神山等,自然历练多,性格颇成熟。

胡小琼

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未未八岁,喜欢滑雪等户外运动,经常旅行、露营、徒步。多次参加户外机构的活动和自然教育课程。

图丁

女儿图图八岁,六岁开始参加冬季的滑雪儿童学校,去年开始学习攀岩,性格开朗好动,经历过较多旅行、露营、徒步。多次参加自然教育课程和营地生活。

TOPIC 1

性格塑造VS 技能培养

作为家长,你认为自然教育是性格塑造还是技能培养?

如今,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自然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很希望带孩子能参与其中,但是他们也同样有很多困惑和迷茫,小编为此采访了一些带孩子参与了多次自然教育课程的家长,来聊聊父母们所理解和喜欢的自然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普拉特罗:性格塑造肯定是基础目标,但我认为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性格是内在的,是心理、是心灵。自然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我觉得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身心互动,技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参与方式,一点点坚持,长久了以后,孩子的技能肯定会有提升和培养。但如果一味为提高技能而去塑造孩子,如果只是把孩子交给一个专业技能机构去培训,家长忽视家庭教育也就是陪伴教育,家长不到自然里去体验式陪伴孩子成长,我认为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会对生活失去灵性和心灵想象力,他很有可能失去最好的成长机会。

何伟:说到教育,首先应该是以好的人(性)格塑造为基础,能力培养不可或缺。只有培养了孩子健康的人格,才能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发挥出正面的作用。但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不能割裂也没有谁先谁后,而是综合发展的。我以为好的人格可以归纳为独立思考、积极面对挑战、善于发现、勇于承担责任、正面看待挫折、融入集体、开放思维、乐于接纳多样性、内心的平静……

在一个合适的教育体系中,能力的培养,或者可能说“开发”更合适点。孩子们(其实大人也一样)能在游戏中体验式地学习、适当引导潜移默化地学习会更开心、效率会更高!这种学习不设唯一标准,弱化成绩,应该会更能开发个体特质;这种学习在开发体能的同时培养心智;这种学习看重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多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使得孩子们喜欢学习、养成高效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开发孩子各自的优势潜能,使得他们发现自己生命中真正喜欢为之付出的事情。

中国目前体制内的教育就像是经济,把分数和GDP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孩子远离了自然的天性,只有自然教育才能成为最有益的补充,扭转这种局面。自然教育的理念是尊重人、自然、社会及有希望培养出能处理好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性格塑造和能力培养并重。

胡小琼:为什么我们要参加户外活动?孩子的回答一定是新鲜、刺激、好玩!这没有错。试想,一个枯燥无聊的活动,怎么能把孩子从ipad、动画片前面吸引走呢?但是对家长来说,希望孩子学到更多。首先要学会勇敢,在面临陌生和未知的事情时,不会退缩,敢于向前。其次学会客观,世界之大,能力有限,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然后要学会宽容,多样生态不同风景才是美丽,宽容他人,做独特的自己。另外要学会友谊,人生路很长,朋友可以相伴而行,共度难关。

所以,自然教育不能单单是技能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有效的学习能力才是受用一生的幸福。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教一个孩子如何用松果做出各种艺术品、如何把鹅卵石当玩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他如何用心去感受自然。当孩子内心强大了,想唱歌的时候随便揪片树叶就能发声,空无一物的水泥地,蚂蚁也能是他相伴一夏的伙伴。

图丁:我想从一次营地的经历说起。一群孩子来到林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营地露营,并将完成两天的自然教育课程。课程包括露营、篝火、自然取火、自然游戏、森林讲解、自然笔记、攀树等。

如果说选择露营区域是第一步,那么搭建就是接下来重要的活儿。帐篷两人合作搭建,要求工作细微,从地垫铺设到准备夜晚照明,外加整理自己的寝具和衣物。然后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和分工,樵夫、伙夫,公共事务一任分配,小社会开始运作。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技能可以随着合作更加精进,或者说是在工作中相互补益,性格塑造会因为环境和团队而潜移默化地形成。

很显然技能不是目的,技能是把事情进行下去的手段和基础。性格塑造也不会是最终的目的,如果侥幸有,那也是集体合作相互磨合的副产品,当孩子的内心超限离开舒适区,老师的引导和梳理是很好的介入时机。成长就是这样开始的。

TOPIC 2

旅游VS教育

亲子户外,是旅游还是教育更适合?

普拉特罗: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目标或是结果吧。教育是内里,旅游是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其实,举例的话,周末陪着孩子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公园里打球,或者到城市游乐场去游戏,这也是一种方式。但更多应该多去大自然野外环境下,大人自己首先要投入自然、深入自然,孩子是跟着父母一起走进自然的。而不是大人懒怠,但无奈被动地去为了孩子教育硬着头皮到自然里,甚至交给别人去带。我认为无论是旅游,或者是户外运动,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带孩子去深入大自然,不用刻意的教育就非常棒了!

何伟:我认为可以是大人带着的游学,重点落到“学”也就是教育上。游是过程、学是结果。好的旅游是在增长孩子对世界的真实阅历时,去引导孩子体验、学习到真实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塑造孩子健康人格个性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胡小琼:春节去海边,一价全包的度假村配有精彩纷呈的娱乐项目:新鲜好玩的射箭,商场必玩的蹦床,带有弯弯曲曲水滑梯的泳池,还有专门的儿童俱乐部带孩子做游戏、去探险。每一项活动都对未未充满诱惑,可是他却浅尝辄止,一门心思扑在了沙滩上。烈日下,小小少年大汗淋漓,汗水把沙子弄花一脸。他一会儿为挖到个美丽的贝壳而雀跃,一会为挖通了几个“山洞”而高叫妈妈。从早到晚,那个奋力挥铲的小小身影成了沙滩固定的画面。挖沙是他每天不变的娱乐,以至于我看得百无聊赖。我问,为什么如此这般喜欢玩沙?未未说:射箭、蹦床、泳池,哪里都能玩,但是沙子只有海边才有,所以我不想浪费时间在那些上面。

内向不善表达的儿子,简单直接的想法让我赧颜抱惭。在我忙着按时间表排队去骑车、玩帆船、试潜水,让我的旅行更有“价值”更“充实”的时候,收获满满的却是那个沙滩上的光脚少年。他找到了他想要的,专注地去享受。不甚完美的城堡,反反复复被淹埋的沙坑,都是他骄傲的成就,即使离开了这里,依然会长久回味,并成为他眉飞色舞与人聊天的话题。他知道了沙子掏洞不能急躁,要小心谨慎;知道了要想城堡稳固就得用半干半湿的沙子。在没有玩沙工具的时候,他会捡来贝壳,或把自己的拖鞋、被人遗留的可乐罐神奇利用。这些没人教,也不用教,是在旅行中一粒粒沙子自然地牵引中学到的。

美国著名的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在谈到孩子该怎么玩时说:给那个该死的孩子一根该死的棍子,让他站在该死的泥地里。城市里找不到那块该死的泥地,那就去旅游吧。在随性自然中,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找到最纯粹的需求和感受,因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是天生的,只是生活与环境暂时掩盖了而已。

图丁:不知哪个浑人在什么时候提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理论,于是乎生生制造出低龄学科教育产业。用“产业”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和孩子关联不大,但一批批学究式的眼镜儿童带着父母的愿望被制造出来,父母似乎知道要个什么样的孩子,但孩子无从选择自己的童年。人生既漫长又短暂的几十年里,不知哪个时刻算是起跑期,同时,相对琐碎平凡的每一个日常,怎么就理解成人生是一场短跑。

我们喜欢用旅游为生活制造爆炸式的绚烂,似乎这样才是人生的丰富,才不辜负日常的辛劳,对孩子尤甚如此,阶段性的承诺,对成绩的回报和对假期打赏。亲子旅游产品的设计往往有意对应这些感受。

我们带孩子旅游,究竟是带她逃离一段日常轨迹的生活还是去感受和发现另一种生活的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专为孩子设计的旅游产品,几天的农场体验,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去喂养动物,A选择是每天早上去喂食不同的小动物,今天小兔子、明天小鸭子。B是每天早上都一样,喂食昨天的那一群。我们多半会去选择丰富的A,因为我们总想得到更多,体验到更多。选择A或B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你选择哪一种属性做为你的目的。A的丰富正是旅游制造的一带而过的玩耍,会留下很不错的回忆。而选择B,会是选择带有“育”的成分的体验,日常化和相对专一的体验,能让孩子快速安定下来,从相对浮躁的路上转向自己的内心。

猜你喜欢

技能旅游家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家长错了
拼技能,享丰收
旅游
家长请吃药Ⅱ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犯错误找家长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