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文学阅读下的语文教育

2016-06-02石平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

石平林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迎合阅读对象,迎合读者口味的出版物,便以刺激读者新的诉求的方式来拓展市场,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学生产量身定制,文学阅读也渐趋多元化,尤其是肤浅化、片段式的“浅阅读”渐成风潮,为了炒作阅读卖点,“浅出版”推波助澜,畅销书路线催生了大量速生速灭的“浅阅读”市场。如何让浅阅读变为深阅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浅文学 阅读 语文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迎合阅读对象,迎合读者口味的出版物,便以刺激读者新的诉求的方式来拓展市场,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学生产量身定制,文学阅读也渐趋多元化,尤其是肤浅化、片段式的“浅阅读”渐成风潮,为了炒作阅读卖点,“浅出版”推波助澜,畅销书路线催生了大量速生速灭的“浅阅读”市场。那种居敬持志的深阅读模式渐趋式微,慢工出细活的经典路线淡出,与之相伴的是快餐文化的勃兴。2006年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中识字者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48.7%,连续六年持续下跌。根据2010年发布的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读报21.02分钟,读杂志15.40分钟,网上阅读34.09分钟,手机阅读6.06分钟与2009年相比,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杂志的时间均有所下降,上网和手机阅读时间在增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与语文教育有关的文学阅读是浅阅读最为盛行的领域。人们只为空虚意识的消解,经济至上的奔忙,影视传播和网络媒体的快捷化为其大行其道,文学经典古董边缘化日趋严重,武侠小说、爱情小说、青春文学已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领域。柳斌杰认为:“屏幕阅读与在线阅读的兴起,海量信息的搜索与快餐文化互为因果,使人们呈现浅阅读的特征。即时的在线浏览取代了传统的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就是典型的浅阅读。”

以上从阅读生态和文学生态的角度切入,来分析当前国民的阅读心态和阅读环境。不难看出,当前的浅阅读大气候,直接连锁反应到浅文学阅读的形成,文学阅读共同体中的成员越来越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富有文学素养的家风也难以构建。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在家中的熏陶就是家长为了挣钱,背井离乡,疲于奔命,一切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了起码的温暖和爱,更谈不上文化氛围上的濡染,这是就家风上的潜移默化来说浅文学阅读的不堪窘境。那么我们再从整个社会阅读环境上来讲,人们的阅读意识被金钱所替代,“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人们阅读只是为了一天工作之余,放松一下自己。阅读的对象大多是一些情节机械简单、语言媚俗乏味、趣味低俗浅薄的文本。出现了浮光掠影的消遣式的匆忙阅读,不愿到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韬光养晦,越来越难以拥有深度阅读的意识和耐心。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深阅读和经典阅读风尚就难以蔚然成风,无形中对新生代的阅读理念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富裕家庭出生的年轻人“根本不愿读书”,何谈文学阅读。浅文学阅读的大环境,产生不良互动,首当其冲的是当下的语文教育,学生不愿下学校图书馆,到学校阅览室,读经典,学经典,学以致用,走自己的思想新路,提高自我文化意识。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走捷径,网上阅读,片段阅读,最多是课堂上,由于老师的刚性要求,被迫阅读文学经典,做一次深阅读的洗礼。

显然,不论从家庭还是社会,甚至到校园,浅文学阅读形势愈发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思考这样一个社会性的全局问题: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语文教育这个平台,与社会大众和在校学生,建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机制互动,来改变浅文学阅读的困境,提高国民素质,营造学习型社会,重构深阅读模式。

激活传统的深阅读,进而摆脱“浅阅读的焦虑”,重构深阅度模式,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1.加强语文教育进程中的经典深阅读的引导。学校是普及文学深阅读的主阵地,在校学生是重构深文学阅读的重要引擎,以在校学生为龙头,带动和辐射社会人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带面,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引导就非常迫切了。如果很好的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帮助,而且对促进整个社会浅阅读风气的根本性改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应该从这些方面出发来进行重点引导:一是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力营造读文学经典的良好风气,开设阅读经典课,把经典带入课堂,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开展阅读经典比赛,创设阅读经典基金,对那些有成就的学生积极给予奖励;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阵地作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读书借书,做阅读笔记,写读书心得,免费向学生提供读书服务;三是成立经典论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研究后,学生可以在论坛发表演说,阐述观点,发辩见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成就感;四是举办师生阅读经典比赛,看谁读得多,读得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竞争,互相提高,教学相长;五是学以致用,定期开展作文比赛,读经典促写作,优秀作文予以重奖,推荐发表。正如多丽丝·莱辛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说到:“写作,作家,不会来自没有书的房子。.....要想写作,要想创作文学,我们必须要与图书馆、书籍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所说的传统。”

2.以学生为支点让深阅读走向大众。在学校语文教育进程中,我们加强对学生深阅读的全面引导,这是我们为社会大众深阅读风气的形成,做好的第一步奠基性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还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以为工作很到位了,停滞不前。我们还要有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要以此为契机,把这种深阅读思想意识由学生向自己的家庭延伸。首先,要让我们的学生要充分做好和保持这种阅读精神,以自己的这种阅读热爱,来感染我们的社会大众和家庭父母,赢得他们的认可和接受,在思想理念上不排斥不拒绝,为社会大众在深阅读上的身体力行做好思想铺垫。其次,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意识的向他们的父母传达深阅读的思想理念,摈弃浅乱阅读的低俗意识。既坚持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又注意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力求两者有机统一。以学生为支点带动父母,千千万万父母再走向社会,从而产生深阅读走向大众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蝴蝶效应”。

3.加大经典深阅读的国学教育。国学经典,放之四海而皆准。弘扬传统文化,阅读国学经典,是中华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人文情怀。我们要把阅读经典,研究经典,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阅读意识。为了使这种意识得到加强,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要承担着开启和引领的排头兵作用。要以校园文化的传播为载体,以在校大中小学生为龙头,以家庭单位为抓手,面向社会大众,加大经典深阅读的国学教育,创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文化氛围,形成“校园——语文教育——学生——父母——社会”的整体联动。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要有走向社会的胆略和魄力,以弘扬国学为契机,深入民间街头,推广国学文化,让相对严肃的文化学术走向大众,在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使经典深阅读无意识中在国民心中潜滋暗长,国学教育顺理成章的得到强化和获得。对深阅读经典内容的理解也应该有所调整,要进一步拓展阅读对象,扩大阅读范围,古今结合,其中文学小品文也是一个很值得充分关注的阅读类型,像李约瑟的《中华科学文明史》这样的科普读物也是大众深阅读的优秀范本。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必要的不失时机的给予示范。

综上所述,加大浅文学阅读下的深阅读思想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根本性提高,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社会正能量和新诉求的建构。在这个惟利是图,人心极其浮躁的复杂社会里,重构深阅读势在必行,我们的语文教育更是义不容辞。我们要大胆探索,积极引导,让深阅读循序渐进的走向大众。加大经典深阅读的国学教育,以极其伟大的新观念,促使人们在沉重的反省和独立的思考中寻求思想的超越。恰如康德所言:“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阅读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