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舒适护理在中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6-05-31黄晓丹陈荣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抑郁中风

黄晓丹,陈荣浩

(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医舒适护理在中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黄晓丹,陈荣浩

(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抑郁患者应用中医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护理,实验组给予中医舒适护理,比较2组Barthel指数评分、HAMD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抑郁患者实施中医舒适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中医舒适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中风抑郁患者中推广。

[关键词]中医舒适护理;中风;抑郁

中风是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因其发病急,疾病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预后差,故多数患者会发生心理变化,甚至伴随抑郁症状。除积极药物治疗外,及时而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中风的预后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有效而具创造性的新型护理模式,被认为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1-2]。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即为辨证施护,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体质状况等,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本研究拟根据舒适护理模式及中医护理理论,对中风伴抑郁状态的患者实施中医舒适护理,旨在探讨中医舒适护理在中风抑郁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于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脑病科住院部住院治疗的中风抑郁患者80例,均符合《中医临床护理学》[3]中风诊断标准,经脑CT和/或MRI检查确诊,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4]CCMD3版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失语及智力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住院时间<1周;伴有恶性肿瘤、心功能衰竭、肾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严重外伤及大脑皮层损害等其他危重疾病者;既往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患病史者;研究期间死亡者。将8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男33例,女7例,年龄(68.4±7.5)岁;对照组男35例,女5例,年龄(63.5±8.6)岁。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2组均予脑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脑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舒适护理。

1.2.1环境舒适护理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认真做好入院宣教。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疾病进行辨证分型,从而将患者安排至不同的病房,如: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安排至温暖向阳病房,而肝阳暴亢、阴虚风动、风痰阻络、痰热腑实证患者则安排在背阴凉爽的病房。

1.2.2生理舒适护理①合理休息:指导患者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当患者出现明显睡眠障碍时,可按医嘱于睡前行按摩涌泉穴、中药足浴等助眠治疗,必要时按医嘱予催眠药物口服以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对绝对卧床患者,尽量给予气垫床,并定时翻身、拍背,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有无褥疮,并予适当按摩,同时给予防坠床、跌倒等安全知识宣教。②饮食护理:气虚血瘀证患者饮食宜为补气益气之品;肝阳暴亢证患者饮食宜甘凉;阴虚风动证患者饮食宜养阴清热之品;风痰阻络证患者饮食宜清热化痰之品;痰热腑实证患者饮食则宜清热化痰之品。③用药护理:按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服药,中西药同服时,两者间隔0.5~1 h;根据中药配方与功效,汤剂一般都宜饭后温服。④肢体功能锻炼:保持关节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姿势;床上被动运动,每天活动各关节3次,每次5遍;定期变换体位,凡不能自行翻身患者,每2 h翻身1次。⑤穴位按摩: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取相应治疗穴位进行穴位按摩。半身不遂症状,取穴(均为患侧):上肢取尺泽、极泉、合谷、肩髑等;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委中等;手足拘急症状,取穴(均为患侧):上肢取尺泽、极泉、合谷、肩髑等,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委中等;眩晕头痛症状,取风池、百会、太阳、曲池、内关等;言语謇涩症状,取大椎、哑门、承浆等。⑥凡进行治疗及护理操作前,均需事先与患者充分沟通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执行,并力求技术娴熟、动作轻柔,使患者感觉舒适、被关切。

1.2.3心理舒适护理由于中风患者临床症状重、致残率高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而使患者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极易出现抑郁情绪,因此心理舒适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起着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故以中医“七情”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志特征,实施相应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情志调理;通过音乐疗法、言语开导、移情法等缓解患者恐惧、焦虑、悲观情绪;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请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社会舒适护理护士应加强和患者单位及家属的沟通,嘱其家属多陪伴,多安慰鼓励患者。为患者实施护理时采用商量的口吻等,使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治疗后的感受,增强患者彼此间对疾病恢复的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1.2.5精神舒适护理了解患者有无宗教、信仰、信念方面的追求,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使患者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达到精神舒适。

1.3观察指标

1.3.1Barthel指数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满分100分。总分100分为无需依赖;总分61~99分为轻度依赖,总分41~60分为中度依赖;总分≤40分为重度依赖。

1.3.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HAMD评分评定患者抑郁程度。 正常评分≤8分,可能有抑郁症评>8~20分;肯定有抑郁症评>20~35分,严重抑郁症评>35分。

1.3.3护理满意率采用我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

2结果

2.12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与HAMD评分比较护理后实验组自理能力与HAMD评分明显改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与HAMD评分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2组出院时护理满意率比较实验组出院时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出院时护理满意率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风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发生中风后因担心疾病预后,常产生负面情绪,出现自卑、急躁、抑郁等病态心理[5]。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高,中风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50%。患者中风后给予及时治疗可减轻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此外,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病残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护理人员应始终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尤其是心理舒适护理,使患者克服抑郁、悲观的情绪。临床上实施舒适护理几乎都取得较好的效果[6]。辨证施护为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模式,即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对中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舒适护理为核心,对中风伴抑郁状态的患者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舒适护理,以探讨中医舒适护理在中风抑郁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重要性。

研究显示,舒适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中可以缩短病程[7-8]。舒适护理应用于老年中风护理过程中,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同时可减少护理并发症[9]。本研究显示,实施中医舒适护理的实验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由此可知,对中风患者实施中医舒适护理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并使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还发现,实施中医舒适护理的实验组出院时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针对中风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中医舒适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及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综上,中医舒适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可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转移及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使患者身心舒适度得到改善,提高生存质量。因此,中医舒适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中风抑郁患者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萧丰富. 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 6版. 台湾:华杏出版有限公司,1998:9

[2]张宏. 舒适护理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16):15-16

[3]徐桂华,张先庚. 中医临床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105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

[5]江小琴,武锦彬. 积极的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致残率的影响[J]. 医药前沿,2012,2(5):225-226

[6]周敏,马青华. 舒适护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2,10(12):3242-3243

[7]刘艳红,李慧波,杨玉叶. 舒适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175-176

[8]郭燕青, 樊蕊. 舒适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60-62

[9]厉红. 舒适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745-746

[收稿日期]2015-08-2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7-0787-0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7.036

[基金项目]广东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0020002983)

猜你喜欢

抑郁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复健可针药并用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