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读小说,成效更显著

2016-05-30向明康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柳妈鲁镇祥林嫂

向明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一句名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话是说作者对生活有所感触,激发了作者的感情,然后倾情写成文章;读者却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去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阅读小说就是一种“披文以入情”的情感体验过程。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我们可以将文中形象简单地划分为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两大类。这些正反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性格的复杂性、冲突等,都可以通过大量的对照或比较来展现。

1. 人物形象自身的对照比较。

小说塑造人物,常常把人物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和矛盾冲突中来塑造,以提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展示其生命活动的轨迹。进行人物形象自身对比中,关键要抓住一个“变”字,审察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主客观因素或外在和内在的原因,以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若以此法将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进行前后对比,就能让人看清封建礼教“吃人”的反动本质。

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劳动妇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呢?读者完全可以从她的自身形象的变化中看出。她第一次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素淡的色彩勾勒了一个朴素、利落还比较健康的青年守寡的劳动妇女形象,“在鲁四老爷家帮佣了一些日子后,她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而当她死了第二个丈夫再到鲁镇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反映了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对她的沉重打击。最沉重的打击则是当她“做奴隶的权利”也被剥夺之后,“脸色立刻变得灰黑”,“哀莫大于心死”,最后当五年后“我”与死前的祥林嫂相遇时,“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通过对祥林嫂前后形象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现实。

2. 同类人物形象的对比。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物形象往往起着互相补充,相互映衬的作用。我们阅读小说时,应当注意找出作品中同类人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比如《祝福》中的柳妈和祥林嫂,两人同属于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柳妈是“善女人”,她“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一脸“诡秘”地讲阴司里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柳妈的话以及对祥林嫂的同情,客观上却又给祥林嫂增加了“痛苦”。

3. 不同类人物形象的对比。

小说中不同类别的形象,相互之间具有反衬的表达效果。因此,阅读小说时,若能注重小说中不同类别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更能见出高尚的愈高尚,卑劣的更卑劣。将真善美与假恶丑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作者的爱憎感情与褒贬态度就会得到更突出的强调,更能揭示出小说的典型意义。

比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厌恶、歧视祥林嫂,使祥林嫂身心深受摧残,最后又把她赶出去使她沦为乞丐直至死去。可见鲁四老爷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

注重生活环境的比较

环境是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1. 境、情相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就是将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小说中有的环境描写是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能够起到烘托人物或情境等作用。在此,我们仅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对小说所描写的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作一点分析比较。

在《祝福》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社会环境里,文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悲剧的典型性,而且也印下人物悲剧一生的足迹。文中几处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选择的都是色彩暗淡、声调不响的词语,给人沉郁压抑之感。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加阴暗了”,漫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天气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里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却如此压抑。鲁镇年底压抑沉闷的气氛为人物的命运蒙上一层灰暗色彩,衬托了人物苦难不幸的命运。《祝福》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堪称经典,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更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2. 境、情相悖。

清人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正是从辩证观点说明了反衬手法的艺术效果。

《祝福》中所描写的喜庆的气氛,就反衬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祝福”作为一种民俗,具体表现为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时,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平安,并乞求来年的幸福。然而就在这充满喜庆之气的祝福声中,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们却“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同样在这祝福声中鲁四老爷却以“败坏风俗”的罪名剥夺了祥林嫂享有的祝福的权利,以致把人物一步步逼上不归之路。所以能享受祝福喜庆之气的只能是少数人,对于祥林嫂来说又有何福可求呢?所以属于富人的祝福之景更多地反衬出人物不幸的命运。

注重表现手法的比较

不同的作家,其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即使创作的题材相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志趣、风格、思想倾向等都不会相同。例如,鲁迅和沈从文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样写乡土小说,但他们在描写人、物这一点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先看鲁迅。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善用白描手法塑造人和景物。鲁迅的作品里,用白描只寥寥几笔勾勒,就勾画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景物的特色。《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祝福》里的祥林嫂,《药》里的华老栓,《阿Q正传》里的阿Q等,都是令人印象极深的人物。读完作品后,总有无法抹去的阴影,暗暗的,心也冷冷地沉淀下去。鲁迅以冷峻的笔触描画了旧中国农村的凋败,闭塞,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精神上的愚昧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闭塞落后的鲁镇和未庄,已经成为老中国社会的缩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典型性,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如阿Q、祥林嫂等,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祥林嫂成为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代名词,阿Q更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人物形象。这都得力于鲁迅非凡的创作表现手法。

再看沈从文。沈从文俨然一位高明的画家,用一支神来的作画之笔,使他笔下的文章都似一幅幅浓情的山水画,读之有一股清新的风吹过的感受。读《边城》,让人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有一种清新之感,心情也很平适。作家的灵魂已经完全粘滞于故乡的山川草木。

当然,阅读小说的方法远不止上述几种,但如果能按照上述阅读方法来读小说,注重对照比较,你就会觉得小说越发值得玩味,阅读的成效也大有提高。

猜你喜欢

柳妈鲁镇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