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女德的批判继承

2016-05-30肖群忠

孔学堂 2016年2期
关键词:批判继承

摘要:所谓女德就是女性道德,它是一种基于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性别道德。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女德修养教育的传统,其原因在于:第一,男女夫妇关系是所有人伦关系的起点和根本。第二,女性道德修养与教育是夫妇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第三,女性道德修养是家庭家族发展与和谐的保证。班昭《女诫》一书,集中体现了古代女子道德的内容。而对传统女德要批判继承:第一,以平等有别作为处理男女关系的伦理原则;第二,以敬爱专贞作为事夫之道;第三,以孝长悌幼作为和家之道,第四,以践行四德来加强个人修养。

关键词:传统女德 批判 继承

作者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重视,传统道德作为其核心与灵魂则备受重视。其中,不仅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道德,而且传统女德及其相关文献研究也受到重视,社会上有一些人士以传习《女四书》等为职志。由于立场与观点的分歧,在对待传统女德方面的争论也非常大。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为什么女德修养与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传统女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女德,实现创造性转化与超越?本文欲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重视女德修养教育的中华传统 [见英文版第89页,下同]

道德不仅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而且也可以根据人的自然年龄、性别对特殊人群提出特殊要求,以自然年龄为区别依据的,我们往往称其为时年道德,如《论语·季氏》中就载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所谓女德就是女性道德,是一种性别道德。女性道德既是一种基于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性别道德。如果把人的角色还原为最基本的自然性别角色的话,世界就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中华民族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不仅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与教育,而且尤其重视弟子与女子的道德教育修养。重视年幼的人的道德修养与教育,是因为青少年还处于人生的成长期,这对其人生发展至关重要。重视女性的道德修养教育,其理由就稍微要复杂些。

第一,夫妇关系是所有人伦关系的起点和根本。《易传·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荀子说:“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班昭《女诫·夫妇第二》也说:“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宏义。人伦之大节。”男女结合而成夫妻,夫妻相交相合乃生子女,或者说人的诞生正是通过男女相交相合而产生的,没有人就没有一切人类关系。因此,夫妇关系的和谐是人伦关系和君子之道的起点。它也是其他人伦关系如君臣父子关系的根本。夫妇关系固然离不开为人夫者的男性道德,也离不开为为人妇者的女性道德。儒家经典《诗经》之所以以《关睢》为首篇,就在于它是歌颂后妃之德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说不仅指女子之美貌,更重女子之德性。后妃之德,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男女夫妇之道,则可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实在是一切伦理教化的起点与根本。

第二,女性道德修养与教育是夫妇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睢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夫妇双方如果都能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自然就会容易相处,没有矛盾,从而增进感情,和睦相处。因此,儒家非常重视夫妇之道的探究、教育与修养。儒家经典《仪礼》《礼记》等提出了处理男女夫妇关系的基本原则,班昭所概括的女性道德的“三从四德”原则就是根据上述儒家经典而概括的并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如“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原则出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其传文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四德”原出于《礼记·昏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第三,女性道德修养是家庭、家族发展与和谐的保证。《中庸》:“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今日之人女,即为将来之人妻人母。由于妇女在家庭里担当着母亲的角色,担负着家庭内部的诸多奉上、善处平辈、养教后代的重任,因此,女子道德对于家庭、家族甚至家国天下具有重要意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之所以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就在于它体现了母亲对子女重要的教育作用。汉语中之所以把妻子尊称为“太太”就是为了纪念西周初三位伟大的女性或母亲:太姜、太任、太姒。她们分别是周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她们的名字都有个“太”字,被称为“三太”,她们所生的儿子全都是圣人。太姜生文王的父亲王季,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和周公,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这都是因为三太的德行与教育。比如说,太任在怀文王的时候,就注重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成就了淑女与母仪天下的风范。

古人认识到女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性,有非常自觉的女德教育传统。如前所述,先秦儒家的經典有大量关于女德教育的相关论述,汉代以后形成了系统的女德教育相关论著。如汉代刘向所编《列女传》,记述了上古至汉代妇女的嘉言懿行,为中国最早专门阐述妇女生活准则的教科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就是“诸女”的意思,《列女传》就是一部女子传记录,其中六卷为正面的榜样:《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一卷为反面的典型:《孽嬖传》。以前我们轻易否定批判这些传统时,好多人误把此“列女”当作“烈女”,是不对的。

在此之后不久,班昭作为东汉著名女史学家,所撰著的《女诫》是女学女德教育史上直接系统论述女德的首部专门著作,成为后世女德女教首要的经典。此后历史上的女学女教著作非常丰富,尤其在唐、宋、明、清各代,这类著作更多。在儒学发展史上,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并加集注,是为《四书》,成为宋明后人们学习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和门径。在女学女教著作方面,人们为了在众多著作中,突出几本书的重要性,在明代天启四年(1624)就有一本由多文堂合刻的《闺阁女四书集注》行世,其“四书”包括《女诫》《女论语》《内训》和唐朝侯莫陈(三字复姓)邈之妻郑氏编写的《女孝经》。而一般所说的“女四书”是清朝初年学者王相编辑的。其四书,前三书相同,最后一本则是由其母亲刘氏编著的《女范捷录》,以贞德教育为主,宣扬古代的贞女烈女与贤妻良母的事迹。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其中几种比较重要的,实际上这类女学女教著作还很多,如在《五种遗规》的“教女遗规”中就录有三卷十一种;大约成书于明代的《女儿经》因其为七言韵文,文字更加通俗易懂,直到新社会,一些文化不高的老年妇女还能背诵,可见其影响深远。

作者以女教首要经典班昭《女诫》为例,概括分析传统女德女教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传统女德的批判继承问题。

二、传统女德的主要内容——以《女诫》为例 [91]

《女诫》一书,由《序言》及《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构成,不过1800余字。它集中反映了古代女子道德的内容。其可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女子地位与角色责任的论述,这主要体现在《卑弱》章中。第二,事夫之道,這体现在《夫妇》《敬顺》《专心》章里;第三,和家之道,这主要体现在《曲从》与《叔妹》章里;第四,女性个人修养,这主要体现在“妇行”章里。

(一)女性的地位与角色责任 [91]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本章以《诗经》中所记载的古俗展开,论述了女子生来相较于男子就处于卑弱地位,其主要职责就是执勤、祭祀。据《诗经》记载,古代生男孩,就将其放在床上,给他一块玉石让其玩耍,称之为“弄璋”,以显示其尊贵。而生了女孩则将其放之床下,给其一块砖块,以示其卑下。卑弱、执勤、祭祀,是女性的地位与角色职责,接着论述了如何实现这三重角色职责,并认为如果三者都做的很好,就会美名流传,不会遭遇黜休之辱。

(二)事夫之道:敬顺专心 [92]

夫妇第二。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睢》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义礼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

在《女诫·夫妇第二》章中论述了夫妇之道的重要性和女教之重要性,相关论述已如前引,在《女诫·夫敬顺第三》章中,认为夫妇关系本应以亲恩义合加以调节,作为女性,要处理好夫妇关系,就要使自己具有敬顺之德。这是因为“阴阳殊性,男女异行”,男尚刚强,女贵柔弱。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大德也。敬要持久,顺要宽裕,要知止恭下。

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要讨得夫君喜爱,除了要有敬顺之德外,还要有专心之情。所谓专心就是对夫君感情一心一意,“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只,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诚心诚意并在行动上加以落实,即正色行端。有《女诫·夫专心第五》章具体论述。

(三)和家之道:曲从舅姑、亲合叔妹 [93]

对于已婚女性,还要善处夫家家庭人际关系,这就是曲从舅姑、亲合叔妹。舅姑就是公公婆婆的古代称谓,叔妹就是丈夫的弟妹。因为舅姑是丈夫的父母,他们的评价会影响丈夫的态度,也许会破坏或者增进夫妻的恩义,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刘氏并不是其夫焦仲卿不爱她,终是因为焦母不容她,而遭谴并自杀。由于公公婆婆是长辈,有时是没法和其论是非的,只好曲从,是最明智的选择和德性。不仅要曲从丈夫的父母,而且也要以亲和谦顺的态度对待叔妹。从积极的意义看,为了维持家庭和睦和谐,作为嫂子应以谦和态度善待叔妹,这也可视为一种嫂德。

(四)个体修养:德、言、容、功 [93]

作为为人妇者不仅要清醒认识自己的角色责任,专心敬顺事夫,曲从谦下和家,而且还要加强自己的个体道德修养。那么,这种修养从哪几个方面去实践呢?这就是要从德、言、容、功四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这四者在《女诫·妇行第四》章中不仅论述了其具体要求: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而且认为,虽然为女人之大德,但只要存心去做,实际上也不难做到。

总之《女诫》虽然字数并不算多,但从上述四个方面论述了女德的各方面要求,既有对女性地位角色责任的论述,又有女性的人际伦理,还有女性个体德性方面的具体要求,奠定了后世女德修养与教育理论基础。

三、传统女德的批判继承 [94]

我们仍将从上述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观点:

(一)男女关系:平等有别 [94]

关于女子的角色责任问题,必然涉及到男女夫妇关系,在《女诫·卑弱第一》篇中提出的女性地位与角色责任的三个内容。其中,主祭祀,这与古代中国人看重祖宗祭祀有關,作为家中的女主人,操持祭祀供品酒食并参与祭祀祖先活动。要求妇女在操持家务方面执勤,并将家里打理地有条有理,这不仅是男女内外有别所决定的,也体现出中国古代妇女之勤劳美德。那么,中国古代女性相较于男性要处于卑弱地位,似乎与近现代的男女平等思想会有冲突,也容易引起争议。在此,我们重点来讨论男女平等思想与男女有别思想的关系。

中国古代在处理男女关系方面,坚持男女有别思想。孟子曾在其“五教”说中明确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分、别、序是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礼的精神。夫妇男女要别什么?“阴阳殊性,男女异行”,可能有男女生理心理之别,比如,生小孩由女人生,男人总生不了;一般来说,男人体力比较强壮,女人体力比较弱小。从心理性格上,男人尚阳刚,女人当阴柔,男人似山,女人似水。从分工的角度看,男女的自然分工是人类最初的分工形式,男主外,女主内,似乎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和生活方式。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种自然分工也并没有人质疑其合理性。基于男女自然生理、心理上的差别,并没有异议,争论主要在于男女夫妇社会伦理地位上的尊卑、主从关系。

在中国传统伦理的三纲中,其实不仅主张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而且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这样的,汉儒较为强调尊卑,宋儒比较强调主从。传统哲学对男尊女卑的“合理性”的论证,主要是依靠《周易》的天地阴阳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论证的。尊就是崇高,卑就是低下,男为天,女为地;男为阳,女为阴;男为乾德,女为坤德。天居于上,地处于下,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周易·系辞上传》说: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天地、阴阳、柔刚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就像八卦太极图所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生万物,地养万物,天上有阳光,也可以下雨,但如果没有大地的承载,万物则不能生长,因此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也离不开土地,就像领袖离不开人民一样,父母离不开儿女一样。

另外,刚强与柔弱也是辩证的统一。

老子的《道德经》反复申说“柔弱胜刚强”的辩证道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滴水穿石”也就是这种道理的体现。刚强与柔弱,男人与女人只有和而不同的处于一个世界中,才是合理和谐的。女人具有温柔之德,恰恰是其强大的表现,一个柔情似水,春风化雨的妻子肯定会有一个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

再来讨论一下女子与男子的主从关系。如前所述,“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确为古代女子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这往往被解释为女子依附于男子,是父权、夫权、族权对女性的压迫,是不平等的。古代的主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根据角色地位不同而做出的一种合理分工思想。女子未出嫁,听父母这与儿女听父母并无不同。既嫁从夫,俩人建立了婚姻家庭,丈夫为主,夫唱妇随不正是和谐婚姻的表现吗?“夫死从子”,一方面是由于男权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儿子要承担赡养母亲的责任,担负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另外,“从”不光是绝对服从的意思,还有随从过日常生活的意思。“主从关系”虽与今天的男女平等平权思想冲突的,但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客观决定的。

今天,男女在经济上首先是平等的,甚至有的家庭女性比男性还挣的多,在今天讲男女平等自然是有其合理性的,理解问题一定要有历史纬度。古代性别伦理中的“男女有别”思想中确有男女不平等的一些糟粕,如《女诫·专心第五》篇中所言“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这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女性在离婚的权利,是不符合现代婚姻法中的自由平等原则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古代性别伦理中“夫妇有别“思想的合理成分。

中国伦理精神的等差精神是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承认差别,世界和人际关系才会丰富多彩。差别也会使人能认识到自身地位与角色责任,各尽其责,人际关系和社会才会有序和谐。如果大家都处在同一地位,是绝对平等的,那么还有什么伦分、角色、责任可言呢?因此,在坚持宣传近现代平等伦理精神的同时,也要弘扬中国传统伦理的分、别、序的等差伦理精神,实现男女平等、男女有别的统一,才是建设当代男女性别道德的基本原则。

“平等”是近现代伦理精神。中国社会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男女平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妇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婚姻自由,权利平等,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投身革命,参加工作,奉献社会,参政议政,女性的社会价值与人格尊严得到了很大实现,平等伦理功不可没。另一方面,由于自“五四运动”以来历次的反传统,使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观念却逐渐淡漠,一些妇女在日常生活出现了性别角色意识不明甚至扭曲,影响了家庭和谐和女性的人生幸福。因此,在建设当代性别道德、处理男女夫妇关系时,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坚持“平等”观念,而在私人家庭生活中,坚持“男女有别”原则,如果能将二者辩证的统一融合起来,必将促进妇女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家庭和谐、人生幸福。

(二)夫妻之道:敬爱专贞 [96]

现代婚姻伦理是自由选择、自愿结婚的,合道德的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当然婚姻的维系需要夫妻双方坚持道义原则、各尽伦理义务。感情具有一定的持久性、顽固性,也具有流动性、变异性,因此,夫妇双方必须以情义相处相待。德性是道德主体自觉自愿做出的,这里所探讨的是女德,也就是女性应该自觉培养的对待丈夫的伦理态度和伦理义务。敬爱是一种感情,女性爱丈夫,不僅是喜欢、依恋、亲近等感情,还有或多或少的尊敬的成分。“尊敬”在夫妻婚前婚后都应有。因此,感情的“爱”与“敬”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在“感情”上表现,还要表现在行为上。

所谓男女平等就是指双方的人格是平等的,是应该互相尊重的。心意上的专心,行为上的忠贞,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处理夫妇关系的应有之义,这是男女双方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但儒家强调仁以爱人,义以责己,作为一种德性,双方要先要求自己。男女双方都应遵守诚意贞节的道德要求,这是维护夫妻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很多夫妻离婚都是因为一方情意别恋,外遇出轨导致的。

(三)和家之道:孝长悌幼 [96]

女性对家庭和谐会发挥重要作用,《女诫》要求古代为人妇者要“曲从”于公婆,要求即使公婆说的不对也要听从,这是消极的。我们将此改造为“孝敬”公婆,孝敬要比曲从包含的意义广泛的多,要对公婆的生活给予照顾,要对公婆的意见加以遵从,“孝敬”之敬从积极方面包含“顺从”之意,要顺从长辈的心意。当然重大原则问题,未必要全听,但起码不应当面顶撞,容后商量,否则不合儒家孝道之“婉谏”“悦亲”之理,既违孝道,又失和谐。

要达到和睦齐家的目的,儒家家庭道德要求女性不仅要处理好与丈夫、公婆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的关系甚至还有妯娌关系,谦和待下,与人为善,相互帮助,这样定会家和万事兴。另外,女性成为人母后,还要自觉承担养育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历史实践中,主内的母亲实际上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承担了重要责任,如生活照料,督促学习,培养品德,这都是为人母应该承担的伦理义务。

(四)个体修养:践行四德 [96]

“四德”也叫“四行”,如妇功是女人特有的劳动技艺,妇容是某种审美意义上的修饰打扮之事,能否具有这些技能和修养,都被看作是道德问题,因此,也就叫“四德”。一般认为,“三从”还有封建不平等因素,而“四德”完全可以批判继承,它要求女性从四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德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妇德。对于一般妇女来说,德重于才,即使有才之女也应表现谦恭。前述《女四书》的作者都是才女,她们以清闲贞静,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坚守节操,执勤整齐,从而获得后世尊重,成为女德楷模。

妇言。中国古代的言语价值观上,不提倡“辩口利辞”、能说会道,认为这样的人可能会缺德,如《论语·子路》篇中就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因此,对于女性之口德修养是反对辩口利辞,饶舌多嘴。言德修养在于根据时间、场合等条件择辞而说。这些言德修养的教训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妇容。不一定非得长的绝对美丽,穿着打扮妖艳,要讲究个人卫生,沐浴以时,身不垢辱,盥浣尘秽,面目清洁,这些思想平实易行,也值得现代女性参考吸收。

妇功。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要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不会纺织裁缝,可能家人就没穿的,不会做饭,不仅不能奉客,可能自己和家人都没吃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讲究这些女性特有的主内家务的妇功,是有其合理性的。今天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模式也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人要有一些特有的生活技能,比如剌绣、女红等更能显示女性之美。总之,德、言、容、功,是古人给女性提出的四个修养途径,可以为现代妇女修养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张发贤 责任校对:陈 真)

猜你喜欢

批判继承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