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中英委婉语比较

2016-05-30张莹琛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差异

张莹琛

【摘要】: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是基于共同的心理认知基础,即在特定语境下,人们会借用温和的委婉语来代替粗鲁的言辞来避免双方的难堪,减轻对人自尊的伤害,也间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然而,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委婉语在语言陈述及语用功能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围绕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介绍中英委婉语产生的背景,对不同领域中英委婉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影响这些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委婉语;中英对比;文化差异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来替代一种语言现象。

一、中英委婉语产生的背景

汉语中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与人交流时,有些敏感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也促成了委婉语的产生。

英语委婉语起源于宗教。在古代,人类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法理解那些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对自然力量十分崇拜和恐惧,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被人为地赋予了神的力量,所以语言在那时也被神化。出于对鬼神的崇敬,要避免说他们的名字。如上帝的名字“耶和华”就是最大的禁忌。在《圣经》中有一条规则:我们不能直呼上帝的名字,不然上帝就会责怪那个人,所以上帝有很多别名,比如the Creator, the Maker, Holy One, God, Gosh等。

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知道语言只是一种交际的中介,其神秘感已消失,那些反映宗教迷信和封建文化的禁忌语也随之消失。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们更新了思想和观念,摆脱了旧的风俗和习惯。然而,为了“忌讳”和“礼貌”,大量新的委婉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毛活中。

二、中英委婉语的使用差异

(一)关于死亡

死亡是人们公认的一大禁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文学作品里,人们都会尽量避免说“死”字,用委婉语代替。英语中有 “go to ones maker” “pass away” “breathe ones last” “ pay ones debt to nature”“go to a better world” “be in heaven” “be with God” 等。汉语中有“逝世、长眠、安息、殉职、与世长辞、命归黄泉”等。除此之外,在古代汉语言文化中,对于死的表达又会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度和不同的地位表述为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对于天子的死亡叫做“驾崩”,对于诸侯的死亡叫做“薨”,而相应的士大夫的死亡叫做“卒”。这些委婉语的使用不仅可以委婉表达其意,也保留了人们之间的感情。

(二)关于年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在中国社会,老人一直受人尊敬,因此“老”字含有褒义色彩。在人的姓之前加上“老”即表示对其尊敬,比如“老张”、“老高”等;在姓之后再加“老”字,除了尊敬还更加表示对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成就的肯定,如:用“郭老”来称呼文坛大家郭沫若。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old”并不是个很受欢迎的词。他们认为“老”和“过时”、“无所作为”是等同的。因此西方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老,凡是能做到的事都尽量亲力亲为。所以,在英语中,提到年龄老,通常用“the advanced in age” “the mature” “golden age” “elderly” “senior citizen” 等来代替。

(三)关于性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关于性的禁忌,当人们谈论到关于性的话题,总会试着避免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在英语中,我们会说“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等。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性接触”、“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等。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人敢于谈性,且关于性行为和性自由的委婉语数不胜数。但是中国人谈性会觉得有羞耻感,对此保持严肃和保守的态度,所以中国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像“水性杨花”或“采花大盗”。

三、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英汉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认知心理上的不同,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也自然存在。以下将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

多数英语国家信仰基督教,因此,宗教一元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委婉语的演变与发展。例如,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都来源于圣经一书,如:“人生而有罪”,因此人死后便称为“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相比之下,中国的宗教多元论却对汉语委婉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生死观极为独特,认为死亡仅仅意味着血肉化作不朽的精神,因此死亡又被称为“仙逝”、“蜕化”;佛教对死亡的称呼都与教义有关,其中不少为音译,但在与中国文化长时间的交融中已呈现特有的中国特色,如“涅槃”、“圆寂”、“解脱”。

(二)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以中西葬礼文化为例:在西方,墓地周围常有雏菊围绕,因此,出现了“to be under daisies” “ to count daisies” “ to grin at daisy-root” “ to hide ones name under some daisies” “ to push up the daisies and to turn ones toes to daisies” 等与墓葬相关的委婉语;在中国,通常是将棺材埋入土中,或是直接将人葬入土中,因此“入土”“就木”常作为下葬的委婉语。

(三)价值观念

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他们将其理解为“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任其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等的钳制”。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的和谐和相互依赖,注重人的社会性。所以中国人见面后,除了说声“你好”以外,总还要问“你上哪”、“吃了没”。此外,与他人交流时,不可避免地要知道对方的年龄、婚姻、家庭、子女、经济等情况。在思维模式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成线性进行演绎推理,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意象思维。因此,在委婉语的表达上,我们应注意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避免出现难堪、尴尬的场面。

尽管中英委婉语的表达存在文化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化俗为雅,并从礼貌的表达角度出发,使得语言交际过程中避免尴尬。我们在学习中英委婉语的同时,也是在适应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委婉语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语言交际能力, 还可以从中窥视英语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俗, 以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提高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玲.民族文化视角下的中英委婉语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2014,第11期:73,75

[2]李萌萌.試论中英委婉语之间的差异[J].金田,2014,第4期:310

[3]宋晓靓.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4,第16期:20-21

[4]胡金.从中英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1期:178

[5]王云燕.英语语言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67

猜你喜欢

委婉语文化差异
委婉语教学研究
英语委婉语表达研究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