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 彰显课程乡土特色

2016-05-30王绪堂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本土乡村学校课程资源

王绪堂

摘要:《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一书的基础篇有助于人们更新课程观念,操作篇告诉人们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模式篇则概括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全书充分吸收了来自教育一线的鲜活案例,道出了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本真意义,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73-02

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一书,感受很深。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可学可用。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更新了教育观念,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符合教育规律,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厘清这些理论基础,可以提高我们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主体自觉性,明确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思路,指导我们更好地探索乡村学校特色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利用规律。”[1]从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到20世纪“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等等,都是我们做好乡村学校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根基。这些真知灼见,是经过无数的教育家历经艰苦卓绝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的,在沂蒙山区乃至我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再次得到证实,孩子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收获了幸福,得到了快乐,也获得了成长。

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活书”呢,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便都是活的书。”[2]用今天的话说,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实践都是活书,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乡村孩子生活在庄稼、蔬菜、大树和野花、小草等丰富的植被世界里,行走在山石、小河、树林和广阔的田野之间,与山羊、水牛、小兔、小狗为伴,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科学世界的起点;他们在祖辈的神话传说中走进梦乡,在浓郁的风土人情、乡村礼仪和人际交往中长大,在土地庙、观音寺、家族祠堂中感受神秘与庄严,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他们跟随父辈田间劳作,帮助妈妈料理生活,与同伴一起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生活,这些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感性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挖掘,就会发现乡村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它们都能进入学校、进入课程、进入课堂,成为乡村孩子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校地处沂蒙山腹地孟良崮下,乡村孩子尽管不乏自卑、自闭,但他们从小在玩石子、和泥巴、弄树枝、捡树叶中长大,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他们的自信就会受到激发,他们的特长就会得到彰显,他们的个性也能得以张扬。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把课堂搬到大山里,引导孩子们把生活当作课堂,把兴趣变成特长。我们领着学生们翻山越岭寻找奇石,挖掘树根,捡拾落叶;组织他们集体为奇石命名,创作根艺,制作树叶画;引导他们利用泥巴制作小泥塑,进行美术创作,等等。

孩子们在广阔的乡村田野里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继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如我们利用石头树叶做教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小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刘婷婷同学发现了一块像女人小脚的石头,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老奶奶的小脚,我们借机让孩子们探究封建社会歧视、残害妇女的历史,让他们感受到新社会的优越性。尹传奇同学发现了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如获珍宝,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中华石,我们抓住契机,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其“中华石”以及由这块石头引发的动人故事,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文章,都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可以运用到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乡村本土课程资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是乡村儿童耳熟能详的现实经验。从教育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可以融入到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层面,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激活儿童的感性经验和现实基础,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通过学习方式的活动化和学习空间的开放化,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等课程,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凸显,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1]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沂蒙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国,创设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境,打破科学与生活的层层壁垒,实现滋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只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才会贴近乡村学生,亲近乡村学生,才能与乡村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生机与活力。

我们指导孩子们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拼凑出精美的图案,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成功和喜悦,还可以将形态各异的标本卡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客人。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巧制作”活动,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为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创新成果,学校分别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展室。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了作品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纷纷为展室题字。

四、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书中提出了“立足课程要素回归本土资源的实践模式”和“立足本土资源挖掘课程价值的实践模式”两个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模式,具体阐明了乡村学校发挥本土课程资源育人价值的途径。针对本土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拓展知识视野的科学价值;也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思考的规律与策略的方法论价值;还可以挖掘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情意性价值。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源于生活,又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如我校创办的“柳笛”文学社和《柳笛》手抄报,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自己到皇上寺、孟良崮等实地采访,于撰稿、编辑、排版、美工于一体,创办出成千上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校报校刊,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先后登载学生习作5000余篇,其中有200多篇被《中华少年》等十几家报刊发表,有20多篇征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等奖,并于2014年在全国校园媒体评选中获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

这些来自于乡土,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实例,成为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宝贵素材,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特长,拓展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综合素质。寓能力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在创新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感悟升华中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本书依托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构成、乡村教育内涵的挖掘、利用模式的探讨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书无论在理论的引领,还是价值的追求,无论是对学生健康的成长、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乃至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文明建设,都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掩卷沉思,本书事例鲜活,分析理性,旁征博引,道出了来自乡土的本真东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使人容易接受。乡村学校固然有其短板,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只要带着发现的眼光,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创新体验教育为载体,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能量,塑造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同胜,等.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3.

[2]陶行知.新旧时代之学生//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96.

猜你喜欢

本土乡村学校课程资源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