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人才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下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改革

2016-05-30邬志军李占妮张刚周得生金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实践创新课程改革

邬志军 李占妮 张刚 周得生 金鹏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部分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性。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改革、评价体系革新到联合政府、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实现人才从工程实践、实践创新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应用型特性本科院校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程实践;实践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85-02

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着力提升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使得现代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以提高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迫在眉睫了。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宏大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除了要创建良好的制度和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外,政府和企业也需承担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扶持、助推等行业支撑。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联合政府、企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心准备,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改。

现有高校实践创新培养实践体系有下列不足:

1.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对现代人才需求已经不满足于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人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出新的标准。而现今实践培养体系不能满足人才这样的要求。

2.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难度。高等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近年来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已经注意到应用型、创新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了,但实践能力的知识除了其技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的特性。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能力的传授和获得。

3.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由于现代高校用人体制的结症,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但普遍存在有实践、创新动手能力差的缺憾。

4.实习和实训环节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脱节。由于国家没有政策支持,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性,学生的实习实训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甚至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现在企业对于高校的实习实训投入没有积极性,使得实习实训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机的结合,造成学生在高校中的培养理论知识强,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弱化。

5.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穿新能力为目标的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虽然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活动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的对应,例如课程内的实验、课程设计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6.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现在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知识按照理论知识结构设置,没有强调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相关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没有打破学科界限、专业界限甚至是课程界限,因此,实验和实训只是单一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技能的培养规格也是闭门造车,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真正需求进行,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7.企业实际与学校的现状对接不足。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用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不熟系高等教育规律和方法,难以胜任对于人才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技术人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和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这些良好的优质的工程能力的培养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影响人才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针对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对现在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做出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以我校大机械专业涵盖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应用型、实践性强、实践创新空间大的专业,以此专业为例对工程实践创新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出几点措施:

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制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分析大机械各专业所服务产业市场发展,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认真分析,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能力的需求细分,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中要结合市场要求,提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各培养层次对培养目标、人才所要的基本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特点提出特殊要求。

二、搭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以提高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中,以加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模拟、创新实践、创业辅导为内容体系,面向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性教育模块化课程群,与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学科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引用新的人才评价目标和培养模式

结合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实际,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五个“引入”(即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院系、专业和学生导师等多层次上实现校企深度“双元”合作),将其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另进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校企合作“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际需要,推行学历证书与驾驶证、汽车电器维修证、二手车评估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教学培养模式。

四、建立符合提高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

把具有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教师通过下工厂实践、到企业挂职、和企业科研部门联合科技攻关等形式,让教师提高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完成“双师型”教师的队伍计划培养,与此同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指导,带企业相关任务进行毕业实践训练等方式。逐步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符合提高人才培养中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

五、建立创新实践实训体系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克服实践实战化的困难,把实践实训体系分两个层次,一是以信息化管理云平台搭载各专业课程实训模拟系统及创就业实训系统,通过角色扮演、沙盘演练、多层级实战,全方位实现理论知识转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E+N”校内实践实训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广大资源,构建能针对专业就职能力的实践和实训项目,使基本的实训基地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基地。例如我校在原有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训条件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与北京运华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新能源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即为企业培养地方区域汽车服务人才,也为学校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闯出一条新的途径。

六、建立健全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方面,实施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体系、教学效果等的360度多维开放式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七、建设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各类专业人才,人才是一切的根本;二是企业、行业协会,起到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三是高校及科研机构,这是创新的来源;四是良好的金融资本环境,特别是活跃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五是创业导师及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六是创业文化,欣赏创业、鼓励创业的环境氛围;七是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创业教育与服务“生态链”,以学生、老师、学校为关注点,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输出为主线,从广度、深度、强度等方面塑造多维度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对实践创新体系的系列改造,我校实践创新体系中结合教学实际,综合以上几点,创造性的和当地政府创办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对在校学生创新性的科技成果,进入创业园区,给予资金支持、政策指导、创业辅导,成立科技公司。使一批批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我市科技转化的示范单位。证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一定效果,其实践培养体系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实践创新课程改革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