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2016-05-30黄国顺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黄国顺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新课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中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本论文试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36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学领域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数学是很有必要性的。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常常在数学面前“愁眉苦脸”,数学难学,是大多数学生认同的观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态度是很心痛的,其实数学并不具有语文等人文性学科那样的灵活性,这也就意味着他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举一反三,获得进步。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要让学生在课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数学上,很显然是不合理的,作为教师认识要到这一点,想要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的弄懂每一个问题,争取问题在课堂解决,不留问题回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认真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学生在学校里大多数的时间是和老师同学读过的,同学是自己的玩伴,教师负责教给知识。斯大林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教师在学校里对学生的教导,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跟知识修养,是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叛逆期,很多学生不愿意服从老师的管教,甚至上课故意给老师难堪,让老师下不了台,学生不懂事我们不能计较什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自己的能力够强,不仅不会造成课堂上的尴尬,还会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有兴趣好好学习数学,身教重于言传,就是这个道理。

在讲几何图形的时候,为了课程教学的需要,经常需要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有一次班里的圆规恰巧坏了,如果去办公室拿新的,必然会打断课堂秩序,浪费课堂时间,我灵机一动以胳膊肘为支点,旋转胳膊一圈,畫了一个标准的圆出来,学生见了都在暗暗吃惊,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画圆?”“有谁可以用上节课学的圆的性质的内容解释一下?”经过提示,学生恍然大悟,以胳膊肘为圆心,胳膊为半径不变,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样一个小插曲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上数学课的积极性更高了。当然为了画好一个圆,之前我在办公室尝试了很多次,虽然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轻松,但教学效果很好,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让我感到即便是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做让学生敬佩的好老师。

二、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氛围

人文性的学科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有花样百出的导入课程方法吸引学生,但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理科学科,课堂上用到的都是一些数字、符号,难免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很容易感到厌烦,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沉闷,那结果就是走神,不认真听讲,和其他同学差得更远。作为老师,不能把学生不听的责任全归于学生,也要从自身找问题,是不是自己的讲课方法没有那么吸引力,才导致学生分神。

为了提高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做好准备,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尽量把枯燥的数学术语用幽默、贴近生活的话语表达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所要讲的问题上,或者尽量用一些能够带动学生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生学习几何体的新课中,我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这种空间几何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太大,想象力匮乏的学生很容易跟不上上课节奏。于是提前在家里准备好了土豆、苹果,橡皮泥等工具,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球的时候,一连好几节课鼓励学生,到讲台上用刀切出这些几何体,向大家转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这样操作的原理是什么,并且让其他学生用橡皮泥自己在座位上进行操作,和同桌交流心得。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都积极参与到制作过程中,一节课结束,学生对几何体特征的印象特别深刻,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做好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听同样的内容,最后成绩还是会有高低优劣之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学生接收、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强,有的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作为教师,要在日常多关注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是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勇于放手,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要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能够各抒己见。小组学习这种在数学课上经常被忽视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候在课堂上提问,会感到非常伤脑筋,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回问题,其他学生总是把头放的低低的,从不主动举手。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会“浑水摸鱼”,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充分地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交流自己不同的看法,说不定还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得到1+1大于2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自己指导者的身份,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到讨论中,而不是利用大家讨论时做别的事情,以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现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让学生感到学数学难,只能是作为数学教师的失败。对此,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揭开数学在学生面前“神秘”的面纱;其次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想要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不要迷信权威,相信自己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中考乃至高中阶段继续学习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起课堂的时间,同时谨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名言,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