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益春教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2016-05-30周婷婷赵泉霖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血热辨证论治痤疮

周婷婷 赵泉霖

【摘要】痤疮的发生属多种病因,临床上需根据具体证型不同选择不同治法方药。程老根据“有诸内必形于外”的理论,把痤疮大致分为血热证、气郁血瘀证、痰湿内热证。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症用药,对痤疮的现代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血热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42-02

痤疮在古代已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劳汗当风, 寒薄为皶, 郁乃痤。”张介宾注曰:“ 形劳汗出, 坐卧当风, 寒气薄之, 液凝为皶, 即粉刺也, 若郁而稍大, 乃形小节, 是名曰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汗出则湿, 乃生痤疮。”《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古代所论不多,仅以外邪、湿聚、血热立论[1]。程益春教授为山东省首批、全国第二批老中医师承导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其对痤疮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痤疮多为气血冲任失调,日久致瘀,腠理不得气血濡养而生;亦有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或过食寒凉致痰湿内生,脾胃运化失职,日久痰湿生内热,湿热熏蒸而引发;年轻人生机蓬勃, 阳气升发, 气血旺盛, 但有些人因素体阳热偏盛, 在生机活泼之际, 营血日渐偏盛, 则引起血热外壅, 体表络脉充盈, 气血郁滞而成痤疮。《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 或冷水洗面, 热血凝结而成[2]。程老认为痤疮多为热邪。实热者,或感受外邪,或嗜食辛辣或素体阳胜,虚热者,或久病伤津耗液,或五志过极,或过服温燥皆可致虚热,热邪循经上攻头面胸背,灼伤血络,气血积郁久而生痤疮。

2 辨证论治

2.1 血热 ①从肺论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外邪侵袭,生热生湿,上熏颜面肌肤,而致痤疮发生,此类则好发于前额、鼻尖、鼻颊,以红色丘疹为主,起病急,或有痒痛,伴有口渴喜饮,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等。治则:疏散风热,清肺消疮。方药组成:双花30g,连翘15g,桑叶10g,枇杷叶10g,白花蛇舌草10g,皂角刺10g;②从胃论治,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或长期偏好某类食物,如过食膏粱厚味,易生热积湿,阳明胃经燥结,热邪上蒸,痤疮乃生,以面颊两侧及鼻部、口周为重,伴有脓疱或痛痒,油脂分泌较多,伴口臭,其痤疮多根盘大,高出皮肤表面,易有白头,舌红苔黄脉数,小便黄、便秘,治则: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方药组成:双花30g,连翘15g,桑叶10g,蒲公英15g,知母10g,川芎10g,酒大黄3g,甘草9g;③阴虚发热者多有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多伴失眠多梦、盗汗,甚者伴有头晕、耳鸣,女性患者多伴有月经量多,色鲜红质稠,此患者痤疮结节偏暗,难以消退,易留痘印,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方药组成:双花30g,连翘15g,知母10g,生地15g,生侧柏叶15g,白芍15g,川芎10g,大黄3g,甘草9g。

2.2 气郁血瘀 程老认为,“气为血之帅”,气郁日久,血行瘀滞,阻于脸部形成痤疮,甚则痤疮连连,久不消散。此型多有情志不舒,胸闷,面色晦暗,色斑增长较快,多伴有睡眠差,或经常熬夜。女性多有乳房胀痛,或伴有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暗,甚则有瘀斑,脉涩。现代研究证明, 痤疮还容易发生于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女性患者,这些女性患者往往伴有月经失调、乳房小叶增生、黄褐斑等表现,并多具有腰膝酸软、情绪急躁易怒等肾虚肝郁表现,这也佐证了强调痤疮从肝论治的必要性[3]。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斑。方药组成:柴胡12g,香附10g,川楝子10g,川芎10g,益母草10g,当归15g,炒酸枣仁30g,甘草9g,疼痛者,加白芷10g,血瘀明显者,加水蛭3g。

2.3 痰湿内热 现代人多嗜食膏粱厚味或喜冷饮,或嗜酒过度、忧思伤脾以致脾胃受损,中焦运化阻滞,久之内生痰湿,郁久生内热,熏蒸肌肤。《外科启玄》载:“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清《洞天奥旨·粉花疮》中记载:“粉花疮生于人面,此疮妇女居多,盖纹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4]。”程老认为,肠胃湿热之邪不易祛除,久病入络,日久痰、湿、瘀互为影响,故提出湿热固然要祛湿清热,兼顾脾胃的运化,亦要兼顾化瘀。治则:清热祛湿,化痰祛瘀。方药组成:连翘15g,桑叶10g,生薏苡仁15g,炒白术15g,苍术10g,赤芍10g,当归10g,焦三仙各30g,川芎15g。

3 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女,26岁,2015年4月29日因痤疮7年余就诊,现患者脸部、背部、前胸部痤疮各数十枚,色红,偶有刺痒,月经先后不定期,周期20~40d不等,量中等,色深,经期尚可,平素喜食辛辣,自觉近半年身体发胖,体重增加5kg左右,舌红苔黄脉弦数。程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血热证,全方如下:双花30g,连翘15g,荷叶10g,蒲公英15g,生地15g,黄芩10g,白鲜皮15g,酒大黄3g,山栀子10g,甘草9g。上方水煎服200ml,日一剂常规服用10剂。5月11日复诊,患者自觉痤疮较前好转,脸部及后背痤疮已消散数枚,但仍有新出痤疮,面积较前者小,上方加蚤休10g,继服15剂。5月27日复诊,痤疮较前明显减轻,脸部、背部及前胸部痤疮几乎消散,只有脸部留有3至4枚痤疮,上方继服10剂。随访未再发。

4 小结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疾病,尚有很多,如好发于皮脂腺比较发达的部位,轻者可自愈,较重者痤疮连连,甚者影响正常生活,西医多从抑制皮脂分泌,联合抗菌、消炎方面着手。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有痤疮丙酸杆菌激发免疫反应的机制、毛囊皮脂腺导管破裂的机制等,研究表明[5],在痤疮中肥大细胞通过生成IL-6 和TNF-α从而在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在皮脂腺周围有多量的肥大细胞聚集,表明痤疮不仅仅是油脂产生过多或者痤疮丙酸杆菌在起作用,可能与肥大细胞关系密切。程老认为,痤疮是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治疗的关键在于辨清患者的证型,即辨证论治。近年来有许多医家提出痤疮分型的不同,或按三焦或按脏腑分型,程老认为,不同分型只是为了更好指導临床。痤疮病因病机多变,且患者常为多证参杂,不可拘泥于一个证型。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任一脏腑受邪必然引起其他脏腑相应功能变化,肺受外邪,气机不利影响肝气的疏泄,肝气不疏影响脾气的运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内生痰湿影响气血运行,瘀血乃生。湿热郁久不解, 易化热生毒, 上蒸于面, 表现为胃热证。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上行过胸, 肺与大肠相表里, 故肠热上蒸, 肺胃血热, 阻于肌肤而发病, 表现为肺胃积热证。正如《外科正宗》曰:“粉刺… …胃中糟粕之味, 熏蒸肺脏而成。”若素体肝经有热, 或性情急躁, 情志不畅, 致肝失疏泄, 郁久化火, 加之湿热蕴结不解, 循经乘袭, 酿成肝胆湿热, 上蒸于面而发病, 表现为肝胆湿热证[6]。故程老指出,中医治疗痤疮要求综合脉证,四诊合参。

痤疮多生于面部,程老认为应首先帮助患者减轻消极的心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再者应注意局部护理,嘱患者勤洗面部,严禁用手挤压危险三角区域,此外建议患者不宜大量涂抹劣质化妆品,其除堵塞毛孔外尚含有许多有害化学物质,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另外饮食调理也很重要,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油腻、甜食及其发物,且生活作息应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叶兰,孙亦农. 中医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J]. 河南中医,2006,04:6-8.

[2]李明亮,杨柳,黄文婧,等. 基于杨柳教授4种证型分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10,02:456-457.

[3]张晶,尹东辉. 从肝论治女性痤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02:30-31.

[4]丁大鹏,石云. 寻常痤疮男女中医体质因素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7:922-923.

[5]纪薇,沈德凯. 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2012,03:528-530.

[6]李明亮,杨柳,黄文婧,等. 基于杨柳教授4种证型分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10,02:456-457.

(收稿日期:2016.01.30)

猜你喜欢

血热辨证论治痤疮
“重口味”容易月经过量
夏天,脾气随“血热”而来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叶建州从血热论治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