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世贞对家风的传承与践行及其现实意义

2016-05-30贾飞

廉政文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铁骨王世贞家风

摘 要: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之一,王世贞主盟文坛近四十年,文名播于天下,而且其为官四十三年,秉承家族家风,对权贵刚正不阿,对友人有情有义,且勤政为民,造福一方,政绩斐然,成为当时的著名廉吏,赢得后人景仰。家风的沃土铸就了王世贞铁骨廉吏的形象,诠释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家风和廉洁系列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对当前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王世贞;家风;铁骨;廉吏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6)06-0085-06

习近平同志曾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还认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确实如此,家庭是个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所学校,我们的很多观念、习惯都源于此,故而家风关系到家庭成员自身德行、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我们远离家乡,投身工作岗位,举手投足之间,依旧是家风的体现。历史上,许多名臣皆注重传承家风,践行家风,明代的王世贞即为一例,他在家风的沃土之上,铸就了自己铮铮铁骨的廉吏形象,垂范后世。

一、名门望族,家风传承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嘉靖以来首辅传》等书。王世贞跟随李攀龙,成为“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实际领袖之一,在李攀龙之后更是独立主盟文坛二十年。天下士子莫不奔走其门,得到王世贞的片言褒赏,声价便会骤起,钱谦益认为王世贞“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墠,近古未有”[2]4454。王世贞一生著述丰富,纪晓岚认为“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3]1508。与其巨大文学成就遥相呼应的是官级也在逐步上升,他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并被授予大理寺评事一职,正七品;二十三岁就任刑部主事,正六品;二十八岁时升刑部郎中,正五品;三十一岁为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四十九岁改官太仆卿,从三品;同年九月,为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六十四岁时更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正二品[4]68。在其漫长的官宦生涯中,王世贞不仅文名播于天下,其传承家族家风,为官之廉也是被世人所称道和赞赏。

王世贞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家族传统是分不开的。王世贞曾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对自身家族史作了一个简述[5],其家族源于琅琊王氏,远祖可追溯至汉代王吉,王吉在汉昭帝时被征用为谏大夫,其刚正不阿,屡屡上谏,针砭时弊,被后人誉为“即墨九贤”之一。其子王駿,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氏家族在当时就已经享誉天下。到了三国时期,琅琊王氏出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王祥不仅孝廉,而且为官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疾苦,官居高位仍然训诫家人生活要俭朴、不贪财色。王祥同父异母弟为王览,王览嫡孙为王导,官至丞相,世代显贵。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家族迁至江东。至宋,族人王缙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官至左司谏,后因忤逆秦桧而被罢官,在高宗时期即享有名臣的美誉。到元朝时,先人王梦声任职昆山州学正,自己出钱修复被战火焚烧过的学校,后其地属太仓州管辖,故迁入太仓。

王世贞的曾祖王辂培育了王侨和王倬,二人在家族家风的熏陶下,锐意进取,均高中进士。王侨的嫡孙王世芳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即使是上司霍韬贵因公差路过其江西辖区时,他也不会另加他礼去奉承,仍用心做好为民之事。王世贞的祖父王倬更是以文官领兵,东征西讨,屡建战功,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军队,保护百姓利益,以致“所至称循良吏,民思之”。王世贞其父王忬承继父亲衣钵,年少时遇荒年,就会开仓救济苦难百姓,其后以文才登仕,却是以武功成名,保卫通州、平定倭寇,提拔卢镗和俞大猷等将领,官至蓟辽总督,赢得嘉靖皇帝的褒奖,因不依附严嵩而积怨之,最终被斩于西市。

“王氏世以政术显”[6],这是王世贞对其家族兴起的高度概括,从其家族的发展演变史而言,确实如此。王世贞也未能摆脱这一规律,其漫长的官宦生涯,也延续了王氏家族的繁荣。据王世贞统计,王倬、王忬和王世贞祖孙三代都位列三品九卿之列,这一盛事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只有三家,更为可贵的是,三代都做过司马中丞的家族,唯有王世贞一家。也正因为此,王世贞家族在当时是非常显赫的,成为太仓地区有名的望族。

对于如此显赫的家族,王世贞引以为豪,为人之忠孝仁义,为官之廉洁干练,不依权贵,尽心为民,这些在王氏家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王世贞很注重家族观念,对于那些不尊重家族传统,只顾自身享乐的士大夫之族,王世贞批评道:“第巨之族指众且愚,多不能知其先德甚”[7],所以他把那些不孝子孙的行径编成集子,告诫后人。因为在王世贞看来,“夫为子孙者,感国恩之旁魄,则惟所以効追祖武之焜耀,则惟所以绳将以王氏有闻于世世哉”[7],即子孙应该牢记家族家风,在服务国家之时,也是家族的发展期,为了家族的荣誉,王世贞“庶几有望焉”[7],他尽可能地想保住家族的显赫地位,并希冀得到进一步发展。

虽然王氏家族不像颜之推、曾国藩等人一样,有后人熟知的家训手册,以规范家族成员,然而上自王吉、王祥,继之王缙、王梦声,近之王倬、王忬,家族的血液时刻在流淌着,为人忠孝,为官尽责,造福于民,刚正不阿,不屈权贵的家风在传承着。这种家风,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内涵越来越深重,甚至是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捍卫之。对家族家风的强烈认同与践行,甚而发扬光大,是王世贞作为王氏家族成员的一种自我担当。

二、刚正不阿,有情有义

王氏家族的显赫及受世人赞赏,不仅仅因为其政治光环的闪耀,还与其家族的铮铮铁骨有关。王缙忤逆秦桧而遭罢官,王梦声在战火中坚持教育事业,王忬不依附严嵩而遭迫害,等等,这都是其家族铁骨的写照,让后人景仰。作为志在弘扬家族家风的王世贞,亦如此,他对权贵刚正不阿,对友人有情有义,承继了家族优秀传统。

王世贞所处时代,是奸相严嵩当权之时,严嵩因为善于揣测圣意,玩弄权术,深得嘉靖皇帝的喜爱,其子严世藩更是深得其父真传,为人险恶,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父子二人素有“大丞相,小丞相”之称,党羽布满朝廷,他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王世贞却不以为然,在其任职刑部时,有一个阎姓犯人因为犯事,逃匿在陆炳家里,以躲避追逃,陆炳贵为锦衣卫首脑,常伴皇上左右,是严嵩的心腹,且还是前首相徐阶的儿女亲家,王氏家族和徐阶又为远亲,但是王世贞坚持自己的岗位权责,毅然拒绝了严嵩等人的说情和要挟,坚决将阎犯从陆炳家中逮捕归案,并且后来还写了《太保歌》记载此事。再者,嘉靖三十四年,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伪称倭寇已经荡平,班师回朝,接受恩赐,王世贞在得知真相后,即写《即事三绝》、《尚书乐》等诗,揭露并讽刺其行径,如《尚书乐》其三云“九卿班,迎晡不得前。相君眤眤前致词。中官黄纸纷而驰。尚书告班师。乐哉尚书奈乐何。”[8]王世贞的所作所为被严嵩等人所憎恨。

王世贞的刚正不阿,是源于其岗位权责。权责,是指职位占有者行使行政意志的空间,其依法承担的任务与责任,及其可支配的资源[9]37。从王世贞的角度而言,其任职刑部,刑部的主要权责为审定各种国家法律,复核各地上呈的刑名案件,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案件,并且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所以从王世贞任职刑部的权责出发,其将阎犯逮捕归案是正常工作范围内的行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多重压力之下,坚守岗位权责,严格依律办案。他还揭露赵文华行径,不逾越本职直接弹劾,其勇于和权贵作斗争的铁骨铮铮形象展现无遗。习近平同志曾主张:“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10]149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及执政理念,认为其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确如此,从古至今,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权责,依法办事,刚正不阿,服务为民,才能保证法律的威严,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对于工作权责,王世贞很好的执行,而对于亲朋好友,王世贞有情有义,并富有正义感,正确地处理好了工作和人情世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锦衣卫沈炼在嘉靖三十年正月时上书论严嵩十大罪状,受杖罚,被贬保安州种地。当地总督、御史等人为了迎合严嵩,居然诬告沈炼叛国。王世贞趁视察当地刑狱之机,前往慰问沈炼,并写《与朱宪懋学夜访保安沈子炼有作》一诗,为沈炼鸣不平,公然为其辩解。诗云:“结驷翩翩过酒徒,何妨犊鼻对当垆。荒城燧色生春晩,野戍砧声并月孤。为问上书劳谒者,那如结客取单于。触櫩东堕长庚色,犹自狂吟击唾壶。”[11]再如杨继盛是王世贞的同年进士,上书弹劾大将军仇鸾而被捕入狱,王世贞为其送药疗伤。后来杨继盛因弹劾严嵩,遭受严嵩迫害,王世贞便替其妻书写申冤诉状,控诉严嵩。王世贞在杨继盛生前死后写了《寄赠杨仲芳武选》、《怀容城生》、《三杨诗》等诗歌赞赏其慷慨大节。嘉靖三十四年,杨继盛被杀后,严嵩严禁他人为杨继盛料理后事,王世贞却挺身而出,为杨继盛收尸、办丧事。王世贞的有情有义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李攀龙、汪道昆等人之间的信件往来,以及孙七政《伤杨椒山,且闻王元美往哭其尸》一诗便可为证。

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固然是众多文人志士的终极目标,但是修身是其大前提,修其身,方能再言他者。秉承家风,王世贞的刚正不阿、有情有义,是其修身的重要内涵。

三、勤政为民,造福一方

民,是国家之基,基石牢固了,才有上层建筑的稳定,才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民之重要性,古人早已论之,如孟子言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论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世贞也深知此理。如果说刚正不阿、有情有义,是王世贞自身人格的展现,而在其位,谋其政,勤政为民,造福一方,则是王世贞的本职所在,同时也是其济世之心的外在体现。

在王世贞之前,先人王梦声为官已能造福一方了。他官階不高,没有多大权力,只是作为地方上一个负责文化教育的官员,并为行省所征辟,任职长达40余年,这在当时非常罕见。在其任职期间,分水的学校因战乱而毁于大火,王梦声便自己出钱进行修复,以保证学子们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业,这一举措深得民心,士子们更是尊称他为古川先生。而王世贞由于官位不断升迁,且主政一方,情系于民,其功绩更是广大。

隆庆二年,王世贞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开始整治大名兵备,由于他勤政为民,为官清正廉明,并大力清除贪官污吏,从而使当地风气为之一变。李攀龙盛赞王世贞“在大名四月,而州县以墨去者三之一”,百姓爱戴之。王世贞政绩卓著,不久被升为浙江布政使左参政,于隆庆三年四月开始裁撤贪吏,对巨富不仁之人进行打击。相对于这些政绩,王世贞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主要集中体现在其主政郧阳之时。

郧阳,位于鄂、豫、渝、陕等省的毗邻地区,秦巴山区腹地,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郧阳在当时便成了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明朝中叶,朝廷在郧阳设抚治,其体制级别同省之巡抚。郧阳级别虽高,但是它于成化十二年(1476)才被朝廷准予发展,之前则为荒凉之地,王世贞曾言及:“郧阳古一聚落也,强名之曰县,而至成化中强进之曰郡,又强以一都御史居之。”[12]即王世贞当时所面临的郧阳是一片亟待开发和发展的城市,地处山区,民众素质不高,缺少文化内涵,但是王世贞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王世贞到任后,立即投入工作,先了解地方职守事宜,这涉及到体统、举荐、提升等问题;随即又疏奏朝廷有关屯田、戍守、兵食等事项。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他先肯定前辈为治理郧阳所付出的努力,上书《乞恩表扬勋徳旧臣以示激劝疏》,为原傑请封谥号,褒扬其治郧功绩,树立典型。于军,王世贞不中饱私囊,而是开创库贮节银之例,据实向朝廷禀报开支情况,绝不隐私地方财政,军粮统取自三边屯田,并将所余钱粮接济周边要塞,这一政策后来被朝廷广用之。于民,在万历三年五月初一至初三,郧阳等地接连发生地震,王世贞尽职尽责,经过实地查证核实,便书写《地震疏》一文上报朝廷,以恳请抚恤,安顿灾民。后又因当地久旱不雨,影响作物成长,农民心急如焚,王世贞便忧民之所忧,从当地的风俗出发,亲力亲为,著《祈雨疏》等文祈雨,并“日夜待雨以为命”,稳定民心。随后王世贞更是主导政府兴修水利,方便农民生产劳作。于文化,王世贞注重文化建设对人民素质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他“披卷读书于清美堂、牡丹亭,题春雪楼。出帑金购书于三吴、两浙、秦楚间,得数百卷,贮于清美堂中”[13]。其所建藏书楼对大众开放,并有着详细的借阅规则,已经与今日图书馆的借阅管理规则相差不多,可算是开公共藏书史上的先河。[14]31

对于王世贞在郧阳任上的政绩,《乾隆郧西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王世贞“万历二年抚治郧阳,紏劾酷领,咨访将才,理军政,清屯田,郧境大治。又辟清美堂,购书数百种,贮以课士。”[15]这是对王世贞治郧期间所行之事的总体概括,足以说明王世贞治理才能的全面性,也突出其不因远离天子而黯然伤神,勤政爱民、心系百姓的执政理念,以尽己所能而造福一方。

四、垂范后世,警醒当下

在优秀家风的熏陶之下,王世贞将自身的行为准则融入到工作之中,不管官位如何,任职何地,都勤于政务,造福于民,逐渐走进了廉吏的阵营,彪炳史册。一谈到“廉”,众人往往与清贫、贫困挂钩,这固然是廉吏的一个参考标准,但廉吏并不是只有家庭贫困的官员才有资格获此称号。所谓“廉吏”,清廉守正之官吏也,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获取额外财务,一心为民、为所治地方的发展贡献自我的官吏,都属于廉吏范围。在王世贞之前,廉吏屡见史册,如春秋战国时期西门豹智惩恶霸,发展邺地;西汉时期黄霸以廉为本,仁政爱民;唐朝徐有功执法守正,平反冤狱;宋朝包拯铁面无私,锄强扶弱,等等。他们的岗位或许不同,他们的权责不尽一样,他们所遇的困难也举不胜举,但是他们的赤子之心、刚正不阿、勤政为民的姿态却是一致的,他们也都没有被金钱所腐蚀,没有屈服于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和赞扬。

对于这些廉吏贤哲,王世贞非常赞赏,他同时推崇与之同朝为官的海瑞。海瑞素有“海青天”之称,海瑞官居六品时,却敢上疏直谏沉迷于修坛建观的嘉靖皇帝,对待恩人、前任首辅徐阶也毫不留情,他不仅让徐阶还田于民,还对其子依律问罪。海瑞生活清廉、恪守法纪,同情百姓,注重地方农业、水利发展,在其治下,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以致有普通百姓为了一睹海瑞的风采,不远千里奔赴南京拜访。对于海瑞的所作所为,王世贞曾高度地评价道:“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16]103通俗易懂的话语,恰恰是海瑞廉吏一生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王世贞行事努力的方向和行为准则。王世贞出身名门望族,不为钱财而出仕,甚至在郧阳主政期间,为了当地的藏书、水利等事业,甘愿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服务百姓;其面对严嵩拉党的诱惑和威胁,毫不畏惧,洁身自好,即使好友张居正任首辅,亦未投靠其门下。虽然王世贞的廉吏声名不如包拯、海瑞等人,其所作为也与海瑞等人有不同之处,但是他通过自身的努力,践行着廉吏之责,守护一方,他在郧阳任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被后人铭记,后世《郧阳县志》等历史史料更是将王世贞列入名宦系列。

包拯曾在《乞不用赃吏》一文中说道:“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17]107对于廉吏,我们牢记他们的名字和贡献,不因岁月流逝而忘怀,而对于贪者,我们始终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们遭受后人的唾骂。因此我们在景仰廉吏们时,痛恨侵夺民田、操纵国库的赵高,乱杀无辜、以权谋财的王温舒,卖官鬻爵、残害忠良的严嵩,扰乱朝纲、疯狂敛财的和珅,等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8]201,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发展的警示作用。在新时期的国家建设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难题,社会需要传承王氏家族这样的家风,需要像王世贞这样的廉吏,更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10]428。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0]392对待腐败我们要强硬,以强硬的手段遏制腐败,從而使清廉之风长存。这不是空话,反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的力度,截止到2014年年底,就有31省份533名厅局级官员涉贪被查,而2015年,全国就共立案33万件。另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多达91.5%的群众支持国家反腐工作,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

反腐工作深得民心,各地不断开展家风的学习活动,如楚雄市举办《家教与家风》的大型系列讲座,丹江口市则征集优秀廉政家训家风家规并组织编印征文选集3册,并拍摄《我的家庭故事》视频短片11期。与此同时,各地的廉政文化长廊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古今廉政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了无缝对接,不断传播正能量,造福社会。

王世贞,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引领文坛,成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间的大文豪,甚至影响到明末乃至清朝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其文学上的独特地位。然而,在其文学盛名之下,王世贞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秉承家族家风清廉守正,从而使自己成为像包拯、海瑞、于谦等这样关心百姓、刚正不阿、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的廉吏。有了优秀的家族家风,才能更好地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发挥古代优秀家风和廉吏的榜样作用,学习古人家风,塑造自我形象,寻找身边的廉吏,并以廉吏的标准要求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2] 钱谦益.王尚书世贞[M]//列朝诗集:丁集卷六. 许逸民,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第一百七十二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贾飞.王世贞“自足”“自得”思想探赜[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2):65-70.

[5] 王世贞.先考思质府君行状[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九十八.明刻本.

[6] 王世贞.王世金虎集序[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一.明刻本.

[7] 王世贞.纶音世贲录后序[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一.明刻本.

[8] 王世贞.尚书乐[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明刻本.

[9]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王世贞.与朱宪懋学夜访保安沈子炼有作[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三十五.明刻本.

[12] 王世贞.郧阳藏书记[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七.明刻本.

[13] 刘作霖,杨廷耀纂修.康熙郧阳府志:卷十七[M].清刻本.

[14] 贾飞,徐美洁.王世贞郧阳任上藏书、刻书及创作交游考[J].兰州学刊,2015(2):30-34.

[15] 张道南.官宦[M]//乾隆郧西县志.清刻本.

[16] 周晖.金陵琐事:卷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7] 包拯.乞不用赃吏[M]//包孝肃奏议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 習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校 王学青

Wang Shizhens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JIA F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Abstract: As one leader of the “seven late scholars”, Wang Shizhen dominated the forum of literature for nearly forty years, spreading his name to every corner of China. In his career as an official for forty-three years, he adhered to the family tradition, candid and forthright toward the dignitary, compassionate and affectionate toward his friends, committed to his duty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mass, benefiting the public where he served as an official, and winning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ith these, he became popularly known as an honest and clean official to whom late comers pay due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ertile soil of family tradition forged the strong character of Wang Shizhen as a righteous and honest official, even simultaneously illustrating the series of speeches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about family tradition and honest and clean administration, thus proving itself to be considerably worthy of referring to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Key words: Wang Shizhen; family tradition; strong character; honest official

猜你喜欢

铁骨王世贞家风
铁骨柔情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勤劳节俭传家风
树与人
铁骨丹心解放军
城市建设者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