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内容结构体系论纲

2016-05-30黄红平曹海宏

廉政文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黄红平 曹海宏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反腐倡廉、为什么反腐倡廉、怎么样反腐倡廉”三个根本性问题,不断根据当代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一系列精辟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逻辑自洽且完整系统的反腐倡廉思想。其内容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明确逻辑基点,在价值取向上回答了“什么是反腐倡廉”,形成反腐倡廉本质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战略高度上回答了“为什么反腐倡廉”,形成反腐倡廉地位论和反腐倡廉形勢论;三是立足实际情况,在整体方略上回答了“怎么样反腐倡廉”,形成反腐倡廉目标论、反腐倡廉布局论、反腐倡廉策略论、反腐倡廉核心论、反腐倡廉驱力论和反腐倡廉载体论。三者共同构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反腐倡廉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6)06-0001-07

思想是实践的产物,又影响着实践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关系执政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防止腐化变质,构筑廉洁政治命运共同体。他在继承前人、借鉴历史、关照现实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反腐倡廉、为什么反腐倡廉、怎么样反腐倡廉”三个根本性问题,不断根据当代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一系列精辟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逻辑自洽且完整系统的反腐倡廉思想。目前,学术界对其有不少研究,但大多数成果重在对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中的重要观点进行分析,较少系统地审视和探究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应该说,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不是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相关论述或重要观点的一种简单叠加,而是在鲜明的反腐倡廉主题下,将那些看似杂乱的理论观点遵循内在逻辑构建起来的、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拟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内容结构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希翼有助于正确指导当前的反腐败实践。

一、逻辑基点:对反腐倡廉内在本质的定位

对于“什么是反腐倡廉”,习近平总书记在价值取向上作出科学回答,形成“反腐倡廉本质论”。反腐倡廉建设就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在社会主义中国,反腐倡廉的内在本质,就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当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表现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党的奋斗目标。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作为公共权力的异化物,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对立面,其直接危害就是侵蚀群众利益,严重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2]6古往今来,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始终作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捍卫者,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最反对和痛恨腐败,“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2]6-7。党只有通过践行宗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巩固长期执政之基。

二、问题导向:对反腐倡廉战略高度的研判

对于“为什么反腐倡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在战略高度上对反腐倡廉重要地位、反腐倡廉基本形势进行理性研判,形成“反腐倡廉地位论”、“反腐倡廉形势论”。

第一,反腐倡廉地位论。不同于反腐倡廉本质论是对反腐倡廉本源问题的回答,反腐倡廉地位论是人们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要价值的理论回应,二者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要基于三种理性认识:一是现实要求。毋庸讳言,消极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与中国执政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背道而驰。古人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和“四风”问题比较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2]8。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纵观当今全球政局,“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3。二是时代使命。在当下中国,办好一切的事情,关键靠执政党。党的十八大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远景规划,这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而建设好执政党的关键,就在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三是历史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2]5。前苏共亡党亡国,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第二,反腐倡廉形势论。形势判断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早在1993年的时候,党就作出“反腐败形势严峻”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合历史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反腐败斗争实践成效,对反腐倡廉总体形势作出具体分析。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中指出:“从巡视看问题,再次印证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2]20其后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廉政治理,腐败和不正之风尽管确实“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2]89这“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对三年来的反腐倡廉总体形势作出新的判断:三年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尽管“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敢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但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4]。具体而言,这种“依然严峻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风问题在党内确实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不抓不行了”[2]21,并且很多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二是不少部门和单位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5]6;三是“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腐败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没有收手,甚至变本加厉”[2]25。这些问题彰显出反腐形势不容乐观。

三、实现路径:对反腐倡廉整体方略的思考

对于“怎么样反腐倡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实际情况,坚持标本兼治,在整体方略上对反腐倡廉目标、反腐倡廉布局、反腐倡廉策略、反腐倡廉核心、反腐倡廉驱力和反腐倡廉载体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六个支撑理论,推动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实践体系的完善。

第一,反腐倡廉目标论。目标决定方向,科学设定目标对于反腐倡廉实践路径的规划至关重要。以往的反腐倡廉建设在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过于强调事务性目标。譬如,2005年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应该说是当代中国反腐败实践的行动指南和战略规划。但这一重要文件设定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没有明确表述反腐倡廉建设本身要达到什么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面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实践两大难题,科学提出反腐倡廉目标体系。这两大难题:一是历史上遗留的腐败存量问题;二是现实中滋生的腐败增量问题。破解反腐难题,完全可以从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治理智慧。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遵循渐进主义原则,当前“依然严峻腐败”的反腐败斗争理当如此。正因深谙反腐实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内容各有侧重但任务层层递进的反腐倡廉目标体系:第一层次目标是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促进党和政府作风好转,即控制腐败增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指出,“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尚未有效遏制”,“我们的目的就是遏制”[2]99,当前要通过高压惩治,“持续强化不敢腐的氛围,使有问题的干部及早收手、收敛,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2]102。第二层次目标是重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三不”政治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包括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87,逐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第三层次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实现“三清”美好愿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重构良好政治生态,是反腐败阶段性目标,反腐倡廉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重申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最高目标。[2]138这一重要论述为反腐倡廉建设确立了终极目标,使之成为引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根本指针。

第二,反腐倡廉布局论。打仗要取得胜利,必须讲究布好阵。反腐败作为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做好布局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协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构建“作风、纪律、惩腐”三位一体的反腐倡廉格局。一是作风建设。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如果领导干部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后果就严重了。”[2]75-7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要“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氛围”[4],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二是纪律建设。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对于党的建设,“当前主要的挑战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5]9。无数案例证明,党员干部出问题,首先是纪律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严明纪律,纪律不能成为‘稻草人,不能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5]85,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三是严惩腐败。古人曰:“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对于治理腐败,严惩虽然是治标之策,但惩是为治,惩是实现治本的基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棵参天大树,如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必会枯萎”,“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当前“要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4],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坚决遏制腐败增量。

第三,反腐倡廉策略论。策略是指实现目标而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的行动方针。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用兵如神,经常打胜仗,靠的就是灵活的斗争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新形势下腐败和反腐败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效,有效的反腐败策略是重要原因。一是坚持“虎蝇”并打。“老虎”特指那些位高权重的腐败官员,而“苍蝇”是指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基层腐败官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大案要案,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又要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2]96,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感受。这是因为,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二是坚持“经常抓”和“长期抓”。腐败和不正之风是顽疾,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必须做好经常作战和长期作战的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2]93-94三是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反腐倡廉包含两层意蕴,即反腐重在强调守住底线,倡廉重在树立追求至善的高线,二者结合方可结出累累廉政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本质是要求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二者统一,这是因为“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5]65-66。四是坚持抓早抓小。现实生活中,不少党员干部出问题的肇因,就是其身上存在的一些违纪违法的小错,没有及时得到提醒和警示,结果养痈遗患,出了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抓早抓小,“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早提醒、早纠正,这是爱护干部,而不是苛求干部。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哄着、护着,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5]110。五是坚持国内与国外两个战场齐发力。卓有成效的反腐败斗争,关键要协调国内国外两个战场,密织天罗地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七十八次会议上关于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讲话中指出:随着国内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腐败分子把外逃作为后路,“所以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管腐败分子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绳之以法,决不能让其躲进‘避罪天堂、逍遥法外”[2]100,彻底切断贪官的退路。

第四,反腐倡廉核心论。俗话说得好:打蛇要打七寸。反腐倡廉建设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抓核心问题。无论什么形式的腐败,都是权力异化滋生的“恶之花”。实际上,从查处的已发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因此,反腐倡廉的核心就是要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权力的特性和当前反腐倡廉实际情况,明确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一是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强化制约,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单位、个人行使,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2]12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强化权力制约指明了方向。二是监督。不同于制约强调权力的内在协调和相互牵制,监督侧重对权力施加外在的强力约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这就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或许正是“由于监督缺位、监督乏力,少数一把手习惯了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2]122,导致不少党员领导干部不知不觉地滑向腐败的深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强化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加强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党内监督,“纪委派驻监督要对党和国家机关全覆盖,巡视监督要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2]128从而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2]124-125,时刻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三是公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缺少公开是行不通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如果不见阳光,或者有选择地见阳光,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强化公开,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2]128,体现权力真正为民的价值。

第五,反腐倡廉驱力论。腐败的产生与改革的情况密切相关。“从前些年和最近揭露出来的一些涉及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看,其犯罪情节之恶劣、涉案金额之巨大,都是触目惊心的,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胆大包天的地步!之所以弄到这个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2]124,归根结底是改革不到位、不彻底的问题。反腐倡廉建设要取得重大成效,不仅要做好“破”的文章,而且要做好“立”的文章,实现“破”“立”有机结合。做好“破”“立”两篇文章,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实质上是制度体系的重构、体制机制的修正和组织功能的再塑,把权力真正关进严密的笼子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驱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的深思熟虑,提出全面展开与重点突破的改革方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是全面展开,从源头堵塞腐败漏洞。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一方面成就了当今中国之伟大崛起,另一方面留下许多现实难题,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没有啃下的硬骨头,与当今中国腐败易发高发的现象直接相关。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方案,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的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改革健康顺利推进”[6],一定要走出过去边推进改革、腐败边滋生的历史怪圈。二是重点突破,打造锐利的“反腐利器”。长期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效果不彰,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就其原因,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说到底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到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2]59纪检体制改革要重在“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明确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2]59-60,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做到守土有责。

第六,反腐倡廉载体论。载体是行为主体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必须借助的工具。中国版国家廉政体系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包括“教育、制度、监督”在内的反腐败工具箱。这一工具箱强调既要从严治标,又要着力治本,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在其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三者有机统一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挥最大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習近平总书记要求结合不同反腐倡廉载体的自身特性,充分发挥出教育、制度和监督三者的功能。一是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形成不敢腐机制。监督作为一种反腐倡廉载体,有很多形式,但能够发挥震慑作用的主要是巡视。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不是反腐的权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2013年下半年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中指出,“巡视就是要形成震慑”,“对发现的问题,包括党风廉政问题、‘四风问题、干部问题,要把握节奏,分清轻重缓急,但都要纠正处置,件件都要有着落”[2]111。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能腐机制。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大量的案件看,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大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力度,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5]62,并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切实执行。三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形成不想腐机制。思想道德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正是因为精神缺“钙”,成为塌方式腐败的“塌方点”、“定时炸弹”;正是因为信仰建设长时间不“清洗过滤”,心智沾染了“雾霾”,把不住关、托不了底,结果最后人仰马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经典名句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4]。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立根固本就是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质,筑牢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基。惟有如此,方可战胜“精神雾霾”、加固“精神支柱”,不让自己成为“失魂落魄”的信仰迷徒。

參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9.

[2]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3] 习近平.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 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

[4]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

[5]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6] 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14-01-15.

责任编校 王学青

Outline of the Systematic Content of Xi Jinpings Anti-Corruption Thoughts

HUANG Hongping1, CAO Haihong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2.The Fourth Inspection Office, CPC Nantong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Nantong 226018, Jiangsu,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the CPC, Secretary General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incisive theoretical points centering around such three fundamental problems as “what is anti-corruption, why must we combat corruption, and how can we win the combat against corruptio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and anti-corruption. These theoretical points form the initial logical self-consistent complete system of his anti-corruption thoughts. The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first, starting from a clear-cut logical base, a clear and value oriented answer to “what is anti-corruption” is given; second, directing the efforts at solving problems, answering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the question “why must we combat corruption”; thir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 holistic and strategic answer is give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can we win the combat against corruption.” With these, the goals, the layouts, the strategies, the core, the drive and the carrier for anti-corruption efforts are established, which, innately enhancing and assisting each other, form a neatly weaved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ories.

Key words: Xi Jinping; construction of anti-corruptio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