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规划区内主导产业优选方法集成研究(Ⅰ:框架设计)

2016-05-28李建国孔令枫

土壤与作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

关 鑫,卢 布,李建国,孔令枫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北京邮电大学 世纪学院,北京 102101)



农业规划区内主导产业优选方法集成研究(Ⅰ:框架设计)

关鑫1,卢布1,李建国1,孔令枫2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北京邮电大学 世纪学院,北京 102101)

摘要:选择主导产业是农业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框架设计从区域现有产业与区域引入产业两类产业入手,选择了政策、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4类规划影响度较高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使用了6类具有引领带动价值的产业评价因素及子因素,设计了4个算法模块,依据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于区域产业进行优选分析,为开发构建简单便捷的规划区域主导产业优选分析软件提供支持。图1,表5,参18。

关键词:农业规划;主导产业;优选方法;框架设计

主导产业概念是由罗斯托于1960年明确阐明[1],其研究对象针对的是国家专业化部门,其理论经现代经济学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延伸与应用,成为了当代区域经济与发展经济研究的重点[2]。农业规划因具有规范指导与引导鼓动作用[3],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企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确定规划区内的主导产业是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规划质量的集中体现。在当前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经济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4],更要求农业规划者能给出适合于规划区域特点的、适合于农业企业承担的主导产业。

在传统的农业规划方法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多依赖于规划者的经验、当地领导者的意见和企业家的偏好。周灿芳等[5]认为传统的规划方法无法满足农业规划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要求,亟需大力研发农业规划区内主导产业优选方法,提供农业规划手段与技术的突破。

主导产业优选研究可分为选择基准研究与优选方法研究。选择基准又称为指标体系,早期国外的代表性成果有:筱原三代平于1957年提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6],赫希曼于1958年提出的产业关联基准[7],罗斯托于1960年提出的罗斯托基准等。前两者被广泛应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后者多用于提供思路。优选方法又称评价方法,国外经典成果有: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20世纪60年代戈登与兰德公司改进的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8],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9],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10],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菱形理论(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等[11],各类优选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结合应用。我国相关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多集中于多种优选方法结合的处理下设计符合特定背景的指标体系并作实证分析。曾新群等[12]率先发表了论述主导产业的文章,郭万达等定义了主导产业[13],关爱萍等根据产业结构规律与区域产业特色提出了六项基准[14],秦耀辰等根据基准使用数量将选择方法分为单集准与多基准等[15]。在农业规划中区域主导产业优选方法的研究较少,陈海霞等尝试使用较简单的指标极差标准化法、层次分析法对连云港市农业产业进行实证分析[16];以陈海霞研究为基础,朱绪荣等设计了更符合规划特征的指标体系,并结合规划实操中的困难提出了部分参考依据[17]。

文章拟建立区域现有产业与区域引入产业两类模块,集成具有特色的指标体系与影响因素,依托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简易评价方法,设计开发较符合农业规划工作需求的区域主导产业优选方法及软件。

1设计原则、产业选择及思路

1.1设计原则

优选方法的原则包括: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原则及政策收益原则等,具体优选方法原则与后文中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相对应,不进行累述。框架中,数据分析依托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用于专家打分。

1.2产业选择范围

被选择的产业根据规划任务而定,方法中将优选的产业模拟为:X产业。选择范围包括:水稻、玉米及小麦等大田作物产业,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产业,蛋鸡、肉鸡及生猪等畜牧产业,淡水鲤鱼、海产贝类等水产产业,面粉生产、牛奶加工等第二产业,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展会、农区养老等第三产业。

1.3设计思路

根据主导产业优选理论与方法,集成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与影响因素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评价方法,以区域农业产业信息与预测数据为基础,构建符合农业规划需求且简单实用的区域农业主导优选理论方法,见图1。

图1 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优选方法表达图Fig.1 Regional 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y preferred selection method of expression patterns

拟定的方法由区域现有产业优选模块、区域引入产业优选模块和综合评价模块、偏好加权处理与产业排名输出4个算法模块组成。

2框架集成

2.1现有产业优选模块

本模块是对区域内现有产业进行的分析,考虑到已有的农业产业在区域内经过长期培养发展已经拥有了自身规律和产业结构,选择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3个一级指标,延伸9个二级指标对产业进行定量的层次分析,同时通过打分评价的方式对产业的政策受益进行判断。

数据获取:中国农业统计年鉴(资料)、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区域性涉农年鉴、规划估算等,相同计算值使用统一单位。

(1)经济效益评价算法

①产业产值比重指标。产业产值比指标反映了选择进行评价的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运行的情况,其可以代表该产业在判断时期总体水平及规模。

②区位商。经典的产业优选指标,其在产业发展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区域农业研究。

③产业增长潜力指标。潜力指标是对于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从规划者需求出发分析产业未来发展的贡献率以及整体区域农业的经济增长作用的潜力。

(2)社会效益评价算法

①产业人均效益指标。通过指标直观地体现产业对于农民个体收入的影响,农民作为区域农业的核心,其生活质量的保障与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均效益,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②就业吸纳潜力指标。贫困人口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解决贫困人口的突破口之一则是解决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业吸纳能力指标则是为了表明优选出来的主导产业在解决贫困人口这一社会问题上的发展潜力而设置的,而这一发展潜力是根据规划者对产业进行分析获得的,在此我们使用规划期结束后就业人口数量与该产业现有就业人口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③关联产业解决就业潜力指标。利用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具有可带动和调整关联产业这一能力,通过至规划期结束后上下游产业解决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来表达所分析的农业主导产业在产业链中解决就业人口的潜力。

(3)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算法

①单产能力指标(种植业与非种植业)。对于种植业而言,单产能力可反映其土地生长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代表产业对于当地土地资源的适应程度。对于畜牧业、渔业而言则代表其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如果纵向的比较所有产业则因产业类型差异巨大而缺少科学性,所以此指标分为种植业与非种植业进行计算,再通过分级打分输出结果,达到合理的对比性。

②能源利用率指标。能源利用率可代表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与程度,拥有较高能源利用率的农业主导产业将对整个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正面影响,可持续地支持区域健康稳定发展,使得生态系统具有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

③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水的合理、高效利用,对于区域的稳定发展特别是缺水区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大的意义。选择水资源利用较高的产业,也能表现其具备一定节水技术或产业优势。

(4)政策受益评估算法

列表设计原则:保持政策选择的一致性、时效性、重要性和区域关联性。

政策数据来源:结合当下重要的农业政策为主导产业优选进行决策,政策列表填写主要参考国务院、农业部及具体分析区域的政府单位等发布的政策详情。

数据计算:评价分为政策与区域相关性,政策对于产业的影响两部分,分别打分0.1~0.3,0.1~1(打分取小数点后一位),得分越高正影响越大。

表1 政策分析模型打分表

(5)分级评分

9个二级指标进行分级评分,根据所有产业对同一指标计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再根据等级对每项计算数值进行赋值1分~5分,获得产业单项指标分数,此方法进行无量纲操作,消除指标单位;如指标数据不全,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分级评分。

其中:xij—第j个产业的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值;yij—第j个产业的第i个指标的分级评分。

每项一级指标得分为:经济效益评价分数,r(1,2,3)=y1j+y2j+y3j

社会效益评价分数,r(4,5,6)=y4j+y5j+y6j

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分数,r(7,8,9)=y7j+y8j+y9j

政策评分参考上文。

2.2引入产业优选模块

尝试性地引入新兴产业是农业规划研究中具有创造力的探索,成功引入主导产业将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心剂,成为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参考成熟的产业评分方法,结合农业规划选择农业主导产业的特点,设计6个影响因素,每个影响因素内设置3个子因素。各因素总分=∑子因素,每项子因素的得分r′为1分~5分(关于r值算法参考2.4模块),影响因素最高得分:90分。(政策受益评估算法与得分参考上一模块)

2.3偏好加权处理

针对现有产业4个一级指标与引入产业的6个影响因素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表3,表4),根据刘红梅等运用的层次分析法[18],例如,当甲、乙比较时,如果甲比乙不重要,记0;如果甲比乙同样重要,记0.5;如果甲比乙重要,记1。在更多指标间比较时,甲可能比丙更重要,比丁更重要等,也一律记1。因素间重要性比较结果为wij。

根据农业规划在不同区域,不同需求下的偏好性,规划者需要对于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打分,根据重要性强弱从0.1分~1分进行打分。最后综合因素间重要性、偏好性的分析,得出权重F。

基于因素之间重要性比较,构建矩阵W,即W:

表2 区域引入产业影响因素评价表

表3 指标加权与偏好表

表4影响因素加权与偏好表

Tab.4Weight factors and preferences

因素Factor政策收益Policyevaluation组织规模Organizationsize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社会效益Socialbenefit资源利用Resourceus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重要性WImportance偏好H(1~6)Preference权重FWeight政策收益Policyevaluation———————————————————————————组织规模Organizationsize———————————————————————————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社会效益Socialbenefit———————————————————————————资源利用Resourceus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2.4产业综合得分

设有i个因素或指标(分为已有产业与引入产业),有j个农业产业,则所有评价结果构成了矩阵R。即:

其中i=1,2....n,j=1,2....n;rji为具体评价的结果。

2.5排名校正

将现有产业通过模拟导入的方式在引入产业模型中进行模拟打分,获得一个新的分数,将该得分与原分数作比获得百分比,成为一个系数。通过上述方式将现有产业中得分最高,得分中值,得分最低三个产业同时模拟导入获得的三个系数,再得到其系数均值,为校正系数。将引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得分进行百分化处理(现有产业总分:N已有,引入产业总分:N引入),区域引入产业百分化结果与系数相乘得到校正后的总分,与区域已有的各产业的总分进行比较获得区域农业产业最终排名。

比较Y与Y′的结果,获得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排名,见表5。

表5 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排名表

3结论与讨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框架设计充分考虑了方法逻辑的合理性、指标使用的便捷性、数学运算的简易性、引入产业的需求性和政策收益影响性,集成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农业规划区内主导产业优选方法的理论架构,为下一步软件开发提供了必需的依据,也为充实完善这类方法搭建了依托框架,在理论结构中有一定的创新,下文依据本方法的不足与研究前景进行讨论。

数据获得难易程度和保障程度:本研究中所需数据主要来自于区域统计年鉴与规划估算,其中环境类的指标数据较难获得,需要参考环境类的统计年鉴进行推算,规划估算需要规划师对于产业有较高的熟悉度;如需获得更有客观性的分析结果,则要求规划师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

模块算法:整体的指标与评价算法使用了较简易数学方法,但算法表达较复杂,需要简化,规划预测类的指标算法需要进一步讨论应用的科学性。分析产业的算法很多,运算工作量较大,下一步拟将本框架制作成软件,提高其使用效率与价值。

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研究能力的限制,关于引入产业与政策受益的评价分析使用了主观打分方法,部分指标的数据也需要依靠规划者估算,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确定因素较高,下一步研究中,需通过与其它较成熟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证分析,验证本方法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各类评价方法都无法全面评价产业的主导性,各类指标不是选择维度越广、指标数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建立指标体系,本方法中使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分析规划中的主导产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望其它指标与方法的结合应用在此基础上展开。

此外,农业规划工作中确定区域主导产业,既要考虑现有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又要分析引入产业激活区域产业链的可能性,同时应兼顾各级涉农政策的变化对区域产业的影响,只有把握好以上的基本思路才有可能确立适合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紧抓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罗斯托. 经济增长的阶段[M] . 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2]陈燕连,蔡海生,林联盛.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J] . 当代经济,2013(15): 142-144.

[3]卢布. 农业规划编制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国务院. 关于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Z] ,2015.

[5]周灿芳,曹阳,余华荣,等. 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36-139.

[6]杨治. 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J] . 现代日本经济,1982(4): 38-43.

[7]王保宏,朱明明. 区域发展差距的产业解决途径—赫希曼基准的再认识[J] .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3):17-18.

[8]徐蔼婷. 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 . 中国统计,2006(09):57-59.

[9]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10]邢军伟,高中理,吴殿廷.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辽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J]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63-366.

[11]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 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J] . 中国软科学,2003(10):139-144.

[12]曾新群. 产业主导部门分析理论的发展[J] . 中国工业经济,1988(1):40-46.

[13]郭万达. 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 .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14]关爱萍,王瑜.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 . 统计研究,2002,33(12):37-40.

[15]秦耀辰,张丽君.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 .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32-138.

[16]陈海霞,亢志华,马康贫,等.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中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以江苏连云港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71-13873,13912.

[17]朱绪荣,邓宛竹.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规划方法研究[J] .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4-51.

[18]刘红梅,修伟明,杨殿林. 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 .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9):76-77.

Integration Research on Preferred Selection Method of Leading Industry in Planned Agricultural Region(Ⅰ:Framework Design )

GUAN Xin1,LU Bu1,LI Jianguo1,KONG Lingfeng2

(1.Institute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CAAS,Beijing100081,China;2.CenturyCollegeof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2101,China)

Abstract:Selecting the leading industry is one of the key tasks of agricultural planning. The current paper examines the framework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of existing regional industry and regional introduced industries. Four types of indicators including policy,society,economy,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ere chosen,which represent higher-level indicators and secondary indicators. Meanwhile,we used 6 groups evaluation factors with industry driving value were also adopted.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analysis method and Delphi method,4 algorithm modules are designed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alysis. The software could provide support for 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regional planning leading industries optimization analysi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lanning; leading industry; preferred selection method; framework design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通讯作者:卢布(1963-),男,山西灵丘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规划.

第一作者简介:关鑫(1989-),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规划.

基金项目:农业防灾减灾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5-12-31;修回日期:2016-01-26.

文章编号:2095-2961(2016)02-0096-09

doi:10.11689/j.issn.2095-2961.2016.02.005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研究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的黑吉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研究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
江西省赣州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关于提高东屏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