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白毛女》今又续辉煌

2016-05-25王祖皆

歌剧 2016年1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歌剧

王祖皆

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文化部组织复排了该剧并制作了3D舞台艺术片。11月6日起,由文化部主办的歌剧《白毛女》(舞台剧)全国巡演活动正式启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本人有幸在全国巡演杭州站观看了演出,并与郭兰英(原歌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乔佩娟(原歌剧《小二黑结婚》小芹的扮演者)、侯克明(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导演)、雷佳(现歌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一起在舞台上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真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传承经典 固本求新

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还不足百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也曾经创造了中国歌剧的辉煌。涌现出如《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唱段家喻户晓,影响遍及全国。而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当属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马可、张鲁、瞿维、刘炽、焕之、向隅、陈紫作曲的《白毛女》。歌剧《白毛女》为什么会盛演不衰,充满魅力?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非常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文化靠积累,经典需传承。但是,复排的民族歌剧经典之作《白毛女》如何处理好固本和求新的关系?这又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小的难题。让人可喜的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在这两个方面都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方面,他们保留了原剧本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框架,只作了适当删节,音乐上更是尽量保留它的原有特色,首先在文本和音乐上守住了原作的精髓;其次,他们还专门组织了演员和剧组人员去“白毛女”故事的发生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实地考察了白毛女洞、奶奶庙、黄家大院和白毛女陈列馆,让大家去体验并寻找那个时代的生活依据;再次,他们还请未了郭兰英等一批当年参演过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艺术家,不辞辛劳手把手地教,让演员们扎牢根基,得到真传。

复排歌剧《白毛女》过程中,雷佳和高鹏的演唱和表演可圈可点,这一切都离不开名家和高人的指点。所以,此次复排的歌剧《白毛女》,无论是剧情处理、演员表演,还是音乐编配、舞美设计,都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坚持了民族歌剧的属性,固守住了这个根本。另一方面,为使《白毛女》既“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主创人员首先把“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抢喜儿”等几场戏以前的台词改成了唱词,按原剧的音乐风格把它们谱写成唱段,并为“喜儿、大春山洞相逢”一场戏续写了新唱段《我是人》,恢复了喜儿、大春的二重唱,以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它的音乐性、歌唱性,增强它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主创人员还用中西合璧的乐队编制,在和声、复调、织体等方面进一步加工提高,并强化了民族器乐和民族打击乐的作用,将全剧的音乐重新作了编配,从而大大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再次,借助高科技手段,用3D技术把它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也更增添了今天的时代感,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观剧新体验。

引导创作 给人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无疑,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的作品。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表现新旧两个不同社会的鲜明对照,表现人民的翻身,它所塑造的喜儿、杨白劳的艺术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郭沫若观看歌剧《白毛女》后,曾以“悲剧的解放——为《白毛女》演出而作”为题,高度赞扬了这部歌剧:“中国的封建悲剧串演了两千多年,随着《白毛女》的演出,的确也快临到它们的闭幕,‘鬼变成人了”,“这是人民解放胜利的凯歌”。《白毛女》深刻揭露了社会矛盾,20世纪40年代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使上亿人民(特别是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们)为之振奋,用艺术的力量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于反霸斗争和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革命。因为它关心了人民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革,所以才会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白毛女》在文学、诗歌、音乐语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感,以及面向民间、贴近群众的做法,也使它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茅盾1948年5月21日发表的赞文称:“在今天,我们毫不迟疑称扬《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我以为这比中国的旧戏更有资格承受这名称一一中国式的歌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那么,何谓有质量的作品?何谓“高峰”式的作品?难道歌剧《白毛女》不能给我们以启迪吗?

歌剧《白毛女》主题深刻:它充分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内涵;歌剧《白毛女》人物鲜活: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都有鲜明而独特的人物个性,活灵活现;歌剧《白毛女》音乐动听:无论是《北风吹》还是《扎红头绳》,无论是《十里风雪一片白》还是《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恨是高山仇是海》《太阳出来了》……哪怕是反派人物的音乐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实现了用音乐来承载戏剧、刻画人物、引发动作、营造环境等任务。应该说,在全体主创人员、演职人员的努力追求下,这次复排的歌剧《白毛女》是符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要求的艺术精品。

提振精神 增强信心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歌剧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多元发展中的重要一元,即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还不够活跃。以至于在总政歌剧团继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之后又推出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时,歌剧理论家居其宏发表感言说:“像以前《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的民族歌剧,如今在新世纪几乎是一脉单传,而总政歌剧团把它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脉单传”既是褒奖,也有点悲凉。前一时期,某报还登出了“中国歌剧一路向西?”的醒目标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缺乏文化的定力、缺乏文化的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文艺点评:“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例如,近些年来不管何等人士,也不管何种唱法,不惜重金拼命想挤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个人音乐会,以此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以此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再比如,有些作曲家公开表示,我就是要写一部像西洋正歌剧一模一样的中国歌剧,把“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岂不知,你模仿得再像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且是别人过去的东西,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提高;岂不知,文化离不开它的土壤,文化更离不开它的受众,作为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三个主要环节,即创作、表演和欣赏是应该综合起来统一考虑的,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得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让外来的艺术形式服中国的“水土”,接中国的“地气”。这些在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中已经解决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难道我们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再走一遍吗?“这种依托洋人认可来装点门面的动机,恰恰是弱者自卑心理的反射,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文化的定力,建立文化的自信。

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和演出成功,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民族歌剧的强大生命力,也进一步提振了我们的精神、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我们一定要以歌剧《白毛女》复排和演出成功为契机,更加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倍加珍惜几代中国歌剧人努力探索而创立的民族歌剧风格和传统,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拓宽视野,支持各种题材、样式、风格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多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歌剧作品,去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歌剧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走进歌剧厅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