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016-05-25江燕丽甘小莉肖展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脑梗死

江燕丽, 甘小莉, 肖展翅

(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 肿瘤科, 湖北 黄冈, 438000)



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江燕丽, 甘小莉, 肖展翅

(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 肿瘤科, 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指导;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接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MMSE量表、MoCA量表评分制定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采用MMSE量表、MoC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前, 2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MMSE、MoCA、改良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3个月后,2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 脑梗死; 强化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脑梗死主要由脑部血流供应出现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情况,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坏死引起,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后相关脑组织早期、轻度的认知功能损害[1-2]。据统计[3],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6%,其中40%的患者2年内进展为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文献[4-5]报道,早期给予干预,可以逆转病情进展。本研究选取86例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其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86例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29~72岁,平均(45.6±5.87)岁,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及《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制定的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标准。入选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 ② 脑梗死病程在12个月以内; ③ 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能够定期复查; ④ 首次发病,能够正常交流,但是MMSE量表、MoCA量表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 ① 外伤性脑损伤引起的失语,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 ②年龄<18岁,或>75岁; ③ 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治疗,既往有精神病史; ④ 合并有心脏、肾脏等重大器官功能不全及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30~72岁,平均(44.8±6.27)岁,接受教育5~16年,平均(9.10±2.56)年;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9~70岁,平均 (46.3±5.05)岁,接受教育4~16年,平均(9.23±2.38)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2006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脑梗死后常规治疗,具体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甲钴胺、乙酰谷酰胺)等。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及康复指导,包括用药知识、相关检查目的、合理饮食、穿衣、行走、用厕等相关知识讲解,肢体的正确摆放、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及ADL能力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难度由小至大,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具体步骤: ① 注意力训练。采用注意力训练系统软件,进行混乱数字排序、区分一连串数字中的奇偶数、从一连串数字中删除指定数字等注意力训练。② 记忆力训练。采用内部代偿训练(联想法、故事法、谐音法等)及外部代偿训练(记事本、活动日程表等身体外部的辅助物品起到提醒目的)进行记忆力训练,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规律化。③ 定向力训练。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时间、地点、空间、人物的辨认,并尝试让患者辨认其躯体左右侧物品及方位。④ 计算力训练。通过加减乘除运算或者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游戏进行计算能力训练。⑤视觉空间与执行功能训练。采用图形临摹、数字排序、物品分类、指定文字删除、拼图等方法,给予患者视觉扫描或者观察等针对基本能力和行为的训练,并将此训练应用到日常生活活动中(买菜、购物、账单结算)。⑥ 语言能力训练。通过讲故事、读报纸的方式锻炼患者语言表述能力。⑦ 命名能力训练。要求患者对图片或者室内物品清晰说出其名称。

1.3观察指标

强化认知功能训练3个月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3]及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比较

护理前,2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3个月后,2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改善,其中观察组MMSE、MoCA、改良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s) 分

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2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s) 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突然性脑动脉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坏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因素都会加速该病的发展,血液流变性变化,使脑梗死区域处于低灌注状态,进一步造成脑组织及脑细胞缺氧致水肿及坏死情况发生,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目前,临床上根据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性痴呆两种,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计算力的下降,记忆及语言功能受损,对患者的进食、穿衣、交流等日常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逐渐趋于年轻化,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减缓或者逆转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目前,临床多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治疗,以期恢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有文献[6-9]报道,对脑梗死患者尽早实施健康宣教等安全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献[10]显示,脑梗死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受肢体运动功能与认知能力两方面影响,患者一方面由于盂肱关节半脱位、肌张力减低或增高等导致疼痛及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另一方面,认知功能作为大脑执行高级活动的功能,其障碍会导致一系列正常活动异常,影响患者治疗及生活积极性,产生恶性循环,但是单纯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肢体锻炼只关注脑梗死后的运动障碍,仅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度则较低,导致对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认知功能提升效果甚微[11-13]。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是由护士主导的一种较为有效的认知功能障碍干预方法,本研究中,护理前, 2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3个月后,接受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的观察组MMSE、MoCA、改良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接受单纯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肢体锻炼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由护理人员实施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分析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效果较好的原因,与大脑的高度可塑性有很大关系,强化认知功能训练通过强化、重建已经学会的行为模式,不断训练,而语言、视觉、听觉功能重组机会越多,康复成功率越高[14-16]。

本研究中, MoCA量表下的7个亚项中,经过3个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后,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与计算力、语言能力、定向力均显著改善,但延迟记忆、命名能力、抽象思维改善不显著,考虑与文献报道的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命名能力及抽象思维2个亚项受损相对不明显有关,而延迟记忆改善不明显是由于海马内侧颞叶皮层下功能通路与记忆有关,血管病变导致海马和皮层萎缩,可逆性差[17]。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时机尚未进行研究,只是建议越早越好,同时,临床上只针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训练,部分学者[18-19]建议针对高危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助于降低发生率,因此,尚需要大样本、多中心试验进一步验证护士为主导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莘, 乔雨晨, 吴晓光, 等.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 77-79.

[2]冯俏, 金奕, 周官恩, 等. 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特点分析与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2): 113-115.

[3]崔杨, 韩雪梅, 邢影, 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MoCA与MMSE评估的比较及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 2010, 36(5): 969-974.

[4]金妹, 顾旭东, 傅建明, 等. 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8): 611-613.

[5]Jean L, Bergeron M, Thivierge S, et al. Cogni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0, 18(4): 281-296.

[6]王玉中, 王秀霞. 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康复疗效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5): 957-958, 960.

[7]于梅青, 袁栋才, 魏琰, 等. 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3): 267-269.

[8] 俸献珠.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1, 26(17): 94-96.

[9]Hatakenaka M, Miyai I, Mihara M, et al. Impaired motor learning by a pursuit rotor test reduces functional outcomesduring rehabilitation of poststroke ataxia[J]. Neurorehabi Neural Repair, 2012, 26(3): 293-300.

[10]安晓雷, 李传玲, 李晓宾, 等. 脑卒中后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11): 1106-1109.

[11]李英. 身心整体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 14-17.

[12]张玉红. 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 21-24.

[13]叶忠平. 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11): 1799-1801.

[14]何国英, 张春生. 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35(5): 396-397.

[15]张秋玲, 王维花. 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6): 4-6.

[16]彭慕立, 苏赤, 肖彧, 等. 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炎症反应参与机制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6): 742-744.

[17]伍秀秀.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22): 111-112.

[18]周秋敏, 吴海珍, 汤红, 等. 强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27): 3243-3246.

[19]陈建伟, 许红梅, 陈晓琳, 等. 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3): 201-203.

Application of enhanced cognitive function training in nursing of non-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raction

JIANG Yanli, GAN Xiaoli, XIAO Zhanchi

(DepartmentofOncology,HuanggangCentralHospital,Huanggang,Hubei, 43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nhanced cognitive function training in nursing of non-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A total of 86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out 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ASAⅠ~Ⅱ)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3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nhanced cognitive func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MMSE scale and MoCA scal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Cogniti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bility of daily activ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y MMSE scale, MoCA scal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and SF-36 scale. ResultsBefore treatment,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bility of daily activiti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ree months after nursing, the MMSE, MoCA, modified Barthel inde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F-36 scale before nursing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ree months after nursing, score of SF-36 scal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Enhanced cognitive func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ability of daily activities in strok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so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WORDS:non-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cerebral infarction; enhanced cognitive function training; cogniti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中图分类号:R 473.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8-024-04

DOI:10.7619/jcmp.201608008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单灶卒中后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认知信息平台的设计研究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