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IO视角下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25胡木林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研究

胡木林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应用技术系,安徽 合肥 238000)



CDIO视角下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胡木林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应用技术系,安徽 合肥 238000)

摘要: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制定了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构建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创新设计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鱼骨图。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将项目的内容、形式和实现过程有机结合,探讨了以职业职场情景为载体,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关键词:CDIO;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级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企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突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1];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实战和应用,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前沿工程大学研究倡导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动作(Operat))工程教育模式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创新思维理念,其完全至教学于职业职场情景之中,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理解与适应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本文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开展在CDIO视角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第3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MYCOS)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卷调查得知,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大部分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作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存在学生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意识相对薄弱,不愿意到基层和生产一线从事实际工作,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程意识、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现任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学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较低等问题。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学生看得多,练得少,听得多,想得少,学得多,会得少。因此,为适应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做出重大改革,以应对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更高要求。

2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征

1)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性[2]。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机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充分考虑同行专家、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意见和建议,不间断地优化调整,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的理实一体性。CDIO工程教育模式着重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通过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边教、边做、边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培养目标的针对性。CDIO工程教育模式由一体化教学计划和学生主动学习2条主线引入12条目标标准,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检验测评标准,可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课程设计的关联性问题。

3建立基于CDIO的“1+1+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CDIO的工程教育观点,即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在对利益者需求的全面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其主要的利益群体是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和社会),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特点,全方位、全过程的开展教学设计。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需要全面调研和综合分析重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依据分析结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再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能力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学生基础能力、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能力指标的关键性培养目标,因此,在制定CDIO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依据这些能力指标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和途径。CDIO教学大纲如图1所示。

在CDIO教学大纲中,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项目内容、形式和实现完整衔接并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将基础能力、个人技能、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整体训练。

“1+1+1”模式指在建立CDIO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认知、实践和学习中达到高度上的统一,继而完成“1+1+1”的学习模式体验[3]。第1个“1”指完成在校前2个学年的学习任务;第2个“1”指在校的每个学期至少参加1次相关企业有关岗位特定的工程技能训练,以达到相关课程对学生工程技能训练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完成前面“1+1”的基础上,第3学年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毕业设计课题,在相关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CDIO实践。

4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

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思想观念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新知识是需要通过特定的情景,依托第三者的帮助和同第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获得。故职业职场情景、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和意义建构就构成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获取新知识的四大要素[4]。因此,在构建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四大关联要素,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C—D—I—O全过程组织教学。通常一个完整的CDIO项目规划设计按照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划分为3级。1级为专业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2级为相关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各课程群设置3~5个2级项目为载体,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应用;3级是为加深学生对某门课程知识的理解而设的项目。该项目的设立与否及具体形式依据CDIO课程教学大纲确定。依据CDIO基本理念,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思路进行课程设置,形成的鱼骨图如图2所示。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CDIO课程体系中,C(构思)即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和产品的立项,在此过程中要构思产品的功能、产品的技术要求、产品的经济性要求、产品的环境要求及影响要素。D(设计)是对学生专业岗位设计能力的培养,包括产品的结构设计与分析,工艺方案设计与分析,数字化CAD/CAE技能的训练。I(实施)是对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重点培养普通机加工,数控加工以及现代化加工技术等操作技能。O(运作)是对学生岗位能力的拓展,以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为主线,注重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敬业爱岗、对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等“软”技能的培养。它以生产性职业场景为载体,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CDIO工程理念建设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各类课程群融会贯通,紧密联系。强化了实践的综合性,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交融和综合,并得到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形成的CDIO课程体系框图如图3所示。

5建立基于CDIO的实践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团队交流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过程项目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虚实结合、学做一体,将各门课程合成一个有机的训练体系进行“职业职场工程情景学习”[5]。依据CDIO教学大纲,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团队交流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围绕设计工程项目展开。根据涉及的知识面以及技能培养的要求,工程项目的设计需要划分为3级[6]。各个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鱼骨状的有机整体,CDIO实践教学鱼骨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一级项目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从构思到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体训练[7]。二级项目是针对专业岗位能力中某一项专项技能进行的特定训练。三级项目是为强化学生对某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计,具体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CDIO教学大纲来确定。

6结束语

模具专业根据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用人企事业单位、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均受益。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责任,以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交流协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4-12-4).[2015-7-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48/201412/t20141204_179166.html.

[2]徐兵,孙海泉.T-CDIO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5-38.

[3]丁海娟,郭晓云,王新荣,等.基于CDIO 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3):235-236.

[4]罗广思,潘安霞.CDIO视阔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012(35):46-47.

[5]李耀辉.BRP-CDIO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3):68-69.

[6]王勇,赖思琦.基于CDIO理念的《锻压制造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模具工业,2014(11):64-65.

[7]陈卫增,胡永举,李凝,等.工学结合“分层递进”技能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194-195.

(责任编辑高嵩)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Mode of Mou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Perspective of CDIO

HuMulin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Application Technology,Hefei Technology college,Hefei Anhui 238000)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New Norma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ou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s,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mou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has been drawn up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of CDIO,th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Fishbone diagram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innovatively designed.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which the job market situ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carrier,the project design as the main line and the content,form and co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re organically linked up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phase.The mode devotes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basic professional ability,personal vocational post ability,team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After the reform,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have been improved remarkably.

Key words:CDIO;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565(2016)02-0069-04

doi:10.3969/j.issn.2095-4565.2016.02.016

作者简介:胡木林,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3zy161 ) 。

收稿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