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中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及其引导

2016-05-23罗杨子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关键词:引导境界

罗杨子

[摘要]功利性价值取向体现在当今大学生的阅读、人际交往、入党等种种行为中。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的存在是市场功利性大背景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工具理性的影响的综合的产物。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消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功利性价值 引导 境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148-02

我们所说的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是指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或者处理问题时的功利主义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往往更注重行为对主体的物质利益作用,现实性的作用。

一、功利性价值取向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入党等许多方面。

如阅读学习中的功利性:读应试书,为就业而读书。忙着考各种证件,获得更多进入职业生涯的资格。

又如,人际交往中的有用标准。看到哪位老师和同学对他有用,他就结识谁,拉近关系;一旦认为对自己没用了,就形同陌路,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功利性交往,以我为核心,以利为尺度。

还有大学生的一些时尚行为也很难避免功利性的纠葛,例如环保行为的形式化。有些大学生在进行环保活动的时候,看重的是将来寻找职业的时候一个可以称道的经历,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媒体的渲染。

再者,大学生的入党行为中也体现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入党动机中的功利性:因为学生党员在就业选择和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如大学的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甚至是一些待遇丰厚的外资企业多倾向于录用党员毕业生。因此,为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而入党的占相当大的部分,在入党动机中过多强调个人价值和利益因素。

二、功利性价值取向存在的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是当代现实存在状况的一种反映,同时也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倾向有很大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社会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凝聚力量从事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受到当时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人民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是停留在口号中,停留在字面上,无法深入人心,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随着世界范围的现代化的浪潮的冲击,我们再也无法闭关自守了。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社会进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的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和人民在新时期的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品交换原则不仅成为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而且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甚至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许多的领域也开始渗透,成为一种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价值观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市场,“利字当先”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幸免。学生就业被推向市场,教育对象走出校门首先面对的是沉重的社会竞争的压力,面临的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局面,社会压力的增大也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性,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另外,高校不断的扩招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所有这一切,为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奠定了一个大的环境基础。

(二)传统文化中的工具理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造就着人们的价值观,指引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和西方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马克思曾经把文明的类型分为早熟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认为希腊文化是正常的儿童,中国文化是早熟的儿童。简单地说,正常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早熟的儿童充满了忧虑意识,过早地关心一些在他成熟后才应该关心的事情。这种早熟,突出地表现在中国文明是带着血缘氏族的纽带进入文明社会的。在文明早期,我们的血缘纽带没有被切断就进入文明社会,而且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发展的始终。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重视血缘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显层次的意识形态,儒家文化在义利关系方面重义轻利,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就是这种义利观的典型的体现。但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面是主张“学而优则仕”,鼓励人读书,倡导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高官厚禄、名望地位等诱惑读书人,给读书人以动力。由此来看,儒家的价值导向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让人们行为做事,“义”字当先,以公众的利益为重、以大义为重,但是另一方面又鼓励个人从其私欲出发,获取“黄金屋”和“颜如玉”。如此一来,在现实意义上,儒家的价值观念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透视我们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功利性能更清楚地体现出来。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看,周作人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叙述:“中国民间对于鬼神的迷信其意义大都是世间的——正如结果终出于利害打算,则其所根据乃是理性。”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传统农业的生存方式里,人们的交往十分有限,生产力的发展也十分有限,衣食住行和种族繁衍的问题是农业文明中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容易重视当前利益,形成传统文化的工具理性特征。

三、功利性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有现实性的根源,同时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社会现实的要求和压力在大学生思想行为中的反映。对大学生来说,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的目标性明确,有一定的能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大学生更有心理满足感,能够满足其现实的需要。

功利性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自身发展,对主体间的关系,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形成了或者即将形成消极的影响,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外物、被现实、被物欲奴役的状态。功利性价值取向实际上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经济人”,听命于经济的现实的考虑,用经济人的思维来思考人生的诸种问题,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等。

存在主义的先驱、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谈到人生境界的时认为,人如果只是求得满足于物质和精神的一时的享受,这种片刻的满足是极为不稳定的,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烦恼和对生活更深的忧虑,以致最终对生活丧失了信心,陷入绝望。

功利主义昭示着物化意识的加深,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盛行。功利化性的价值取向容易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短期行为,使当代大学生缺乏远大目标,在学习中急功近利。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还容易使当代大学生和世俗的“利则相攘患则相倾”合流,把世俗文化中消极的东西传承下去。

四、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上生存不仅仅有经济的利益的考虑,而且还应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存在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更深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尤其应该如此。马克思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理解人,认为衣食住行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人的现实需要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并且把人的生存的需要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把它看成理解人类发展史的起点。但是,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停留于此,他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从人之为人的特性出发,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动物的活动只是顺应生活环境,而人不同,人要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人的自由的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马克思从宏观的社会发展来定位人的自身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对人的现实的、功利的需要的充分肯定,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思考问题,人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他的创造性劳动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时候,尤其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创造价值过程中,人应该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生理和精神需求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表现的人。这样的人的生活既有功利性的因素在其中,但是又能超越功利性的限制,体现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主体的人生应该有超越功利的更高的境界。著名的学者冯友兰先生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根据自己的人生体会提出了人生从低到高的“四境界”说。冯友兰先生认为在超越境界,人仿佛回复到自然境界,人的行为和生存“顺乎自然,而超乎自然”。不刻意求之,却超凡脱俗。

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当今社会,我们不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也是一个事实,为此,我们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此进行合理的引导。

曾经我们用崇高的理想、崇高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但是因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价值观离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太过遥远,因此,过于伟大的理想、过于崇高的激励对大学生来说就变得虚幻。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需要把崇高的人生境界的引导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在用崇高的人生境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首先,把大学生的选择、活动放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去看待,让大学生不只是看到自己的今天,同时也要思考自己的明天。把大学生的个人的活动、个人的选择放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去,让大学生自己去思考:作为人,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而不仅仅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趟而已。

其次,大胆地用崇高的东西激励学生。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崇高的东西距离我们已经有点儿遥远,谈崇高好像已经成了奢侈品。但也正是因为我们不谈,不对学生讲,学生一定意义上也就远离了崇高。因此,为了激励学生,作为教师就要大胆地讲崇高。大学生有了崇高感,才能让平凡的生活显出不平凡的意义。

再者,要借鉴西方学者在世界观传播中的一些经验,根据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出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有效方法。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讲到如何传播和普及新的世界观的时候提出:要培养群众中的精英分子,通过这些精英分子去影响群众,因为这些精英分子是从群众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他们最了解群众,也最能对群众产生影响。葛兰西的这些方法,在我们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药堂杂文.关于祭神迎会[M].河北教育出版,

2002:3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9.

[6]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7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引导境界
境界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