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看《长信怨》的英译

2016-05-14刘素萍

关键词:主体性唐诗英译

刘素萍

摘 要:本文以唐代王昌龄《长信怨》为载体,以裘小龙和许渊冲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唐诗翻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裘译以散文体译求真,许译求美,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审美观的差异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但无论哪种译本都体现了译者的不懈努力,为提高唐诗英译的可接受性和美学价值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主体性;唐诗;英译;《长信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46-02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文化内蕴,丰富多彩的形式,广阔的题材,和谐的韵律,动人的意境给世人留下珍贵的遗产,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杰出成就。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把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称的唐诗更好地介绍给异域文化自然而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唐代王昌龄《长信怨》为载体,以裘小龙和许渊冲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唐诗翻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以提高唐诗英译的可接受性和美学价值。

一、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论注重于语言形式的对等,认为翻译只是译者在遵循“忠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转换的过程,这种翻译观主张翻译就是模仿,否定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际上在翻译中,译者既是原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译作的输出者。由于译者的介入,任何的译作都必然带有他们各自的独特印记,留下译者的痕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强调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原作自由发挥,正如仲伟合所说,译者主体性是“忠实”标准下的主体性,忠实是享有主体性的译者的相对忠实[2]。随着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译者的主体性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刘国兵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引入翻译群落的概念来分析译者在各翻译主体中的中心地位[3]。屠国元、朱献珑利用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哲学层面对文学翻译中的误读现象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所起的主体作用[4]。黄勤提出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译者不仅仅是原诗的读者和译诗的作者,他还同时具有阐释者的身份,对原作进行合理阐释,并在译诗中再造原诗意像等都有赖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5]。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肯定了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否定在翻译中要以原诗为基础,尽可能地传递原诗的意境,诗歌翻译依然是带着镣铐跳舞。

二、王昌龄《长信怨》的两个不同英译本

原诗: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译本一:

Deserted Imperial Concubine at Changxin

——Qiu Xiaolong (裘小龙)

At dawn, having swept the courtyard

with the broom, she has nothing else

to do, except to twirl,

and twirl the round silk fan

in her fingers.Exquisite as jade,

she cannot compete with the autumn crow flying

overhead, which still carries the warmth

from the Imperial Sun Palace. [6]

译本二:

A DISFAVORED COURT LADY IN AUTUMN

——Xu Yuanchong(许渊冲)

At dawn she brings her broom to dust the golden halls;

She lingers with a fan within the palace walls.

Her rosy color envies wintry crows black one,

Oft bathed in favorable light of royal sun.[7]

三、《长信怨》两译本得失比较分析

从题目来看,长信乃指长信宫,是汉成帝时太后居住的寝宫。班婕妤以其貌美才高见爱于皇帝,后帝转而宠爱赵飞燕姐妹,婕妤就自请到太后宫中侍奉,在那里孤独寂寥度日。《长信怨》亦作《长信秋词》,从译文明显看出,前者是对《长信怨》的翻译,后者为《长信秋词》的英译。两种译文均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活动,对于西方国家的读者而言,他们不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了解“长信”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因而裘小龙在题目的翻译中点明了《长信怨》的对象是长信宫中被遗弃的宫妃,这与班婕妤的身份是相符的。据《汉书·外戚传序》:“至武帝制婕妤、荣华、充依,各有爵位……”可见婕妤为皇帝的妃子。许渊冲的译本回避了“长信”的翻译,直接点出诗人所要描摹的是失宠的“Court Lady”,该短语语义较为模糊,对应的译文为:“宫廷中的女人”,既可能是指嫔妃,也可指宫女。由于该诗是诗人以班婕妤而非宫女的口气所作,因此该译有不当之处。相较而言,裘译不但把原诗的“长信”包含在内,在身份表达上也较为切当,译文虽无“怨”字却道出生“怨”的原因:“恩断失宠”,其创造性的发挥使译文更接近于原作。

从原诗第一句:“奉帚平明金殿开”的翻译来看,两个译文都把“平明”译为“at dawn”,即清早,但对于“金殿”的理解各有不同。在中国“金殿”一般富丽堂皇,而且常用来特指皇家的宫殿,如:“金殿拜皇恩,面对丹墀下。”裘译为“courtyard”,根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该词多指城堡或大房子的庭院,未能凸显出皇室宫殿所特有的金碧辉煌,似乎意有不足。许译为:“the golden halls”,这里译者没有直译为:“the golden palace”与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强调诗歌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为了达到“形美”的目的,在不损害原诗意蕴的前提下,许译尽量保留原诗的节奏和韵律。“the golden halls”与下句的“the palace walls”最后一个单词的词末元音相同押尾韵,通过译者的匠心独具,译文不但语言优美,忠实于原文,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巧妙地实现了“三美”的目的,可见译者本身的审美观必然影响到他的选词用字,形成各自鲜明的风格。此外,在动词“奉”字的翻译上两种译文都没有译出原诗的味道。“奉”这里同“捧”,是指恭敬地用手捧着,对于那些已经被抛弃的宫妃,她们虽然知道重新获得皇帝的恩宠很渺茫,但心里依然有着希翼,才能产生这一种“奉”的心理状态。不管是裘译的“sweep”还是许译的“dust”都只说明了用扫帚打扫的动作,却未能传递出她们这一微妙的心理。

第二句诗中的团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材料多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在上面点缀绣画。裘译为“the round silk fan”与汉代“团扇”的特征是一致的,许译为“a fan”对于那些不了解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异族人士来说,这种译法没能在他们头脑中建构起“团扇”的具体形象,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这与许追求诗歌翻译的“形美”有一定关系,为了形式上的整齐省略了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可见裘译更真,而许译求美。在这句诗的关键动词“徘徊”的翻译上,裘译通过动词“twirl”的重复来强调“徘徊”之意,回复婉转,把失宠宫妃的幽怨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足见译者的用心独到。许译单单使用“linger”一词,便把她的空虚寂寞勾画得淋漓尽致,但与原诗相比较,两个译文都呈现出一定的偏离,增加了一些原文没有的信息。如许译为了与上句构成押韵,增加了“within the palace walls”,裘译则增加了“she has nothing else to do”,译文更为直白,却少了诗歌特有的“含蓄”之意,可见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实为不易。

在第三句诗中,诗人用了一个构思巧妙的比较来表现失宠之人怨情之深。这句诗中,诗人借女子的口吻感叹玉颜之白不如鸦羽之黑,通过看似谎谬的反差来凸现得不到恩宠的悲苦之情。“寒鸦”是古诗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意象,如温庭筠的“新雁参差云碧处,寒鸦寥落叶红时”。在诗歌中使用“寒鸦”而非“乌鸦”,更多得是借助“寒”字来营造一种氛围,它不一定是指寒冷的冬天。本诗既然是《长信秋词》,那么时间应该是秋天,因此裘译为“the autumn crow”更贴近事实。

对于最后一句“犹带昭阳日影来”的翻译,两个译者的处理方法也各有千秋。从“昭阳”二字的译法来看,裘译更“真”。裘小龙忠实地把“昭阳殿”译出来,虽然便于理解却少了诗歌“凝练”之美。至于“日影”,在中国古代以日喻指帝王。在这一点上,裘译更趋向写实,“the warmth from the Imperial Sun Palace”,即寒鸦从昭阳殿飞过所带来的温暖。许译注重传达其隐藏的喻意,“royal sun”指代“君王“,而“favorable light”则带有“恩宠”之意,把原诗的“诗中应有之义”巧妙地表达出来,更胜一筹。但是“犹”字的译法上还有不足。原诗中诗人通过“犹”字,把人不如鸦的感叹表现得十分传神。裘小龙以“still”译“犹”字还是比较到位,而许译的“often”却少了这层比较之意,难免丢失了原诗的韵味。

四、结语

从总体来看,两位译者主动性的发挥反映出其侧重点的差异。裘译以散文体译求真,许译求美,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审美观的差异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但无论哪种译本都体现了译者的不懈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2〕仲伟合,周静.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42-46.

〔3〕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3):97-100.

〔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5〕黄勤.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译者主体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23-127.

〔6〕裘小龙.中国古典爱情诗词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主体性唐诗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唐诗赏读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