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道的传承与发展

2016-05-14桑爱民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6期
关键词:陈垣门派师德

桑爱民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教师通过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整理、采撷,使之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并有效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当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因此,实现优秀传统师道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师道的内涵及历史局限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古人认为,良师和学问之道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弘扬学问之道,则良师必不可少。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是这么说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职能的第一条就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师道”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且它跨越几千年的时空,一直影响至今,经久不衰。

师道是师德的价值前提,师德是师道的具体表现。对教师而言,师德是为师之德,是从师之德,它体现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所以。要树立良好的师德之风,需先对师道进行规整。尊师道,然后才能行师德。

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封闭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传统师道有其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

对内而言,传统师道首先表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和森严的等级之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师命,守师训”,被作为考量徒弟品行的教义。其次是容易形成守旧心态。守旧是每个传统文化系统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若无守旧,传统文化也不会延承下来。但在传统的师道中,师傅是经验与智慧的化身,师傅的权威不容挑战。这样久之,便扼杀了变化与创新。

对外而言,传统师道主要表现为门派之争。门派的形成,是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的扩展。模拟血缘的师道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同门聚族。因而,在门派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门派争斗。为争正统、争嫡传而互不服气,互相嘲讽,这样便影响了学术与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这与现代开放的时代要求是相违背的。

传统师道的现代发展

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师道的优秀传统呢?

一是要秉承优秀的传统师道,确立现代教师角色观。

教师先要有师道尊严,才能被“尊师重教”。换言之,教师要想获得“他尊”,必先“自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谈尊师重教,首先就要谈师道尊严,亦即教师之尊严。因为,“尊师”与挚爱学生,“重教”与教育公平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位教师若失去了师道尊严,就不会受人尊敬与爱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教师如何自尊?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籍”。以此来衡量,如今的教师,不管礼会多么浮躁,物质浪潮多么喧嚣,仍要秉持教育理想,尊重教书育人的信仰;仍要以身示范,坚守良好的师德;仍要发扬师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伟大的师爱为灯塔,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启功先生自中学毕业,便受业于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终生执弟子礼甚恭。而陈垣先生对学生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为报师恩,在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启功将自己呕心沥血、伏案三年创作的上百幅书画作品进行拍卖,用所得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此来纪念恩师,弘扬师道。启功对陈垣先生的一片真情,感召日月。

“大鱼前导,小鱼从之。”只有学问渊博、人品高尚的“名师”,才能教出继往开来、青出于蓝的“高徒”。那种学人间的守望与传承,如一缕春风,吹拂过历史的天空;师道蔚然,古风存焉,令人为之慨叹!马克思曾说,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因此,在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仍需得到保留与发扬.传统师道的优秀元素依然应在现代师道中得到继承与光大。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师职业观。

长期以来。我国对教师进行了过多的道德绑架.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高大上的道德绑架,把教师塑造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以传统师道来衡量,现代教师更需认清自我,与时俱进,既不要拘泥于传统师道的神圣光环而高高在上,又不要过分追求世俗生活的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而致道德沦丧。

作为现代教师,必须主动契合社会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要求,淡化个人的价值追求,以渊博的学识和人格修养获得学生的尊重;在工作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服务观、民主和谐的师生观,与学生平等相处,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是建立教育期待,倡导现代教师发展观。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对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进行反思与批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建立教育期待,贯穿以学习为本的师道精神.促进教师的自我解放,增强专业自尊,实现价值自足和发展自觉。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提出一个刺猬原则。他把人分成两种,正如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有很多追求,一心多用.将简单内容复杂化;刺猬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只认一个目标。可现在,“狐狸型”的教师比比皆是。想法多、目标多、没主见、没方向。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目标明确、专心致志。他们需认定三要素:做你能做的,做你想做的,做你该做的。做你能做的.就是要注意你在这个专业方向有没有发展潜力;做你想做的,就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激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做你该做的,就是要秉持学术良知,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因此,遵循刺猬原则,准确把握个人定位,是青年教师成功的关键所在。

数千年的师道传承,造就的不仅是灿若群星的名家大师,还有影响古今中外的师德精神;其传承的不仅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还有奔腾汹涌的民族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鉴于此,我们今天更需要秉承师道,明德修身.传承文明,求真致远。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陈垣门派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陈垣与启功的师徒谊父子情
尊师风范
尊师风范
厨房不败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