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要素

2016-05-14郭铁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郭铁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发展形势、创新发展重点、创新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等四大方面,提出“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总体上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习近平 创新驱动 发展模式 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6.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创新发展形势、创新发展重点、创新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等四大方面,提出十二个重要的新论断,核心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些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升华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

关于创新发展形势的论断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总体上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就要弄清我国创新发展的水平。有人认为中国创新水平已经世界一流,能够引领全球创新,也有人认为中国创新水平属于三流。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形势,得出总的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总体上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这就是指明了我国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新起点。

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这个论断。例如,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①同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②

习近平同志的论断是符合我国科技创新实际的。第一,我国科技实力快速提升,主要总量指标已经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连续几年世界第一;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也位居世界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连续几年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1.96%),也超过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研发支出总量有望达到1.43万亿,占全球比重的20%,居全球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位居世界第四位;从当前趋势来看,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双双居于世界第二位。

第二,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天河”高性能计算、“蛟龙号”载人潜水、深海钻探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未来技术方面,我国在量子通讯、量子芯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领域世界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细分市场上,特别是在民用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居于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如陶瓷太阳能技术、汽车8AT变速器等。据华通明略咨询公司的报告,在全球最具价值的100个品牌中,我国占14个;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强企业中,我国占据4席。

第三,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大创新成果较少,处于“领跑”的领域还不多,大多数领域还是跟跑。关键技术、高端设备对外依存度过高,精密仪器、大型科学仪器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大多数依靠进口。表现在经济上,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和排放产出率不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必须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动向。有人认为新产业革命已经发生,有人认为即将发生,也有人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习近平同志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得出明确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或者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正在孕育之中,尚未到来,但即将到来,突破的能量处于临界积累阶段。这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判断,指明了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同志一直很注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情况,反复讲到这一判断。例如,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③

习近平同志认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④“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是既定的,我们没有更多主动权。而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时,全球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将发生转换,新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将要形成。我们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表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征。第一,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第二,群体性技术显现出绿色、智能、泛在的特点。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制造、低碳经济等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推出节能环保技术和智能型技术。这些变化无不指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面对这种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同制造业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社会资源、集合社会力量、推动合作创新,形成人机共融的制造模式,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

第三,产业变革的基本要素加快积累并逐渐成熟。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生产方式发生飞跃式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新的科学理论的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的形成,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目前,生产方式质变的能量正在积累,投入无形化、工具数字化、产品服务化、资源共享化、社会扁平化的端倪初步显现。

关于创新发展重点的论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传统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外延扩张、粗放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以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出路在哪里,增长动力从何处来?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就解决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转换方式的问题,指明了新发展方式创新驱动的根本特征,丰富和发展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始终是习近平同志的关注点。2013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⑥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新发展方式的核心。第一,创新是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所谓产能过剩,并不是所有产能过剩,而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的缺口很大。造成低端产能过剩的原因,就是创新不足,外延扩张、粗放增长。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化解劣质的供给存量,逆势增长。

第二,创新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科学技术要素进入生产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价值化的过程。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只能依靠创新。通过创新提供优质的供给增量,创造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动力。国家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决定的因素则是广泛的不断的科技创新。只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

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才能真正创造价值、驱动发展。否则成果再多,束之高阁,也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力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支持不足的问题,明确要求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就抓住了科技促进发展的关键点,指明了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大领域的根本方向。

2013年在考察中科院时,习近平同志就明确要求,“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⑧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讲,“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⑨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⑩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创造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必须做到“三要”“四对接”。第一,“三要”就是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市场要活,就是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新要实,就是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更多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政策要宽,就是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和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第二,“四对接”就是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产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在工业时代,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核心是研发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把我们带入智能时代,创新仍以研发为核心,但不限于研发。从创新投入来看,科技创新是一种“三角形”结构,由研发资本、知识资本、催化资本组成;从创新内容来看,创新是一种“软硬”复合的结构,由以科技(狭义)为基础的创新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组成。因此,创新除了研发这种形式,还包括创意、设计、标准、品牌、大数据、经营管理、市场开发,以及科技金融等形式。习近平同志根据创新结构和创新形式的新变化,深刻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这就把创新从工业时代提升到了智能时代,由单纯的科技创新扩大到科技界、产业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全员创新。

早在2012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要求“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讲话,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之后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讲话中,又进一步要求“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推动全面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和非科技创新的关系。第一,科技创新与非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在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要以科技创新带动商业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也要以非科技创新支撑研发、设计等科技创新。

第二,科技创新与非科技创新统筹推进。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国曾经是二元经济国家,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由优势地区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整体跃升,参与国际竞争。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带动全局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把区域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作出区域安排。

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在北京考察时提出5点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同年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设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从国家战略出发。第一,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全球影响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首先是国家战略,其次才是地方战略。因此创新中心必须面向未来,在全球范围内定位,确定国际一流的创新目标。国际一流的创新目标就是实现原始创新,提供未来技术供给,成为新产业革命的创新中心。

第二,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广泛带动力。之所以建设创新中心,就是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中心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当地的一亩三分地,必须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向其他地区延展创新链和产业链,对相对落后地区和传统产业形成带动能力,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实现智能型增长,成为新发展方式的创新中心。

第三,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强大价值实现力。我国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实现了整体小康,正在建设全面小康。近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而且两个数值越来越接近。从经济规律来看,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阶段,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资料领域,生产和消费方式比较粗放;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不仅有一个大的增长,而且出现重大的升级,同时人们的非物质性消费也大幅度增长、升级。因此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建立强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能力,成为小康社会的创新中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就是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着眼点不同:自主创新的着眼点是提升国家在世界的竞争力;而创新驱动发展的着眼点不仅包括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转换。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把创新驱动发展与自主创新统一起来,找到了后发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创新崛起的道路。

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在参加“两会”上海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创新上。第一,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不能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也搞什么,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首先,要坚持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和突破策略;其次,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形成局部绝对强势;再次,超前规划布局,抢占先机,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第二,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高端装备发展的原动力。必须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研究的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确保我国创新发展的后劲。

第三,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自主创新必须全球定位,开源创新。通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整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在科技创新中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

第四,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要发展,必须要使用。如果有了技术突破,却没有用户,那就跨不过创新的“死亡谷”。因此必须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发力,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大力实施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公共采购政策和其他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自主创新培育领先市场。促进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优先为我所用,使我们自己的先进产品能推得开、用得上、有效益,让我们的民族品牌大放光彩。

关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论断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最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公共投入与企业需求脱节,目前在很多地方,还程度不同地存在计划项目由政府推荐、审批,科学家立题、评审的现象。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价值脱节,缺乏技术商业化体系,科研人员难以确定科研成果的市场价,而企业用户又不了解科研成果的技术性能。政府采购与研发投入脱节,政府采购政策没有把创新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公共研发项目也没有把技术商业化作为重要内容。科技人员与企业创新脱节,大量高等学校研发活动较少,缺乏为企业创新服务的政策。那么,如何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呢?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就找到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真正原因,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个月以后,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一,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以企业需求为优先顺序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

第二,通过市场筛选培育新兴产业。在一般性产业中,发展哪些行业或选择何种技术路线应该由企业决定,政府不要大包大揽,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就不要管。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特别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

第三,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为目标,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即政府和市场分工、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抓战略规划和政策环境,提高宏观管理和预算统筹协调能力,研究提出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方案;同时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积极作为,加强支持,统筹协调,组织全社会力量来推动。

第四,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宏观管理,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各环节职责清晰、协调衔接的新体系。

第五,加强公共服务和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除了科技体制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经济和社会体制方面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比如,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市场规划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单纯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或者单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难以奏效。根据这种情况,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要着力从科技和经济社会两个方面同步发力。这就指明了现阶段必须进行配套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2013年,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第一次会议联组讨论时又讲:“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他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加强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

从科技与经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就是要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第一,打破非科技性的创新瓶颈。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有利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创新。要清除经济社会领域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新的利益轨道。

第二,改革国家研究体系。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形成适合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研发的评价体系,建设一批在国际科技领域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形成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院所自主权,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第三,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用、产、学、研、政、社协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机制,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

第四,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关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论断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关键的因素,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拥有未来。习近平同志根据人才资源战略地位的重大变化,深刻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一论断切中了我国创新活动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重权力轻人才的弊端,是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石,对于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调动全体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指出,“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2015年在参加“两会”上海团审议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第一,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教育、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是面向未来的青年科技人才。

第二,以用为本,人才培养与生产活动和创新活动相结合。放手使用人才,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和技术工人;在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第三,尊重创新劳动和创新自主权。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天地。尊重科研、创新等复杂劳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收入分配激励,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创新、创业激情。

第四,按需引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招商引资与招人聚才并举。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吸引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的自主创新。

不要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13亿多人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但是,科研、创新等复杂劳动低于其价值的现象,用行政化办法评价、管理人才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不要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这就抓住了大学和科研机构人才管理体制的弊端,为我国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想让科学家多出成果,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家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

科学家管理不能参照公务员管理方法,而是要按照科研规律、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管理。落实习近平同志的上述意见,建立科层制和专家制相结合的科研人才管理体制,是很重要的方面。

多年来大家反映的学术界官僚化问题,本质上不是科研单位的行政级别问题,而是参照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即科层制管理科技人才的问题。科层制是按照权力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严格的层级规则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利用现代科层制进行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如果利用科层制管理科学研究,则违背了科研和创新的规律。学术研究从本质上是“反科层”的,“吾爱我师,但吾更爱真理”,在真理面前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结果常常是年轻的超过年老的,资历浅的超过资历深的,小人物超过大人物,新理论超过旧理论,因此只有“反科层”才能发明创造,坚持科层就会窒息创新。

破除科研单位的官僚化弊端,就是要在坚持党对科研单位领导的根本制度下,采取科研、行政两条线协调运行的体制,既避免官僚化,又避免学阀化。行政管理采取科层制,科研管理采取专家制。行政体系由行政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的行政事务,同上级单位、外单位的联系等。科研体系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等专家、教授组成,负责科研规划、政策、预算、课题等业务工作,以及职称评审、业务培训等。两个体系人员的任职可以交替,但不交叉,各行其职,协同运作。

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现代社会由企业、居民户和政府组成。企业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据《2015德勤高科技成长中国50强报告》,被调查企业50%的创新是由CEO主导的,其中大多数CEO还兼任企业的技术专家。许多企业CEO将创新视为其核心职责的一部分,不仅从技术角度重视产品创新,而且还从更宽广层面来审视公司的各种创新活动,并把自己定位为企业创新的“领头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强调了科研人员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对企业家的作用却重视不够。习近平同志针对这种现象,深刻地指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这就揭示了创新活动的经济实质,丰富和发展了企业主体和人才驱动的内涵。

2012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发明家,但他们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有执着顽强的作风,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必须推动他们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调动他们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注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22、119、126、121、77、126、127页。

《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参考报》,2014年8月19日,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9/c_126887271.htm。

万钢、马建堂:《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1、7、56、97、6、13、17、4、50、58、57、56、5、122、20、55、121页。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03月06日,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06/c64094-26650088.html。

《习近平论经济建设——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11月03日,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28388351.htm。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参见新华网,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3-10/02/content_10124609.htm。

《习近平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5点要求》,参见新华网,http://www.bj.xinhuanet.com/bjzw/2014-02/27/c_119527934.htm。

《上海科创中心迈向全球目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7月8日,参见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50718/44193357_0.shtml。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责 编/樊保玲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