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景观个案研究

2016-05-14夏娜夏百川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言景观英语

夏娜 夏百川

摘要:以云南昆明外国人集散地——文化巷为研究对象,借助语言景观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对昆明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对地处西南地区的昆明有较大影响,并出现了多种双语、三语以及混合语现象,昆明文化巷语言景观的全球化趋向明显。

关键词:语言景观;昆明文化巷;英语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10804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主导性的世界语言活跃于多个国家。这种趋势在诸多学者的文章中已有所体现,诸如Smith(1983),Platt et al.(1984),Kachru(1986) 和 Fishman et al.(1997)等。另外,一些专业性期刊,如World Englishes, English WorldWide, English Today和Asian Englishes等显示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近年来,围绕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讨论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对于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政治性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身份认同感和权利的问题;二是研究重心的转移,从Kachru(1986)书中提到的“外圈”(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授的国家)转移到“扩展圈”(英语作为外语来教授的国家)[1]。建国以来,在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观念下,我国的英语教育虽一波三折,但未影响其一直作为一门外语来开设。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大背景下,英语以一种强势语言的姿态向汉语渗透已是客观的语言事实。基于此,本文拟运用语言景观的分析方法,对云南昆明文化巷街道上的非官方语言景观进行研究,从而探究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表现力以及对昆明城市的影响。

一、语言景观概述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历史实际上“和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2](Coulmas,2009:9)。早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时期,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就可看作是语言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的语言使用情况。Rosenbaum(1977)对以色列耶路撒冷一街道上的标识语中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Spolsky和Cooper(1991)对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语言进行专题探究等[3],这些是早期对公共标识语进行的调查研究,但尚未使用语言景观一词。

语言景观的概念真正引起人们关注,源于Landry 和Bourhis(1997)在《社会与语言心理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此文被誉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奠基之作,两位作者也被公认为首先正式使用“Linguistic Landscape”一词的学者。在文中作者将语言景观定义为:“The language of public road signs, advertising billboards, street names, places names, commercial shop signs, and public signs on government buildings combines to form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a given territory, region, or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a territory can serve two basic functions: an informational function and a symbolic function.” [4]“某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公共道路指示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业店铺招牌、政府大楼和公共标识上的语言组成。一个地方的语言景观一般有两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作者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景观在社会语言学、符号学、语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果也相继问世:Itagi and Singh(2002)的论文集中阐述了印度语言景观的各种问题[5];Scollon and Scollon(2003)提出研究公共场所标识语的“地理符号学”(geosemiotics)的整体路径框架[6];BenRafael et al.(2006)则大范围研究了以色列社区的公示语[7];Reh(2004)在乌干达里拉布市(Lira)调查了以读者为导向的多语公示语[8];Durk Gorter(2006)在其编辑的论文集中介绍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新路径[9];Peter Backhaus(2007)从符号学的角度,在综述语言景观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东京语言景观个案[10];Shohamy and Gorter(2009)一书在国际背景下,从理论、实证、批判等多种角度研究语言景观,为有志于研究语言景观的学者提供新思路[11]。在我国,虽有大量关于路牌和公示语的研究,但研究国际公认的“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学者为数不多。但自2014年以来,开始有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尚国文、赵守辉(2014a,2014b)分别分析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界定了语言景观的概念、功能及主要研究内容,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及理论框架,并提出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论述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情况[12—13]。徐永罡、任燕(2015)以丽江作为研究地,采用定性方法,主要利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研究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是少数语言景观实证研究之一[14]。徐茗、卢松(2015)在回顾了语言景观的语言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人文地理学新思潮下语言景观的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认为语言景观既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文地理的重要表征[15]。李丽生(2015)对语言景观的源起、定义及功能,语言景观研究中常见的主题进行全面剖析,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对国内学者研究我国语言景观中语言文字的使用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16]。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虽正处于起步阶段,却也朝气蓬勃。令人遗憾的是,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城市某些地区的语言景观进行实证研究。

基于此现状,本文使用Landry 和Bourhis(1997)关于语言景观的概念,即语言景观关注的范畴的是在公共领域里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语言应用。语言景观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手段与渠道,带有明确的意图与目的,既要反映信息发出者的身份、态度、意图与期望,又要反映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特征[3]。语言景观标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自上而下的”(topdown),即官方的和公共的(public and official);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bottomup),即私有和商业的(private and business)。前者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名称、官方公告语、街道名称、交通指示牌、政府的公益广告等;后者主要指私营商店、服装店、宾馆客栈、珠宝店、广告牌等。

二、语言景观个案研究

1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从非官方的层面分析昆明文化巷的语言景观特点。笔者于2012年12月份借助数码相机拍摄取得图片数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1)文化巷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色彩的街道,其非官方语言景观有何特色?

(2)文化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世界语言——英语的影响?

2研究对象

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文化巷作为研究对象。该街道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南起文林街,北至天君殿巷,长249米。1950年后随着附近院校扩建、新建,此巷成为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三校师生从学校至文林街往返的通道,所以得名“文化巷”[17]。“洋人街”是文化巷的另一通俗称呼,是同一地点的不同叫法,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其作为在昆明的外国人集散地的特点。发展中的文化巷虽然经历变迁,但其神韵犹在,异域风情浓郁,尤以特色饮食文化为甚。经营者中不乏一些外国留学生,巷子虽短,但内容丰富:经典的西式咖啡,各具特色的韩国、日本、印度风味美食一应俱全。恰如唐人街之于海外华人的意义一样,“洋人街”也成为在昆明的外国人聚集的场所,是外国人在昆明时交际休闲的好去处。当然,随着昆明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昆明的外国人或许已不仅仅眷恋于此,但文化巷仍然在外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光顾。为此,笔者特地选取这一颇具语言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地点来作为本次语言景观个案研究的对象。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分析文化巷街上非官方的、以商业店铺标识语为主的语言景观。事实上,文化巷只有一处官方语言景观,即文林派出所。因此,采集的数据比较容易区分和集中。研究方法则采取符合国际语言景观研究惯例的个体法,即将每个标牌作为分析单元。

4研究结论

以文化巷为研究对象,笔者利用数码相机共拍摄得到64张商铺图片,共分离出87个标牌作为分析单元。其中,分析单元中的汉语在本研究中包含了汉字和汉语拼音两种形式;双语单元区分了语言在标牌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但不考虑文字所占尺寸的大小;三语单元则既不考虑语言的出现顺序,也不考虑尺寸大小。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汉英语单元占31.03%,比英汉语单元高出超过17个百分点,这说明汉语作为母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标识语中英语出现频数所占的比例为67.81%,反映出语言交流(汉语与英语)的程度。文化巷中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广泛使用,说明英语在外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无疑已然成为外语中最重要的商业语言之一。在当今国际性语言交往中,英语毫无疑问已成为世界上最为普及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18]。由此表格我们也不难发现,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即使在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昆明,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其影响。诚然,文化巷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也不容回避,如前所述,此处作为三大高校师生往返市中心的重要通道,可以说,英语标识语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众多外国人以及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客观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标识语中还出现了部分的混合语码现象,研究语言转换的加拿大学者M. Heller曾指出:“语码的转换能反映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因为语言能反映并解释现实社会的结构和经历。”[19]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本族方言与外语的混用,一方面反映出本地人与外国人的频繁接触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混合语不单纯是两种语言的接触,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20]。故混合语的出现还反映出人们对外来文化观念的理解、接受和欣赏。伴随着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不断推进,作为省会城市、有春城美誉的昆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稳步增长,引起了东南亚、南亚等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为使自己跻身于“世界公民”的行列,各种外语也有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用武之地,而其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不必言。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泰语、缅语和越语等小语种在这一区域占据一定的地缘优势。

另外,笔者也注意到三语现象在文化巷语言景观中占比为7.99%。尽管比例不高,但仍然在一定形式上折射出昆明同世界接轨的程度,这也是汉语和其他外语交流的表现。在这些非官方的商业标识语中,英语及其他外语的使用主要是针对外国人凸显其信息功能以达到交际目的。同样明显的是,外语尤其是英语的不断出现,对于当地和当地人也有着很强的象征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标识语中大量使用英语或其他外语似乎不妨可以理解为,与单纯使用本国语言相比,一方面反映了当地人国际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无疑更有力地见证了当地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

此外,笔者根据“自下而上的”(bottomup),即私有和商业的(private and business)公共标识语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如表2。

在表2中,笔者统计了包括食品、饭店、服饰品店、休闲、娱乐,以及广告、招聘等语言标识语在10种(除去混合语部分)语言中的分布情况(共计81个分析单元)。不难看出,在食品、饭店标识语中,最受欢迎的语言为汉英双语汉语,这在一定层面上表明店主招揽外国客人的心理。英汉双语所占比例也补充了以上观点。此外,也有店家为吸引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在店名语言标识上考虑到韩语、法语、印度语以及日语等。在服饰品商店(服饰、饰品商店)标识语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据16.95%,其次为汉英双语,比例为13.58%,位居第三的为英语,比例达9.88%。进一步统计数据表明,英语标识语的使用在服装商店中尤其受青睐。笔者调查这些店铺内商品发现,大多数商品是国产,但吊牌上显示的是英文商标,这可能与国内服装行业品牌热衷起洋名的现象有关。休闲、娱乐标识语则反映同一个特点,笔者只发现汉英、英汉双语两种模式,店铺多以咖啡馆为主,酒吧和游戏室则偏少,这些咖啡馆很大程度上迎合爱喝咖啡的外国人和昆明的大学生。最后,关于广告、招聘的8个标识语,汉语占据多数。这6个标识语均是关于招聘方面的,如饭店招聘服务员、售货员及房地产方面等的告示。英语标识语呈现的是服装店铺打折广告,“Sale”的字样贴在店铺门上。采用英汉双语的则是一所私人培训机构,专门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广告标识语。

结束语

语言景观研究法作为研究语言应用的新路径,可以为研究多语现象、语言交流、变迁等提供视角、范式和佐证。本次研究虽然只是局限于昆明文化巷一条街道,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代表性,其语言景观的多样性,依然可以让人对当下昆明受外语尤其是英语影响的程度而窥见一斑,文化巷语言景观的全球化趋势表明,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对昆明的影响在与日俱增,这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景观不一定反映口语交际中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但它至少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书面传递信息的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Kachru B.B. The Alchemy of English: The spread, functions, 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 Oxford: Pergamon, 1986.

[2]Coulmas F. Linguistic Landscaping and the Seed of the Public Sphere[C]//Elana Shohamy & Durk Gorter.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253—269.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3]Spolsky B. & Cooper, R.L. The language of Jerusal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4]Landry R. & Bourhis R.Y. Linguistic Languag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1):25.

[5]Itagi N.H., Singh S.K. Linguistic Landscaping in Indi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New States: Proceedings of a Seminar[M].Mysore: Central Institute of Indian Languages and Mahatma Gandi Internation Hindi University, 2002.

[6]Scollon R., Scollon, S.W. Discourses in Place: 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7]BenRafeal E., Shohamy E., Amara M.H. & TrumperHecht N.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Isra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3(1):7—30.

[8]Reh M. Multilingual Writing: A Readeroriented Typology—With Examples from Lira Municipality (Uga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04,(1):1—41.

[9]Gorter D. (Eds.). Linguistic Landscape: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10]Backhaus P. Linguistic landscap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multilingualis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7.

[11]S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M].New York: Routledge, 2009.

[12]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14—223.

[13]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6):81—89.

[14]徐永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1):102—110.

[15]徐茗,卢松.城市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5,(1):21—25.

[16]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1—7.

[17]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K].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8]李丽生.英语的全球化与语言的多样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04—107.

[19]Heller Monica. Code Switching —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Mouton de gruyter, 1988.

[20]何安平.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J].现代外语,1992,(1):7—10.

Abstract:Taking Yunnan Kunming foreigners distributing center — Wenhua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inquired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the world language upon Kunming by means of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survey results reveal that Englis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Kunming, and there have appeared a number of bilingual, trilingual and mixed language phenomena.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Wenhua Alley is distinct.

Key words:linguistic landscape; Wenhua Alley in Kunming city; English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语言景观英语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的影响研究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