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2016-05-14张琳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议素质

张琳琳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对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教育科研、职业认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明晰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和问题,提出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政策与培训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素质 建议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对加快区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D市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对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样本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56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5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计5280人,其中高中教师840人,占比15.9%;初中教师1600人,占比30.3%;小学教师2840人,占比53.8%。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情况: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教师占比55.9%,男性教师占比44.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16.9%,31~40周岁教师占32.9%,41~50周岁教师占32.7%,51周岁以上教师占17.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占49.4%,中级职称教师占41.9%,初级职称教师占7.6%,无职称教师占比1.1%;从教师最初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本科学历占18.5%,大专学历占31.2%,大专以下学历占49.9%;从教师目前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本科学历占52.8%,大专学历占33.4%,大专以下学历占12.4%;从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一致性来看,所教与所学一致的教师占比76.2%,所教与所学不一致的教师占23.8%;从教师的骨干级别来看,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0.6%,市级骨干教师占13.2%,县区级骨干教师占16.6%,其他非骨干教师占6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然情况和学科素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和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又能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着力点。

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前学历和最初学历相比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4%提升到1.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8.5%提升到52.8%,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1.2%提升到33.4%。从各学段情况来看,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0.6%提升到4.7%,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4.2%提升到93.5%;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5%提升到0.8%,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6.9%提升到65.5%;小学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5%提升到26.4%,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7.3%提升到45.3%。

(2)农村中小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目前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50周岁中青年教师合计占65.6%,处于“两头年龄段”的30周岁以下新入职教师占16.9%,51周岁以上即将退休教师占17.5%。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状态。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普便较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调查中,有72.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24.6%的农村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合计共有97.2%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好。

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问题

(1)16年以上教龄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对教师学科素养得分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6年以上教龄的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职业倦怠问题,并直接导致该教龄段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从各教龄段教师的平均成绩来看,成绩最低的为16年以上教龄教师,平均分为48.8455,且标准差最大(见表1)。由于这个教龄段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得分最低。

(2)5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

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较最初学历有所提升,但仍有2419人是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其中50周岁以下有再学习可能性和学历提升空间的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1550人,主要分布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具体为初中403人,占26%,小学1147,占74%,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初中、小学专业不对口教师比例大且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比例分别为44%和52%。教师的专业一致性与教师素质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一致性教师学科素养平均分为50.7361,高出专业不一致教师1分多(见表2)。从标准差来看,专业一致性教师的素质差异性较小,教师素质均衡性要好于专业不一致的教师。教师专业不一致不仅影响到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

(4)中青年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部分中高级职称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至今无一篇科研论文。在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比12%,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28.2%,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7.3%;在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9.5%,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1.5%,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17.4%。这些中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其科研素质的低下必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区域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培训建议。

1.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48.81%)、新课程标准解读(36.1%)、现代教育技术(29.53%)、最新教育教学理论(29.06%)、教育科研方法(28.18%)。对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为:观摩考察(42%)、参与式培训(32.9%)、讲座式培训(9.9%)、专家指导(9.4%)、网络培训(5%)、其他(0.8%)。明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前提,只有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强化政府责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确保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全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激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热情,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以订单的方式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顶岗、援岗、特岗等支持政策。

3.改进教师评价,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

要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动态、形成性教师评价。要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的方式,允许教师选择评价资料,建立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档案袋,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职称的动态管理,打破教师职称评定终身制,建立教师职称监督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并形成“高职低能低聘、低职高能高聘”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聘任中实行高级职称分级化,细化职称等级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定期评价机制和荣誉、奖金鼓励挂钩制度,为进入中年的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动力。

4.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

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严格坚持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学历、学位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5.控制与改善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不一致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不一致、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师招聘、选拔的入口关,在教师选拔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单位一定要本着教师所教与所学必须一致的原则录用新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学专业不一致的教师进行改善性学习和培训,此类学习和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补修目前教学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教师必须选考与其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的专业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其二,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6.强化教研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组织研训教师聚焦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领,切实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科研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使教师学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表述,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 李明阳.赢在课堂精细管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

[3] 高中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8(18).

[4] 于海洪,雷继红.农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建议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