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谏逐客书》反思任务型作文写作与论证

2016-05-14汤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秦王事例态度

针对2015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新题型任务型作文题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实践呢?就事论理的写作过程中还需要其它生活素材来进行例证吗?行文中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使用论证方法来进行说理呢?文章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汲取营养,探讨任务型作文的写作活动与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技巧。

一、全国卷任务型作文的基本要求与经典范文思考

全国卷高考任务型作文要求考生针对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矛盾的、冲突的、争议性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体现自己的权衡与选择,最终找出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完成一次规定的具体而微的写作任务。这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就要求考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议不离事,化解生活中的矛盾。这样一来,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例证法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考生苦于没有可用的论证技巧进行形象而又深刻地论证说理。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考生早就接受过了任务型作文的学习训练。它任务型作文,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而是我们平时所学的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古代的书、论、疏、表等,如《谏逐客书》、《过秦论》、《论积贮疏》、《出师表》;或者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等针对性很强的锋利、隽永的杂文。

这些文章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都以就事论理见长,或针砭时弊,直陈利弊,或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或陈述意见,感人肺腑。它们无一不是针对一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阐释自己的理由,体现了自己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任务型作文的经典范文。

二、以《谏逐客书》观照任务型作文写作的谋篇布局

例题巧设:

据《史记》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这一逐客令的颁布引来了群臣热议:有人认为应该驱逐,客卿鱼龙混杂,是国家的隐患;有人认为不该驱除,人才难求,驱除客卿,不利于“大一统”的推进。还有人说,应该直接斩草除根,对在秦的所有客卿下剿杀令……

对于以上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被逐之客,请你向秦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能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

这就变成了一道任务型作文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怎么进行写作实践呢?下面就《谏逐客书》进行写作分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的典范。“书”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该文体现了公文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典范的任务型作文“四步走”创作结构模式如下:

①评材料,明态度,力求简洁:开门见山,逐客为过;

②析材料,陈利弊,抓到本质:列举秦国四代先王历史事实,论证客有功于大秦;

③扣材料,做类比,拓展深刻:直指秦王,由物及人,待物待人,态度迥异,逐客是弊,引人深思;

④回材料,申立场,倡导“豹尾”:反面假设,掷地有声,逐客不利于秦。

全文紧紧围绕“逐客为过”这一态度,以“跨海内、制诸侯、助秦王、成帝业”的“大一统”作为立论依据,就事论理,层层剖析,处处不离逐客的话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并拜李斯为相。

在观点态度、立论依据、谋篇布局弄清楚后,我们来讨论文章有效的论证方法。

三、从《谏逐客书》观照任务型作文写作中论证方法的选择思考

《谏逐客书》中,李斯为了证明“逐客为过”的观点,对秦王“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可谓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说理透彻,着眼点高,句句切中秦王要穴,为任务型写作提供了典范。他在论证方法的选择上最值得推崇的有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下面就这三种论证方法进行探究,探讨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技巧。

(一)例证法

考虑任务型作文就事论理的特点,一般的事例往往用不进去。这就要求在采用例证法说理时,事例的选择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事例话题要统一,瞄准同一领域、同一地域、同等条件、同等环境下与之相关的事例,做到“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所举材料最好立足于“教育生活”范围内,迫使孩子争第一所造成的遗憾的事例来谈。也就是说,作文在无形之中已经限定了可供选择的事例范围,较传统的材料作文,事例选择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这自然也就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广积累、善鉴别、巧择取,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②事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讲究影响力。任务型作文强调驳论,批驳要有说服力,就必须要求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与针对性。针对性确定了事例的选用空间大小,典型性要求事例的社会影响力大小。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所举事例最好选用“虎妈、猫爸”等教育热点现象来举证。

③事例要讲究时效性,尽可能贴近材料话题的“大时间”范畴。所谓“大时间”是强调事例择取尽可能与作文材料来源方向(如当下现实生活)保持一致,或与材料中人物生活保持贴近。作文材料来自现实生活,那么所举事例也应发掘于现实生活,切忌高谈阔论,不着边际,或者距离话题太远,联系不紧密,这样无法产生共鸣。

《谏逐客书》中,证明“秦王逐客为过”时,李斯所举的例子就是秦国四代先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依靠“客”自强的历史事例。话题统一,都是秦之历史,都是门客与国君旧事。典型性与针对性,所举国君是秦王嬴政之前最有成就的四位国君,可以说是分量十足。讲究时效性,四位国君又恰好是嬴政的祖辈们,于他的生活极近,于他又极熟悉。这样的事例可起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说服力不言而喻。

(二)喻证法

由于任务型作文可供说理的典型事例较窄,学生积累有限。为了使文章说理更形象深刻,可以适当使用比喻论证。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在运用时要注意:

①要讲究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喻体,要人们熟知,使用要新奇,真正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这就要求必须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②要讲究针对性,讲究适时、适度、直指本质。通常在分陈利弊,直指危害,或精剖现象,揭示本质时使用喻证法。喻体要针对最重要的关键点设置,而非随意滥用。

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那么就可以用“欣赏风景,闲聊品茗,诗酒会友,你会和别人比较谁先看完,谁先喝尽,谁先醉倒吗”进行设喻。由于这些活动都是针对“争第一”而谈,又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写作时自然提及,让人内心在阅读时的“防备心理(即被文章感染的‘燃点)”被冲击得有措手不及之感,熟悉、新鲜的同时收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谏逐客书》中,典型的喻证有以下几点。

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②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③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雠”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这些喻证,贴近生活,比喻生动,说理深刻,是创作之典范。

(三)比较法

任务型作文强调权衡和选择,比较法是最能展现写作者的思考过程的。比较法,又分对比与类比。

①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即先“破”再“立”,“对比”比出的是利弊,是优劣,是取舍。

《谏逐客书》中,采用“四君用客成就功业”与“秦王逐客构怨诸侯”做横向对比。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作纵向假设对比,深刻说明“留客则兴,逐客则亡”的道理。

②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类比”比出的是规律,是本质,是真理。

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用例证法举证时,只局限于教育界的事例。而用类比论证时,范围就广多了,可以将一个人盲目争第一,一个集体盲目争第一,一个行业盲目争第一,甚至一个国家盲目争第一的危害与材料内容做类比。对比后回归材料揭示道理即可。

《谏逐客书》中,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作类比,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的错误,说明“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可供类比选择的材料、事例范围相对宽泛,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讲究详略,点到即止。类比不是要你摆事实,而是作比较,讲道理。类比之后,必须立刻回归作文材料,做比后剖析,揭示道理,否则或流于无关痛痒的例子之类,或者详略失当,主次不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霖.论推类与传统类比推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玉华.浅谈议论文写作中例证法运用所存在的问题[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8).

[3]黄绍筠.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J].远程教育杂志,1987,(4).

(汤勇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610213)

猜你喜欢

秦王事例态度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态度决定一切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
食客